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尖山下,大坪人家”---大坪墟的三生三世
“双尖山下,大坪人家”
---大坪墟的三生三世
黄武疆
市场是人类物品交易的场所,华北人称作“集市”,到“集市”交易物品称为“赶集”,华南人则叫做“墟”或“墟市”,去市场交易称为“赴墟”。
闽、粤地区的“墟市”多延续中土河洛遗风,约定俗成设“三日一墟”或“五日一墟”,“墟日”频率的因素是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市场交易规模的大小。“墟市”不仅仅是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平和县有名的“墟”多设于乡镇治所地,如小溪墟、九峰墟、霞寨墟、芦溪墟、安厚墟等,但自然地理条件较好、人口规模大的大坪也独立成“墟” ,成为闻名闽粤两省八县的“大坪墟”。
大坪墟位于平和县中西部核心位置,辐射霞寨、小坪、芦溪、崎岭、九峰、小溪、坂仔、安厚、秀峰、长乐、国强以及潮州饶平、大埔等地
寨仔脚墩看王厝和大坪墟一角
大坪墟曾经的“五骹基”主街道
大坪墟市头三岔路口及西安村址
一、平和名墟,名闻四方
大坪,拥有平和中西部最大平原,故得此名。因位居平和中部各乡社之中心,大族聚居,楼房林立,人口密集(今日大坪黄氏人口达三万),兴盛文明,清朝至民国期间曾设“大坪乡”,管辖霞寨、小坪、岩岭、双坑诸地,乡公所旧址在今西安村址旁。
自明清时期以来,大坪是平和县城九峰通往漳州府城,诏安县通往南靖县的必经之路,也是闽粤漳潮商人交通要道,明末清初即有商人在大坪从事贸易生意。闽粤地区有墟市地方必有榕树,大坪墟的三棵数百年的老榕树足以见证大坪墟市悠久的历史。
清末民初的南方某墟市街道
此场景很像一百年前的大坪墟
一百年前的赴墟者
三十年前的赴墟者
发源于双尖山脉(含大屏山)的三条溪流:一条西北流出经大山、洞坪、山口、王厝到西安村址门口;一条右经湖山、山尾、田中央、清溪楼,左经虎空、岭尾埔、五间厝在西爽“后沟溪”合流;另外一条自坑内流经古隆、睦顺至安抚寨西南边。以上三条河流最终在大坪墟东南边汇聚,蜿蜒曲折流向岩岭、霞寨,形成“大坪溪”。三溪汇流处,为生意旺地,正所谓“财源广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因此“大坪墟”也叫“三溪墟”。
在平和各乡镇(片区)中,大坪可谓配套齐全的地方,有:大坪墟市、大坪中学、大坪粮站、大坪供销分社、大坪收购站、大坪百货大楼、大坪保健院等等。从八十年代至今,大坪墟市的货品(服装鞋帽、鲜菜干货、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等)销售量都处在平和县重要地位。
大坪墟平面图
八十年代的“赴墟”
二、三生三世,定格当年
记得当年大坪墟有三排红砖饰面的“五骹基(骑楼)”、数十间店铺以及一栋百货大楼,由于老街区、老店铺已无法适应需求,九十年代末便全部改造,设立新市场在西安村址前。根据大坪墟现有的房屋布局看,大坪墟原来应该是一座围楼,后来南北打通后,在清末民初时改造成“五骹基”店面。大坪墟核心区的店铺主人以西爽楼(蔡仁公---应霆公---承俊公)房、西爽聚隆(蔡仁公---应霄公)房宗支黄姓为主,部分黄姓乡亲来自田中央(蔡仁公---应霆公---承辉公)房、清溪楼(蔡仁公---应霖公)房、安抚寨(蔡福公)房、新厝、建设、睦顺、新寨、坑内、古隆,以及王厝王姓、浮山岭下吴姓、小坪卢姓等村社乡亲。
大坪墟核心区是四层高的百货大楼,建于八十年代初,在计划经济时期起着很大的作用,当年大坪片区的老百姓都是拿着布票到百货大楼兑换布匹,购买生活必需品。那个时候,中、小学生也多喜欢逛百货大楼,里面除了有丰富的物品之外,还喜欢隔着玻璃看柜台里的“翁仔册”(连环画、小人书),笔者清晰记得儿时的第一本“翁仔册”《两条半枪闹革命》,是父亲花了9分钱在这里的书柜买回来的。
