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不远——徐泽林山水艺术走笔
徐泽林 绘
会 心 不 远
——徐泽林山水艺术走笔
阿 迪
云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自然壮丽,文化多彩,是艺术创造的沃土,是艺术家汲取创作灵感、探寻美学的福地,画家徐泽林有幸生于斯长于斯,几十年来在感悟自然的过程中,努力建立自己的图式结构、水墨符号体系和个性山水理念,孜孜矻矻,应目会心,创造了属于他的独特的山水世界。
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五代、两宋时期成熟。五代两宋绘画偏写实,元代绘画则偏写意。荆关董巨,刘李马夏,黄王倪吴,沈文唐仇……,名家辈出,各领风骚。他们天才般地创立了品类繁多的艺术表现“程式”,从一山一石,一树一枝的客观形象到所谓的“披麻”、“斧劈”、“蟹爪”、“鹿角”的主观类别,为中国山水画创造了新技法、营造了新意境,但也为后来者天然地设置了藩篱。徐泽林敬畏经典,研习经典,临摹,写生;再临摹,再写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纳前辈的笔墨精华,化作自己的语言方式,“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探索山水主题的文化奥秘,守望中国文化的玄远精神。其画笔纵横排奡,墨花飞舞。墨色的浓淡变化有序地扩展于氤氲烟雨的迷蒙之中,幻化出具有崇高感的巍峨。满而不塞的画面因“渴笔”或“干笔”的前勾后搭,加之水墨冲撞和层层积染,使作品既清灵秀逸,又融入浑厚与华滋。特别是他的鸿篇巨制,既有宋画的严谨,又有元画的洒脱。通过层层渲染来烘托广阔的背景,画面中段响亮而勃发生机,展现出大山大水的壮美与永恒。他的每张画的画面一般安排一两个景点写实一些,是一望而知的典型景物,而大面积的背景是虚拟的,是一种感觉,两者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在具体表现上,相对减弱笔墨的随意性,突出画面的整体感。也正如此,他笔下的山水具有地域性,如西部山水、云南山水、北方山水乃至江南山水,但一看便知出自一人之手,风格统一,彰显了画家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之所在。
徐泽林山水画是经过审美观照比自然山水更美、更富诗意的艺术再现,这主要得力于他娴熟笔墨的把握。中国画的笔墨有两层含义,一是技巧层面的小笔墨,一是包括笔墨、气韵、意境等因素的大笔墨。徐泽林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深谙骨法用笔之理,写出来的线条很圆劲,有流动性,有力度美。他又极擅水墨之道,积出来的墨色很滋润,有通透性,有层次感。他的积墨常用于大面积的幽深的背景,留出一些空白,形成对比,用亮光甚至逆光凸显主体,形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视觉效果。也许是他偏爱董源、巨然、二米、王蒙、倪云林、董其昌、石涛、石溪、龚贤、黄宾虹等人的缘故,他的山水既蕴藉了丰厚的传统,又具有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这正是:“深邃意境,雷霆气势,浩瀚心胸。看经营尺素,鸿蒙万里;渲染片楮,葱郁千重。江涛崩雪,岩松腾蛟,挥丹青醉长空!神来处,摄山精水魄,力夺天工。”
徐泽林山水,尤其是全景山水,展现的是:整体的气势,自然的气息,崇高的境界。得古人之气,得自然之气。搜尽奇峰打草稿,自有胸前一片天。画家有着深深的乡恋情结,又有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情怀。面对社会转型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受到物欲的引诱逐渐异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生存环境严重污染,人与自的关系趋于尖锐,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越来越成为美好的奢望。徐泽林用笔下的山水也在构筑自己的“桃花源”,以真切朴实的情感流露,演绎了青山碧水,与山峦、云雾、溪水、草木对话,身心得以舒展,内心有所安放。画家带我们走进了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这是心灵的一片净土,画家对家乡,对云南,对中国大地深情的挚爱留在画里,留在观众的心里……
远方,滇中的古道在山中延伸,山里的艺术家也在攀行。也许水穷处,坐卧间,当是会心时,我期待那样的一天。
徐泽林 绘
徐泽林 绘
徐泽林 绘
徐泽林 绘
徐泽林 绘
徐泽林 绘
徐泽林 绘
徐泽林先生在写生
徐泽林,国家一级美术师,云南省美协会员,民建中央画院研究员,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2009年游学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201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州)高研班。
2011年入选云南省六届中国画大展,2013年个展于上海见真美术馆,2013年12月个展于云南美术馆,2014年8月作品入选十二届全国美展云南美术作品展,2015年11月个展于上海聚贤阁画廊。
出版有个人作品集:《山水误我-----徐泽林山水画作品集》、《徐泽林山水画作品集》、《不负云山----徐泽林山水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