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弄

昨天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8集“合”里,有个有意思的镜头:贵州遵义杨志富一家去田里采收辣椒,劳作间隙,杨家一个小孩把一根辣椒放在嘴里咬了一尖,大概是没有品出什么味道,又继续咬了一口,这回他一下子就尝到辣椒的厉害,他马上拧紧了眉头,扭曲了面容,赶紧吐出了嘴里的辣椒,看着真是非常痛苦!有意思的是,旁边一群人,自始至终看着这个小孩吃辣椒,没有去制止,其中一个老太太,摄影师还给了一个特写:脸上由微笑,由充满期待,到会心的大笑。

我想,这就是“捉弄”吧。一群人合起伙来,明知道辣椒很辣,却不制止,放任或者说期待那个小孩去尝,等到看到他无比痛苦的样子后,自己获得极其满足的快感。难道这就是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在生活中,我们是常常需要捉弄一下别人的。

记得上高中时,我上一个同学家里去吃饭。在饭桌上,同学姐夫拿筷子头蘸了一点白酒,喂到自己还不会说话的女儿口里。一开始,小姑娘只是咂了咂嘴,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同学姐夫说到:“嗳?我女儿不会是没味觉吧?”说着就狠蘸白酒又喂他女儿,这回他女儿是感觉到辣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气得同学妈妈直骂她女婿。

上小学的一个夏天中午,我们家吃面条。在我碗里有一粒蒜,我也没有仔细看,以为是熟的,大口地嚼了起来,没两下就尝出来是生的。那时我还不怎么能吃辣,赶紧吃两口面中和了一下。旁边的我哥嘻嘻笑了起来,原来,是他故意捉弄我,把一粒生蒜藏进我碗里的。

历史上爱捉弄人的,恐怕非曹操莫属。

《三国演义》第一回提到:“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记载:“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据说苏杭人称“梅子”为“曹公”,即源于此。

把“捉弄”玩大了的,一定是“烽火戏诸侯”的主人公周幽王。他为了博得宠姬褒姒一笑,竟不惜点燃烽火而戏弄诸侯。几次三番之后,诸侯对周幽王失去信任。等真的有战事的时候,诸侯也不来相救了。据说,西周因此灭亡。

自诩有点儿文化的人,也爱用“拆字法”捉弄人。《笑林广记》中有则笑话“半鲁”就是这样讲的。

把弟兄善诙谐,把兄具帖,请把弟吃酒,上写:“某日某时,半鲁候叙。”把弟看帖,不解所谓。至日赴约,桌上只有鱼一盘,至终席别无他菜。把弟曰:“不识尚有别味否?”把兄曰:“帖上写明'半鲁候叙’。鱼者,鲁之半也。照帖治席,夫复何求?”把弟怫然而去。翌日,把弟请把兄,亦写“半鲁候叙”。把兄赴约,只见院中设摆桌椅,桌上毫无一物。让座后,但见赤日当空,晒不可当。把兄谓把弟曰:“今日拜领厚赐,因何酒菜俱无?即半鲁之鱼,亦我所欲也。”把弟曰:“你昨日用的是上半鲁,我今日用的是下半鲁。上半鲁,鱼也;下半鲁,日也。吾兄自好晒晒日头罢。”

捉弄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有经验者对无经验者,有权者对无权者,有知识者对无知识者的戏弄。在生活中,偶尔捉弄一下别人,无伤大雅。可能还会给生活增加一些趣味。比如开头那个小孩尝了辣味之后,有人亲昵地摸了摸他的头表示安慰。但是,为政者,绝不要捉弄百姓或下属,不然,下场会很惨----轻者下台,重者亡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