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眼里的元宵节
量子眼里的元宵节
新年的钟声犹在耳边回响,如钩的月牙逐渐饱满,元宵的脚步已悄悄而至。有一种说法“正月十五大似年”,可见其隆重的程度不亚于春节,甚至有过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节日的庆典,不仅在于美食与活动,美食若只有味好不过转瞬而逝,活动若只是开心很快流过即忘,然美食与活动的存在是不能忘却背后的文化底蕴,这就是量子世界的精神的能量。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的。“诸吕之乱”被彻底平定之后,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这一天便成了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2020疫情之后身为中国人所享受的太平盛世更是值得骄傲与自豪。
流传至今,这天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咬一口汤圆,那一个个的小巧玲珑,晶莹而微透的白团,软糯香甜,和口舌胶合黏连,甜蜜之感浸入心底,回味无穷。“吃汤圆”是人们对于“平安、团圆、和谐”的美好意愿。量子世界里万物共感,“汤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一个独特的载体。
除了具备传统节日强调的“阖家团聚”的意义,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这个传统的节日之所以传承两千多年,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就是因为它犹如一个量子集群,汇聚着所有的中华儿女的情怀。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出门赏月、燃放花灯、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一个个习俗在这天生动起来,传承习俗,历久弥新。这些习俗穿过时光的长河,更加勃发出其生命力,彰显出其魅力。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享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必须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际关系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劳作生活,所以在元宵节全民欢庆。春节一个量子整体,自始至终都表达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期盼: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利,用这样的强大的量子意识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包含的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赏花灯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而这盏灯笼代表的是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量子精神是为众人服务,姜太公忙于众忘记了自己,反而有了一个更好的位置。
而灯笼与神有关,也被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天灯也称为“祈福灯”“平安灯”“光明灯”,上面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这些都是中华儿女对于暗能量的祈愿。
★猜灯谜
“猜灯谜”的习俗从南宋因循,至今不衰。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年龄战国时代。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滑稽、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端于南宋。谜语能启发智慧又饶有兴致,有习俗的脉络,有文化的滋味,所以在传播进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这体现了文化的力量。
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易经中第十五卦是“谦卦”,其卦象上面是坤卦,代表大地、代表卑微恭顺,也代表孕育万物的母体,下面是艮卦,代表高山、代表进取和活力,也代表意气风发的少年。高山深藏于大地之下,这就是谦卑的精神。谦卑是德之德,就像水,一定往低处流,大海之所以海纳百川因为低。谦卑可避祸,谦卑是福之基。谦卑之人懂得礼节礼貌,永远没有危险,心态平静,容易管住自己,做到谦天都会保佑自己。元宵了便是这样一个“自天佑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