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跤坛“河东三老”
跤坛“河东三老”
天津人都知道,河东是摔跤的窝子。早在民国时期,河东一带就出现了三位出类拔萃的跤手。他们是家住河东大直沽的白宝森、王文海,家住地道外的李文起。
这三位,穿上褡裢与人过招,个个都有绝活:白宝森的“趴拿”、王文海的“叉踢”、李文起的“别子”,施展开来少有敌手。他们凭艺赢人,以德服人,行侠仗义,深受摔跤人敬重,被后人尊称为“河东三老”。
白宝森当过球童,在颐中卷烟厂当过小工。后来扛大个儿,赶大车搞运输。他从小喜武好摔跤,十八岁在谦德庄跤场被清宫二等扑户孟瑞亭收为弟子。他为人仗义,常为穷苦百姓分忧解愁。为救挨打劳工,他敢将日本人摔得丢盔卸甲。天津解放初期,他被工人推举为河东胜利马车运输社主任。
王文海乃清宫大内高手“刀王”王宽的弟子,凡是和王文海摔过跤交过手的人,对其手法和跤技无不交口称赞。
王文海颇有民族气节。日本人占领天津时,听说王文海是摔跤高手中的高手,就高薪聘请他去日本武馆教日本人摔跤。当时王文海家里很穷,很需要钱,但他还是找个托词拒绝了,不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教给侵略者。
王文海摔跤棒,武术也挺好,而且会按摩。鲜为人知的是,他挑羊毛疹一绝。有一年,李文起得了羊毛疹,医院治不了,憋得他难受至极,眼看有性命之忧,王文海赶到李家,点着洋火将做针线活的钢针烧烧(消毒),挑破患处,挤出黑血,可谓妙手回春。李文起说:王文海救了我一命。
“河东三老”中,王文海家境较为困难。有一年临近春节,他遇到了难处,别说准备过年的东西,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白宝森听说了,立马带着钱和年货前往他家,帮他过了年关。
1956年,王文海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全家去青海,他把李公楼的住房卖了,却阴差阳错没能走成。一家八口无房可住,急坏了王文海。白宝森闻讯后给他找房子,费了老大劲,帮他在大直沽买房定居。
1965年,王文海的长子王润德结婚时,婚房没有着落。婚期不能再拖,白宝森又为王文海分忧解愁,帮着借了朋友家的闲房给他儿子当婚房,并让身为厨师的徒弟姚金山为婚宴掌灶,白宝森则亲自担当“大了”,接待各门各派前来贺喜的跤坛人物。至今,王润德说起白老师,感激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河东三老”中,只有李文起摔跤没有师父。他是在地道外跤场摔出来的高手。他认为,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交手。一摔二看三偷(艺)四练,也摔出了名气。他天生力大,善用“别子”,你摸他哪儿他都能用“别子”赢你。
李文起年轻时给工厂主开汽车,比较富裕,常常资助跤坛中的穷朋友。跤坛名将于永泉于七爷落魄时,李文起筹集了三十块钱资助他,他照顾七爷的面子,就请朋友把钱给他送过去。当时三十块钱可不是小数,给于七爷解了大难。
“河东三老”意气相投,侠心相通,从相识到相知,几十年交情始终如一,
堪称跤坛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