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最后的哀鸣:“大和“号战列舰


日本海军的大和号战列舰是迄今为止吨位最大的战列舰,曾被日本视为“日本帝国的救星”,在其被击沉后的70年以来,日本人对它依旧有着很深的情结,这一点可以通过日本的文学、影视等作品中可以看出来。

所谓战列舰,是传统海军巨舰大炮思想的产物,具体地说,它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攻击与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在航母、反舰导弹还没有出现之前,海战的实力就体现在舰艇的大口径火炮威力和厚重装甲防护力上。海战的方式,从17世纪风帆时期就以战列线作战方式为主。它的基本程序是:舰队中的各舰编成单纵队航行,抢占上风位置后,再逐渐接敌到主炮的射程内,此时双方舰队队形基本平行,各舰分别对指定的敌舰实施炮击,直到最终决出胜负或一方撤退为止。在这种战术的牵引之下,能进入到这一战列之中并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舰艇就必须有威力足够的火炮和强大的装甲防护。所以,当时各国海军实力主要就体现在战列舰的数量与质量上。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日本的侵略扩张逐渐引起英、美等国的警觉。1922年2月,英、美、法、意、日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对各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单艘舰艇最大吨位、最大主炮口径等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但条约中将美、英海军在规模与质量上视为一流、对等的海军,并对日本的海军扩军计划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当时日本极其不满,到了30年代,日本为了达到侵略扩张的目的,将美国海军列为自己的假想敌。于是,日本按照“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原则,树立了以单艘战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数量上不足的劣势。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日本启动了“大和”级战列舰的研制计划。

为了制造“大和”级战列舰,日本耗费巨资对其造船业进行了新建、扩建新的设施,购买了一大批新式设备。为了保密,除了在管理上进行严格的保密措施外,还在造船厂四周都建了围墙,朝海的方向也加强了警戒,并增设了防护网。所以导致世界各国对其知之其少,就连美国一度认为日本最大的战列舰最多也不过与自己的“依阿华”号相当。即便时至今日,人们对它的了解仍然知之甚少。


美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与“大和”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1937年11月,首舰(后来的“大和”号)开始在吴港造船厂建造。1941年10月试航,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当天,“大和”号试航结束。同年12月16日,正式编入日本联合舰队。总造价相当于12吨的黄金,与3艘飞龙级航母或1.6艘翔鹤级航母相当。

“大和”号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这是个什么概念?我国海军目前的“辽宁”号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才不过47,000吨,满载排水量也只在 60000吨左右。“大和”号的舰长达到了263米,舰宽为38.9米。与它相比,美国最大的“依阿华”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为44560吨,满载排水量为57256吨,宽度也只有33.6米(主要考虑到巴拿马运河船闸最小宽度为34米)。


“大和”舰桥3D图


“大和”号的武器主要为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三座(9门),其中两座配置在前甲板,一座配置在后甲板。即便到目前,这种火炮也是威力最大的舰炮。为了保密,日本海军日本人“谦虚”地说它的口径为400毫米(因为《五国海军条约》中规定最大舰炮口径不能超过406毫米)。单座炮塔的总重就达到了2774吨,相当于当时一般驱逐舰的排水量。每发炮弹重达1.5吨,射程可达40公里。因为有地球曲率的关系,这个距离实际已经超出了海战时的目视距离,为了确保它的射击精度,舰上搭载了7架水上飞机,这些飞机除了侦察之外,还起到观察弹着点、校射的作用。

此外,它还有三联装155毫米口径舰炮四座共12门,(后来拆除了其中的2座,改加高射炮),双联装127毫米炮12座24门(后来增加了6座12门),三联装25高射炮45座、单装21座(共156门),双联装13.2毫米机枪2座(共4挺)等,整个战舰上如同刺猬一般布满了各式武器。


“大和”主炮3D图(看弹丸与人的真实比例)


在防护力方面,“大和”舰有着最为厚重的装甲,并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并对炮塔、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进行了集中强化防护。这些防护装甲占据全舰总重的33%。据称,其设计要求为装甲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中甲板要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弹的贯穿,在水下要求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威力,在命中2-3发鱼雷的情况下不能影响战斗力。

“大和”舰貌似不可一世,但二战中,航母已经取代战列舰成为主力战舰,海军依靠航母飞机作战时代已经成为海战方式的首选,在这种背景下,加之其主要对手美国的实力强大,作为大日本帝国骄傲的“大和”舰在战争中的表现与日本人的期望相差甚远。


停在军港的“大和”号


它虽参加了中途岛作战,却远离主战场,最后悄然回港。在1943年12月25日,在特鲁克岛北部遭到美军潜艇袭击,右舷轮机舱后方被一枚鱼雷击中,但未造成什么大的损失,最后撤离战场。鉴于日本当时的航母被美军击沉殆尽,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回到吴港修理改进,加强了防空火力。

1944年10月底,大和号作为栗田舰队的核心,与其姊妹舰“武藏”号等30余般舰艇进至莱特岛东北的锡布沿海遭美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此役,“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中航弹一枚,虽大量进水,但未能致命。返航途再遭美军空袭中,又中两枚航弹,除了造成数十人伤亡外,最终仍全身而退。

1945年3月底,美军展开冲绳岛登陆战。在这场即将叩开日本大门的战役中,日本的军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不得不出动大量“神风”自杀飞机攻击美国舰队,同时,期望能以“大和”号为核心的残存水面舰艇舰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因此,在油料都未能凑齐加满的情况下,在没有航母进行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大和”号开始了自杀征程。

1945年4月7日,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于是,美军出动舰载机进其进行了剿杀。交战2小时左右,“大和”号身中10枚鱼雷,24枚炸弹,其前部弹药库殉爆最终沉没,第2舰队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将, 2498名官兵阵亡,全舰仅269人幸存。


美军航空兵拍摄的“大和”号沉没的照片


从战列舰的角度来讲,“大和”无论在吨位、主炮威力还是在装甲防护等方面都可以说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最强战舰。在日本人的手里,它如同扑克牌中的“大王”,最后却被“三个小破3”给炸了。与其说是死得窝囊,不如说是规则使然。

我们撇去战争的正义性、双方的实力,单从作战角度看,任何武器的优势发挥都依赖于其它武器为它弥补掉自身不足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同样,诸军兵种、各类武器装备的作用也是在相互融合的系统之内才更有其意义。堂主一直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日本明明知道了海军作战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却仍期望通过一两件新式武器去左右战争。“知”与“行”不能统一,与“不知”有什么不同?个人修养如此,一支军队、一个国家的发展何曾不是如此!但不管怎样,“大和”的沉没又给世界各国上了一课,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在大和号被击沉之后直到今天,没有再新建战列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