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学中药一百五十四:红藤
在深山老林,长着一种皮色红褐的藤茎,古称“赤藤”,今称“红藤”。如果用飞快的砍刀一砍,便流出好象血液似的红色液汁,所以民间又称“大血藤”。
明代有个山村村民叫赵子山,喜狩猎,又嗜酒成癖,于是每每啖食生肉饮酒,日久患了绦虫病,常闹腹痛,有时排便还解出这种寸白虫。求医治疗,医生令其先戒酒少肉,但他难下决心,因而病也就迟迟未治。
一次,他上山狩猎,并携酒在身,结果中午贪杯醉倒,直睡到日落西山,醒来见天色已晚,就索性住在一座破庙里,接着自斟自饮起来,尽兴了,倒在一张破草席上便睡。半夜醒来,口渴得厉害,便起床找水喝,但久寻不见,在明亮的月光下,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马棚,走进去见里面有只大瓮,瓮里有水,且清澈映月,于是便连连掬饮起来,只觉水甘如饴,清凉爽口。哪想第二天早晨醒来,一时内急,竟解出许多死了的寸白虫,肚里仿佛舒畅多了。他很觉奇怪,是什么驱出了自己肚里的虫?莫非是夜里喝了特殊的水。于是去马棚里看,发现瓮里的水呈暗红色,是寺庙里的仆僧编织草鞋所用红藤浸过的水。回家后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腹痛、大便排虫的毛病没有了。他和医生讲了此事,医生查查书告诉他:“红藤驱虫是有记载的,你的病就是饮用了红藤浸过的水治好的,你从此该彻底戒酒,戒食生肉,否则还会旧病复发。你不至于一直住在寺庙里吧。”
大血藤的作用与功效
药名:大血藤
别名:红藤、血藤、大活血、大血通、红仝、八卦藤、大活血、红皮藤、省藤。
药性: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应用:
1.肠痈腹痛,热毒疮疡 本品苦降开泄,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止痛,又入大肠经,善散肠中瘀滞,为治肠痈要药,也可用于其他热毒疮疡。治肠痈腹痛,常与桃仁、大黄等药同用;治热毒疮疡,常与连翘、金银花、贝母等药同用,如连翘金贝煎(《景岳全书》)。
2.跌打损伤,经闭痛经 本品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骨碎补、续断、赤芍等药同用;用于治经闭痛经,常与当归、香附、益母草等药同用。
3.风湿痹痛 本品有活血化瘀,祛风活络止痛之作用,广泛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关节不利,常与独活、牛膝、防风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相关论述
1、《本草图经》:“攻血,治血块。”
2、《简易草药》:“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
临床应用
1、用治肠痈腹痛,常与桃仁、大黄等;用治热毒疮疡,常与连翘、金银花、贝母等药同用,如连翘金贝煎(《景岳全书》)。
2、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骨碎补、续断、赤芍等药同用;用治经闭痛经,常与当归、香附、益母草等药同用。
3、用治腰腿疼痛,关节不利,常与独活、牛膝、防风等药同用。
相关配伍
红藤配白头翁:红藤长于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活血止痛;白头翁清肝与大肠热毒,凉血止痢。二药皆善清热解毒,一兼活血,一兼凉血。合而用之,相得益彰,解毒消痈之功益增。适用于血热壅结、化腐成脓之肠痈、肝痈、盆腔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血热瘀滞者。
鉴别用药
鱼腥草与红藤:两药均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治热毒疮疡诸证。然鱼腥草味辛而微寒,专归肺经,尤以清肺见长,善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又能利尿通淋,清热止痢,治湿热淋痛及泻痢。红藤味苦性平,专入大肠经,活血止痛力强,善治肠痈,又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经闭、痛经。
一.代表方剂
1.红藤煎
2.连翘金贝煎(《景岳全书》)
二.代表中成药
1.妇乐颗粒
2.妇宝颗粒
3.山龙药酒
4.阑尾消炎片
组成:金银花、大青叶、败酱草、蒲公英、大血藤、川楝子、大黄、木香、冬瓜子、桃仁、赤芍、黄芩。
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用于急、慢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