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唐诗解读——李白之《横江词六首》(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注:
月晕:日晕主雨,月晕主风。
“海鲸”句:形容横江一带风浪险恶,好像鲸鱼在东海驱赶水波,把东流的水赶回来。
蹙:迫使。
三山:在今江苏南京西南,有三山相连接,故名。
公无渡河:古乐曲名,又称箜篌引,常用作哀典。据崔豹《古今注》记载,朝鲜船工霍里子子高晨起撑船,见一白发狂夫横渡争流,其妻阻之不及,堕河死,妻弹箜篌歌《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古乐府》亦有《公无渡河》曲。
解读:
第六首承接上首,进一步写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心中的不祥预感。诗中“月晕天风雾不开”,表面写横江渡口的自然景象,实际写天宝末期的政治局面,前文多有提及,此处不议。“海鲸东蹙百川回”表面写横江波涛汹涌,好像海中鲸鱼翻腾,实际上写安禄山将要发动叛乱。“惊波一起三山动”实际写叛乱一旦开始,唐廷将会发生大的震动。“公无渡河归去来”,面对颓势诗人只能徒唤奈何,自叹回天无力,不如学学陶渊明归隐田园。
这六首诗看起来是每首都是孤立的,但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组诗贯串着李白壮志难酬的悲哀和来日大难的担忧,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切和敏锐政治感觉,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一生的悲剧,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命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