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曾吉平||观《最美的青春》有感
观《最美的青春》有感
最近央视一台播放了一部电视剧,叫《最美的青春》,讲的是一群大学生和从部队转业的数名战士以及一些民工共同在内蒙古大荒漠——塞罕坝上植树造林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深入,这部电视剧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内心。
塞罕坝到处是风沙,冬季天气又奇寒。碰到下雪天,雪往往会没过膝盖,时不时还会有冻死人的情况。但那些初次上坝的大学生和党员干部们初心未改,勇敢坚守,用超人的恒心和毅力,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研究,又一次次实践,最终创造出了一片森林,为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感人,不仅它的思想立意高,而且其中的诸多情节极易触动人内心深处的琴弦,让人久久难以平静。他们吃地羊肉的故事,让人深感在险恶环境下人类强烈的求生意愿和勇气。他们在断粮十几天后,炊事员魏富贵拿出了自己精心风干的馒头渣——这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在吃饱喝足时浪费了的粮食!真是不挨饿不知道食物的金贵!看着他们当时那种后悔的表情,以及每个人分食时的那种狂喜,那种满足,我也才真正懂得“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沉重的份量!也切切实实感觉到勤俭节约是我们世世代代必须传承下去的崇高美德。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改造塞罕坝的人,他们把最美的时光留在了塞罕坝,他们不仅吃苦受累,甚至有人连生命也献给了塞罕坝——沈梦茵在怀孕期间,为了指导其他同志做好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在奔赴工作岗位的半道上不慎掉进了冰窟窿中,母子均遇难;那大奎夫妇在护送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林林下坝时,中途遇到天刮白毛风,他们害怕孩子受冻,给孩子裹了一层又一层,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果到预定地点时打开襁褓一看,孩子被活活捂死了……不仅如此,林场的这些人们,他们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他们中的有些人被冤枉,被批斗,被下放,被改造,他们经受了种种严峻的考验。虽然有个别人忍受不了塞罕坝严酷天气的煎熬,像逃兵一样溜走了,但大多数人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塞罕坝。他们把塞罕坝改造成了绿洲,他们自己也变成了塞罕坝上一棵又一棵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稳稳地扎根在了塞罕坝。
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久久地坚守着那片土地?这是剧中武延生向曲副厂长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时时萦绕在我们观众头脑中的疑问。其实答案就在男主角冯成曾朗诵过的一首诗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那份对祖国热烈而诚挚的爱,使他们树立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使他们有着必胜的信心,使他们身上焕发出了异样的光彩,使他们谱写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使他们最终成了人们心中最最了不起的英雄!
看一看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吧,它将以全新的视角给你以身心的洗礼,让你感悟多多,受益多多。
作
者
近
照
曾吉平,初中语文教师。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报刊与网络中。
提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