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昌龄之《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
龙城飞将:指汉代将领卫青与李广。卫青有“龙城将军”之誉,李广则有“飞将军”之称。
胡马:少数民族骑兵。
阴山:西起河套,绵延于今内蒙,东与兴安岭相接,历来是北方中原地区天然军事屏障。
解读:
盛唐由于边塞战事不断,士兵们服役的年限也逐渐加大,加上军队腐败风气日益上升,基层士兵的遭遇十分悲惨,王昌龄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对这种现状较之他人认识更加深刻,他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士兵们思乡之情以及他们的悲惨遭遇。这首诗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品,明人李攀龙、王世贞将其推之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首句一开就是千古绝唱,从景物描写开始,一幅深远雄厚画卷徐徐展开,“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是互文的修辞手法,错举见义——“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语短意长,但细细品味,明月依旧、边关仍在,只是秦、汉安在哉,这种时空苍茫之感,也让人们对当下发生的战争产生了思索。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景及人,一方面,在外服兵役的人长年守卫边关不得回家团圆,这是对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另一方面,也是边疆死伤惨重,大批将士战死沙场,不能生还。
后两句实际上说出了所有关心边塞战事人的心声,若是汉代李广将军在,胡人定不敢度过阴山。一则是解释了“人未还”的原因,二则也是感叹朝廷没有象李将军那样的人才,或者说痛恨朝廷用人不贤,导致边疆无良将,以致连年用兵不利。“但使”“不教”都是口语化的评议,但节奏有力,读起来明快豪迈。
王昌龄(?—756?)字少伯,排行大。京兆人(陕西西安)。曾官江宁丞、龙标(湖江洪江西南)尉,故世人称“王江宁”“王龙标”。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郞。后遭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宁丞。因“不护细行”,又贬龙标尉。安史乱起,避乱江淮一带,触忤濠州刺史闾丘晓,被杀。新、旧《唐书》有传。所作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擅长七绝。《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