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好好学习》
我读的书不多,目前只有两本书是中间几乎没有间断,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是《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一本就是最近成甲老师刚上市的新书《好好学习》。能让人一气呵成读完的书,往往对读者都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对我而言,《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中描述了那些常人眼里精神异常的人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让我觉着他们的思想可以如此新奇又无懈可击;而《好好学习》则像一位久违的老朋友,“对!这就是我要找的”是阅读过程中常有的感概。
《好好学习》预售时,成甲老师公众号里提到新书内测时的多位朋友评价“好到舍不得给别人看”,当时我就特别好奇,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从大年三十开始到初三,终于把这本书读完。期间遇到相关章节忍不住和多位朋友分享,我跟他们沟通时感慨“这本书不能单单用有价值去形容,成甲老师能把这本书写出来,我觉着是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正如脱不花在序言中所说“很多掌握了高级学习方法的人,并没有时间或者愿意把他们的秘密透露给更多的人,幸运的是,成甲愿意”。对,我觉着这本书讲的都是秘密。所以我很想把我阅读后的收获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学习有方法。
1. 勾起回忆,给了我一直想要的答案
在讲《好好学习》对我的帮助之前,非常有必要提起一段对我影响至深的实习时光。那是6年前,我读研一,在一家实习单位学习投行研究员的工作。领导指导我们站在行业的角度上,看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情况,同时分别以某一家企业为例,分析其尽可能多年份的财物报表,并关注相关的时事新闻,通过大量的信息处理,培养自己的逻辑,再按照自己的逻辑主线去整理之前搜集到的零散的信息。那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第一手资料,才意识到原来我对周遭世界的认识很多都是别人(包括一些权威主流媒体)的视角和观点。那时,领导给我们讲一个观点,还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会给出很多论据和证明。我发现他的论据和证明里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还有相似历史事实的重现和演变过程。例如,我们当时整理交通行业信息,涉及高铁、民航、港口和码头,讲到码头时,领导会给我们讲述码头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其中包含世界各国、各区域的地理信息和社会文化的演变,更包含一些预测,并且逐渐被印证。所以在一个观点的背后,能看到充满画面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知识的魅力和思考的力量。那段实习时光让我感觉到人可以通过自身思考的力量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触摸到真实世界的模样,那是我追逐成长的开始,也是我思想和人格独立的开始。一年半后,我开始着手准备找工作,外加其他原因,我们没能一起走下去。但是我带走的能力在我的生活中,尤其找工作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一年北京应届生户口指标大幅度缩减,我收到了三家单位带户口的offer。
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没有整块的时间能够让我在短时间里接触到那么大的信息量,也没有了那么具有学识和远见的人在工作中给予点拨,我凭着当时带走的仅有的一点点东西回到生活中,却发现力量越来越弱,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能够延续当时的成长强度。
当我打开成甲老师的新书《好好学习》时,看到“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顾准日记》”“为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慢慢感觉学不到新东西了,能力增长碰到了天花板?”……这些字眼映入我眼里的时候,感觉全身都沸腾了!特别兴奋!成甲老师根据问题的结构搭建全书构架,通过自身案例暴露底层规律的应用,“由问题切入底层规律的落地方法”这就是我一直要找的啊!!!
2. 引发连串思考,启迪向内探索
书中提到“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想一想,我们愿意花钱去上商学院,学习别人的案例来改变自己的管理行为,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编辑成案例,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呢?”看到这,我突然就想这六年我都干什么了?
实习的一年半时光专注于细分领域的资料信息整理、尝试简单的价值投资分析,接触到大量的企业信息、行业信息,接触巴菲特、查理·芒格和格雷厄姆的思想,去财经学校里听讲座、补充财务知识,去五道口金融学院听金融与生活的关系;接下来的一年开始找工作,决定进入出版领域,接触三家不同风格的出版社,最长的实习期有一年,从简单的文字加工开始熟悉出版的工作;正式工作的当月,我开始进入心理学领域,一个月至少有两个周末都要出去学习,没有学习的周末都在完成一些案例作业,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有一段时间,我觉着自己很疲惫,很想安静下来,然后我接触了内观和正念MBSR,从这个点开始触及佛教的精神,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成长,因为我学会了把向外看的眼睛收回向内看,并拥有了一种随时可以安静下来的能力;自此之后,我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觉察、成长和工作上,开始去学习自己想学习的插花、舞蹈,同时因为想做一个品牌,开始学习商业模式,并了解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开始注意到,想做一件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知识也永远学不完,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要懂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并且这和一个人的影响力息息相关,于是某种机缘巧合,我接触到了教练技术,到16年年底完成了教练技术半年的学习。
一口气把六年时间做的事情笼统地讲了一遍,是因为近几年,我常常有一种感觉,这些领域是有联系的,但是我又不清晰。我当时读研是工科交通大类道路与铁道工程,因为做京沪高铁项目切入到投资分析,后来相继进入出版、心理学、商业领域,又同时伴随着了解内观、佛教、人文历史等知识,这些经历极大地帮助了我这几年的个人成长和视野拓宽,我每进入一个领域前都不是盲目的,都因为生活经历而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但是每个领域了解到一定程度时,都没有再继续扎下去,因为感觉不对,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
直到我看到成甲老师在书中说“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阻塞”,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他把人们在生活中的问题大体分为三个层面——现象层面、技术规律层面和底层规律层面。而我进入每个领域的好奇恰恰是看到了现象层面,了解到一定程度扎不下去是因为我一直在技术规律层面上绕,而我发现向底层规律探索的时候领域非常非常广泛,之所以迟迟不能探索到底,就是因为这和自己为什么要向底层探索息息相关。这就是成甲老师说的“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能。”这对我的帮助是,我开始意识到以往的学习大多是因为好奇或者某些功利性的原因,比如我想把产品推向市场,但我没有头绪要从哪里着手去做,所以我去学商业模式,而能让我们靠近底层规律的一定是信念或价值观,是一股强大的实现的动力,是我们要把自己和生活带到哪个方向上,是一种对内心渴望的追逐、实现和印证。很喜欢成甲老师在开篇对知识的定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知识本应用于指导行动,行动再反馈认知。
所以,2017年的主旋律注定是让躺着的知识活起来,为我所用,靠近自己内心渴望的生活!
