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声音 | 投资行为从“赛道化”到“基本面化”
本栏目撰稿人:廖凌,先后担任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策略团队负责人,曾获新财富、II China最佳分析师。2020年8月加入广发资管,目前为权益策略首席。
对于很多自下而上的投资者而言,选股的第一步往往是寻找一个空间大、模式新、壁垒高的“好赛道”,正如巴菲特所言“长坡厚雪”。但疫情后的海量流动性让“好赛道”迅速变得“车水马龙”,全面的估值泡沫化掩盖了很多“伪成长”滥竽充数的事实。
在估值泡沫化的阶段,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在投资优质公司本身,只是在追逐前景“看起来很美好”的股价趋势。但当流动性的潮水退去,机械的“赛道化”投资必然面临证伪或证实的考验。随着疫苗出台、经济复苏和再通胀的趋势渐起,市场投资行为可能从“赛道化”到“基本面化”,盈利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基本面化”的选股时代,可能会少了许多硬拔估值的刺激,也缺一些主题投机的喧嚣,唯有抱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跑出更稳健的收益。估值涨跌为何将让位于基本面?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市场行为模式的变化?本期【首席声音】,我们自疫苗及市场风格的关系而始,深入探讨市场风格和投资行为模式的转变。
Part 1
疫苗、复苏与市场风格
11月9日和11月16日,辉瑞、Moderna相继宣布其新冠疫苗高有效性超90%,全球资本市场为之振奋。疫苗出台后的股市短期上涨没有分歧,从对疫情敞口和市值结构(科技VS顺周期)来看,全球股市受益顺序大致是【欧洲>美国>新兴>中国;港股>A股;顺周期>科技】。
经济复苏是“疫苗交易”的核心逻辑,2021年可能迎来海外需求复苏和全球产业链共振。但就国内股市而言,受全球经济复苏和再通胀影响,宽松这一味“解药”可能暂别历史舞台,进入货币中性的平淡周期。因此,疫苗对于A股的影响可能趋于复杂化:其一,国内疫情控制较好,疫苗本不构成市场核心变量;其二,货币宽松预期下降,市场估值中枢大幅上行的可能性降低。
疫苗出台后,市场风格会有哪些变化?较大盘走势,也许多数投资者更关心这一话题。以A股为例,“疫苗交易”的短期指向不言自明。图1呈现的相对收益走势是一个直观的对比:疫苗板块高点出现在辉瑞、Moderna官宣之前的Q3;疫情低敏感行业紧随其后,但分化明显,目前仍有部分板块跑出巨大的相对收益,例如白酒;疫情受损板块自11月以来开始跑出突出的相对收益,线下场景相关的服务业更为受益。
如果延续上述逻辑推演,可能会得出一个更有意思的结论——疫苗出台后,恰好导致低敏感行业(多数为“好赛道”)强势股的分化。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01
疫情阴霾之下,“赛道股”兼具流动性和确定性双重溢价,但疫苗出台之后其溢价可能弱化;
02
平淡的流动性环境下,投资者对于估值的容忍度可能下降,性价比的重要性开始阶段性胜过“赛道”;
03
经济复苏和再通胀预期渐起,顺周期板块的盈利增长确定性有所提升,相对疫情低敏感行业的基本面劣势也在收敛。
因此,尽管疫苗出台的消息无疑振奋人心,但减弱了“赛道股”对顺周期和疫情受损股全面压倒性的优势。不是说“赛道股”不好,而是既要分辨是否是“长坡厚雪”,也要考量估值是否具有性价比。
Part 2
从流动性驱动到基本面驱动
相比“赛道化”,投资的“基本面化”对于A股牛市意味着什么?我们尝试用Q&A的方式回答市场最关心的两个关键问题:
01
牛市到了哪个阶段?信用收缩=牛市终结?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未来A股牛市的引擎转换,“从流动性驱动到基本面驱动”可能极为准确。但在Q4信用和债务周期冲顶的条件下,确实有不少投资者担心牛市的持续性。我们在往期《首席声音》也有比方,“港股更看面,A股更看水”——信用和货币流动性的闸门决定了A股估值扩张的空间。
但在信用收缩的前期,似乎盈利扩张能够抵消估值收敛,使得牛市走得更“行稳致远”。历史上可参考的阶段包括10-11年、16-17年,尽管信用/债务开始收缩,但盈利上行的惯性仍在,无法做出牛市终结的判断,只能说牛市走出“疯牛”的概率偏低。
02
市场风格会有哪些变化?低估值顺周期有没有机会?
风格依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流动性泛滥之时,估值仿佛只是数字,赛道才是决胜法宝;但当“大众情人”不再便宜,流动性不再宽松,投资者开始正视“基本面和估值的巨大鸿沟”,性价比变得更加重要,加上“疫苗交易”的短期催化,使得风格再平衡由空想走向现实。
那么年末风格会不会切换?有两个有利因素,一个不利因素:利率爬升和信用利差走阔,使得风格可能产生一定程度切换;但公募巨大的收益率差距又使得“追排名”的动力不强,市场很难出现“完全体”的风格切换。因此,市场处于介于切和不切、成长和价值界限模糊、强势股补跌与落后者补涨共存的混沌局面,我们将称之为“品味的螺旋”。
Part 3
“基本面化”选股时代,更需要一颗平常心
流动性泛滥之际,估值的扩张会掩盖基本面的瑕疵,“搭趋势便车”的投资行为既不耗费心力,也能安心享受泡沫,不失为一种性价比较高的策略;如果结合赛道、产业趋势、基本面边际变化等要素,抓住资金认同度最高的龙头,可能会收到不错的投资效果,这也是A股“基本面趋势投资”大行其道的内在逻辑所在。
但如果估值容忍度下降,市场更关注基本面能否达到预期,使得A股牛市的Beta空间趋于收敛。参考2017年,在经济基本面修复和人民币汇率偏强的阶段,如果要追逐更强的Beta,可能海外中资股和港股是较A股更优的选择;尤其是港股,中资股基本面的向上修复可能破除“估值陷阱”,引导长期配置资金和交易性资金的不断流入。
对于A股,在享受了两年波澜壮阔的机构牛市之后,不妨放低预期,收缩战线,保持一个追求合理回报的平常心。投资行为的“基本面化”,意味着行业赛道甄别更严格、选股更加下沉、对估值要求更苛刻。或许精挑细选的选股游戏不再刺激,也看不到黄金赛道的“车水马龙”,但也许是时候回归投资的常态,开始真正习惯“与时间做朋友”了。
对于过去几年强势的核心资产和赛道股,我们倾向于认为拔估值的空间已经有限。从收益构成来看,盈利和估值双升的“戴维斯双击”黄金期已过,未来更多依赖于赚业绩增长和ROE的钱。并且考虑到“赛道股”的去伪存真,投资组合可能更趋向于龙头集中,持股周期更偏向于长期化,收益预期中枢更加合理。
最后,对于大家关心的顺周期和低估值,2021年是否存在更好的Beta机会?和2017年相比,市场的价值回归有哪些变与不变?剩下的问题,留给读者思考,欢迎与我们讨论。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所刊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投资人应谨慎投资,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并根据风险自担的原则,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