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数百年的平和方言“进口”词汇
流行数百年的平和方言“进口”词汇
黄 武 疆
平和人操两种方言,一是河洛话,一是客家话。讲河洛话约占75%,客家话约占25%。平和古属岭南地区的南海郡(今广州)揭阳县、义安郡、潮州等行政区,唐垂拱二年建置漳州后,平和为漳州所辖至今。两千多年来,中原河洛地区汉民族源源不断迁入岭南地区,其带来的语言称作“河洛话”。汉初将东周旧都成周、洛邑两地改制,称为河南县与洛阳县,是以汉、晋以来统称之为“河洛”,我们一般所说的“河洛”,由此而来;在周朝时,河洛地区位居天下之中,故有“中州”或“中原”之称,因此河洛与中原本为一体,河洛人即是中原人,是最地道的中国人,“河洛话”被称作最纯正的商周古汉语!现在平和人所说的方言乃源于商周时期的“河洛正音”。
《平和县历史地理图》
秦汉时期,平和属南海郡(今广州)揭阳县东部
由于地缘关系和民风特性,平和地处闽粤交界地区,临近南洋诸岛,自古以来平和人就有“过番”、“渡台湾”的习俗,漳州港、云霄港(旧属平和县)、诏安港、汕头港、厦门港、广州港等地都留下平和人漂洋过海谋生的足迹,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功成名就的“番客”、“台湾客”,也由此从“番爿”带来一些“番仔语”,数百年来这些“进口”的“番仔语”夹杂在平和的河洛话里,至今仍通行于日常生活当中。
笔者创作一首方言诗概括来平和的华侨与“番仔语”:
过番爿,趁大镭
起新厝,笑眯眯
戴招票,攑洞葛
够缘投,真水气
旺宗族,利民众
好品德,有地位
不忘本,重教化
走世界,行会开
……
下面列举平和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
一、“镭”,平和河洛话读音“Lui”。“镭”来自荷兰语的“duit”(发行于17世纪的荷兰小硬币),大约在清朝中期,平和华侨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一带引用,读成“Lui”。平和人将“赚钱”读成“趁镭(than-lui)”,“多少钱”读成“若侪镭(nguā-tsē-lui)”,“铜钱”读成“铜镭(tâng-lui)”。平和临近地区的漳属各县、潮汕、海陆丰、厦门、新加坡等地区也多保留此读音。
二、"雪文",平和河洛话读音“sa-bun”。“sabun”一词源于法语,引自马来西亚一带,普通话为“肥皂”,现在洗衣粉也称作“雪文粉(sa-bun-hun)”。据说,海南岛、土耳其等地也将肥皂称之为“sabun”。
三、"洞葛",平和河洛话读音“tong-kat”,引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即西式手杖,也是孙中山先生、陈嘉庚先生常拿的“文明杖”,“穿马褂、戴招票、攑洞葛”是当年有地位的人的象征。
四、“招票”,平和河洛话读音“tsiau-phiò”,也引自马来西亚一带,即西式礼帽,旧时南洋商人、绅士常戴,今平和地区老人家祭祖时戴“招票”,穿“马褂”,可谓“汉满番”融于一体。
五、“沙茶”,平和河洛话读音“sa-te”,“沙茶”也翻译成“沙爹(sate)”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品,如“沙茶酱”、“沙茶面”。
六、“加暴棉”,平和河洛话读音“ka-pok”,引自印度尼西亚,即木棉, 中国大陆也称为:攀枝花、红棉树、英雄树、吉贝。
七、“五骹基”,平和河洛话读音“gōo-kha-ki”,引自南洋诸岛,普通话为“骑楼”,平和各乡镇墟场皆分布此类型建筑。
八、“咖喱啰”, 平和河洛话读音“ka-lí-lo”,来自印度尼西亚,原表示吵闹的意思,在平和引用为“还早着呢”,“袂咖喱啰(bue-ka-lí-lo)”表示“还没开始呢”。
平和方言中尚有不少舶来词汇,多来自爪哇、吕宋、暹罗一带,有部分在时代变迁中消失。有一些词汇用带“番”字表示,如: “番仔”(外国人);“番仔油”(煤油);“番仔火”(火柴);“洋灰”或“番仔灰”(水泥);“番薯”(地瓜);“番麦”(玉米)“番仔楼”(洋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