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的“暖气”
“宫里头有两大奇怪的事:一是数千间的房子都没有烟囱。宫里怕失火,不烧煤,更不许烧劈材,全部烧炭。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质的辘辘车,烧好了的碳,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
清代的北京城冬季寒冷,紫禁城中的皇帝后妃如何取暖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上述引文中,已经大致说明了宫里的主要采取方式。其实,通过地坑火道取暖是明清皇宫冬季最主要的取暖措施,颇类似北方农村民居传统的冬季烧火炕取暖方式,在故宫则是将火炕建在整座宫殿的地下,称为地炕。冬季寒冷的时候,将预先已经引燃的木炭倾入地炕口。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就会顺着火道在地下流动,逐渐将室内的地板砖烤热,从而使室温更暖。这种地炕的火道入口名为火膛,都被设置在室外,如今在景仁宫后殿的山墙外、寿康宫东配殿廊下、养心殿东暖阁山墙外还能看到火地取暖的通道口和排烟口。这样室内没有明火,不会产生烟气,又不占用空间,负责添火加炭的太监在室外就可操作,不会影响室内主人的正常生活。为使热力循环畅通,火道的尽头都设有排烟孔,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人睡觉的炕下面,使得宫殿冬季不再寒冷,整个都沐浴在温暖如春的环境中。
值得一提的是,宫里取暖用的燃料是碳而非一般的煤。碳要用上好的红萝炭,每天都由地方烧制然后送到宫里。清朝负责储运宫中木柴、煤炭的叫“薪库”,由于在紫禁城内住的人很多,所以碳的消耗也是非常的大,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不鲜见。
此外,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当然,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宫殿都建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也可以达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皇宫内冬季也常用炭盆取暖,清代叫做“熏殿”。即使到了清朝,木炭依旧很珍贵,所以炭盆取暖也不是每一座宫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的。只有皇帝、太后、皇后和一些地位较高的妃子以及重要的宫殿才能使用。但这种炭盆取暖的方式存有一个弊端,如果剩余炭火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火灾。
提到宫里冬季取暖,手炉、脚炉也是一个好物件。冬天,在手炉、脚炉中装上炭,可以暖手暖身,还能随身携带,就像我们现在的暖宝宝一样方便实用,令人喜爱。为了方便传温,手炉和脚炉大多都是铜做的,不过作为宫廷用品,除了实用还要顾及美观,所以很多也有珐琅、画漆等其他材质,周身雕刻、描绘着精美的花纹。因为手炉脚炉中还有很多精巧的设计,所以炉中虽装着炭火,但炉体却不会烫手,总是温度恰好。为了方便携带,匠人们还给它设计了小提手。
“二月二是宫里固定撤火的日子。宫里规定十月初一生活,二月初二撤火,前后生活共四个月。宫里对火限制极严,撤火这天由内务府派太监仔细察看后,在各宫地炕贴封条。”(同上)宫里撤火说明一年一度的“取暖期”结束了,正是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暖气”,皇帝的一家人才能在紫禁城里安全舒适地度过严寒的冬天。怎么样?清宫的冬季取暖是不是也很时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