百货大楼斜对面的钟姓家族店铺,其先祖在清末民初自秀峰龙岭迁来大坪墟经商,至今已繁衍第六代,裔孙满堂;钟姓邻居曾有一家裁缝店,一位白白胖胖的老师傅,是来自永定的客家人,以前乡亲们多在这里定制衣服。他们是大坪墟汇聚四方来客的代表,墟市百年沧桑的见证者。
大坪墟溪边的榕树下曾有一排老店铺,有家理发店(据说是国有职工编制),里面有两、三位剃头师傅,名字已忘记,他们不但会理发,还会弹琴。平时或墟日,人们都喜欢来这里理发,既可以理一个清爽的“三七头”,又可欣赏一番潮州音乐。
“五骹基”曾是大坪墟街道的建筑形式
布匹店
裁缝店
大坪墟老式理发店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这样照过相
七、八十年代用布幕和汽车道具的相片
三、墟日盛会,增进交流
“赴墟”是农耕时代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尤其像平和县这样典型的农业地区,有许多交易是在“墟日”完成的。
“墟日”是为许多“专职”和“兼职”的商贩提供“交易日”,这些“兼职”的“商贩”是流动的:今日赴大坪墟,明日赴芦溪墟,后日就是赴小溪墟。其实这些“商贩”是集“农民、手工艺者、商人”以一身,农忙时就是地道的农民,耙、犁、耕、种样样会,利用闲余时间做一批竹箩筐、木桶、刀具、锄头等日常用品,在墟日时带到墟市贩卖,赚取一点工钱,以济家庭开销、孩子读书学费。
有固定店面是“专职”的商贩,也叫“墟底人”,他们已传承好几代人,只有少量田地,仅靠着店铺经营小生意以维持生计,有经营鞋服店的(包含“男女老少、春夏秋冬”各种款式),有经营生活用具的(锅碗瓢盆、缸瓮炉火),有日杂百货商行(油盐酱醋、洗涤卫生),有经营清汤面店(当年“赴墟”的人们若能够到百货大楼左边的面店“术”一碗清汤面是最大幸福)。
大坪的 “墟日”也分淡旺季,春耕、夏耕时节,多以农具、耕牛交易为主,清明节则以金纸、鞭炮、粿品,端午节摆上粽叶、粽子等等;最热闹的还是春节前半个月,可以说是“天天墟日”,丰收的乡亲们为了过大年,舍得花钱买上大量新物品,墟市上摆上各式各样的衣服鞋帽、食品年货,还有丰富多彩的年画(七十年代末流行《毛主席像》、《华国锋像》,八十年代流行《八仙过海图》、《寿仙图》,九十年代流行《小虎队》及各种明星人物图)。
笔者年少时曾在大坪墟摆摊卖春联,现写现卖。与其说是“卖”,其实是“半卖半送”。一大早就切好红纸,乡亲们需要什么内容的对联帮忙选定,写一幅就几毛钱,遇上年老、贫困的家庭就免费送,一场“墟日”也可挣个几十块钱,这样即可锻炼自己,又可自食其力过把“赴墟”的瘾。
“墟日”是一场物品交易日,更是人们感情交流的盛会,通过“墟日”知道近期的物价,流行的趋势,又可顺便走走亲戚,拜访朋友,在走亲访友中了解外界的信息,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墟市上摆摊写春联
大坪墟清汤面店
四、时光远去,留点记忆
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来说,物质生活十分丰富,他们所需的物品,只要通过手机、电脑一点即可送货上门,“赴墟”对于他们来说很遥远,非常陌生了,甚至不知“墟”为何物。
“赴墟”作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社会活动,承载着先民深厚的历史记忆,笔者仅以拙潜的文字记录“大坪墟”的历史点滴,让后人们可以了解一点当年的商业情况。
在飞速的网络时代,各种墟市(小城镇)将逐渐走出传统商业舞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
墟日的交易(一)
墟日的交易(二)
墟日的交易(三)
墟日的交易(四)
墟市边的手工业者---篾匠
墟市边的手工业者---木匠
墟市边的手工业者---铁匠
墟市边的手工业者---补锅匠
墟市边的手工业坊---陶土坊
赴墟---看弄猴仔卖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