3. 认知颠覆、激发兴趣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如果我们要找临界知识,就要去它可能出现的地方寻找。哪些地方比较容易产生临界知识呢?那便是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泛的重要硬学科里,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等。”看到这,我想起《万物简史》开篇讲宇宙大爆炸,宇宙时空形成的瞬间,物理、化学等早期规律便形成,而且越早建立的规律越不容易被打破。但是我的印象中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知识只是一些学科,是上学时必须学习的内容,好像和过好生活关系并不大。直到成甲老师在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通过自己的案例讲述临界知识——复利的应用,我才知道,哇,原来复利还可以这么用啊!!我一直以为复利模型只是金融投资领域的计算工具呢。书中写道“对我们认识世界而言,数学应是一个思考工具、表达工具,而不是计算工具,数学的本质是表达的艺术。”而临界知识的本质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比起数学而言,物理学的置信度差那么一点点”,看到置信度想起了置信区间,想起了研一时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真想把扔了的这本书再捡回来啊!!
无独有偶,不单复利是生活的重要临界知识,概率论也是,还可以这么用!
而进化论则更让我看到了临界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时代的飞速发展,好多企业、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坐以待毙,是最危险的。想要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得更好,你得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速响应”“我们应该构建信息优势,让自己及时看到环境的变化”。如何构建信息优势,留个悬念,你们先自己想。
曾经对数学的认知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工具模型,对物理的认知只更新到那个广为流传的量子物理那只薛定谔的猫,看到进化论只能想起达尔文……,而今,觉着其实这些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愿意放下喜好,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去亲近他们、逐渐认识他们。
4. 引发输出
这几年在工作之外,我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包括线下培训、线上学习,还有那些挤时间缝里的阅读和讲座。期间,有很多有灵感的时候,特别想写下来,偶尔被打断,偶尔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回到“Zine”中当成日记来写。
初三我读完《好好学习》,很想把我阅读期间的联想记录下来,初四那天我发现感触很多,却不知如何提笔。于是,我按照文章的框架用一天的时间把阅读过程中用荧光笔标注的地方又看了一遍,边看边快速记下自己联想的内容,不知不觉中,我竟写满了10页大白纸。
这一遍框架的梳理,我发现之前阅读时很清晰的概念已经有点忘了,比如“刻意练习”,不能立刻反映出它的真正含义,又回到惯性的理解当中,所以在这次梳理过程中又特意看了一遍,加深了理解。加上上面10页大白纸的灵感,我特别想写一些东西。以前周围的伙伴儿经常问为什么不写些内容,那时候我总找不到写作的原动力,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而这次,是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写,因为我发现写的过程中能够帮助自己梳理逻辑,发现灵感。到目前为止,读完《好好学习》这本书,我已经完成了两篇文章和两篇读书笔记,找到了童年时期画画结束时那种内心富足的成就感。
5. 吸引力与贯通感
我在读《好好学习》的时候常常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对我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就在我写满那10页大白纸发散联想的时候,找到了答案。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象棋冠军和世界太极拳王维茨金在他所著的《学习之道》一书中提到,他自己早期在学习象棋的时候,常常会凭借直觉或者说不清楚的理由走出一步棋。教练布鲁斯为了帮助他发现问题,便“……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我放慢速度。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无论好坏,他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这段话中教练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被教练者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就是我学习教练技术时最喜欢的核心内容。如果我们具备了教练自己的能力,便会在生活中少了些许纠结和痛苦,让思路和决定更清晰。
书中同样列举了维茨金《学习之道》的另外一句话“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还是实习那段时光,我们有一项必做的工作内容,就是翻译每一年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巴菲特会在信中向股东们解释当年或者下一年某一项重要投资决策的原因,而往往这些原因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最简单不过的道理。那时候我们常常听领导这样说“做长期的价值投资,不是投机,去找某个管理层打听一些所谓的内部消息往往是无用的,而真正值得花时间的是发现那些值得投资的企业的价值,并陪伴着他们一起成长,这就需要花大量的功夫去寻找和发现他们,道理很简单,但是往往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这么做,因为他们并没有耐性,他们求快。”
书中还有很多内容能让我联想到生活,比如,“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这和“内观”中的“观”,正念中对当下的“觉察”,道理是一样的;“心理表征——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则更贴近于认知心理学范畴;“通过练习抓住问题本质(以给品牌起名为例)”,这个例子精准地呈现了我给品牌起名阶段的种种困惑和挣扎;“好的答案来自好的问题”,让我想起了教练技术的CP课,如何学会提问;而临界知识的发源地,则更多地让我想起人文课堂中对于自然科学的描述……
我越来越觉着,每个人对自己都如此重要,不管曾经是无意中还是因为某些机缘巧合,学到的知识都不会消失,它们安静地躺在你的世界里,当有相关信息出现的时候,敏感度就好像被放大了一样,它们从沉寂中醒来,出现在你需要的思想里,丰富着你的认知。
我期待着将来的某一天,它们在某一个时刻同时醒来,手牵手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自己的通透的大观园。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认知爆发内在的小宇宙,打造属于自己的丰富多彩的生活。2017年,我们一起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