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 唐诗解读——李白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注:
二帝:指唐玄宗、肃宗。
巡游:出逃,是一种委婉的表达。
五陵: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和睿宗的陵墓。
诸侯:指统帅各路军队的将领。
河南地:此处指洛阳。
贤王:指永王。
解读:
靠政变起家的唐玄宗李隆基对皇位十分的敏感,在他即位后,曾在一天之内诛杀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中同样可以显现出来,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也不过如此。李瑛死后,三子李亨被立为太子,这一年是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距离安史之乱还有17年。
在太子之位的李亨,其最大的政敌先是李林甫,后是杨国忠,可以想见,若不是后来安史乱起,李亨的太子能否熬成皇帝尚未可知。
安史之乱后,潼关失守,李隆基出奔四川,李亨北上灵武。在此期间,李隆基在普安郡发布了《幸普安郡制》,史称《命三王制》。在这篇诏书中,任命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以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以盛王李琦为广陵郡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以丰王李珙为武威郡大都督,领河西、陇西、安西、北庭等节度采访都大使。
但令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颁布这道诏书的三天前,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皇帝位,只是他还不知情。不过,我们从玄宗这份诏书中看出其对太子李亨的制衡。一个月后,李亨的使臣来到四川,李隆基才知道太子已然称帝。之后,李隆基承认了这一事实,也同意李亨用“制”的名义处理政事,但事后要向李隆基汇报;而李隆基称“上皇”,用“诰”的名义独立处理政事,事后也要向李亨通报。于是,大唐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成都的唐玄宗和灵武的唐肃宗。
之前玄宗颁布的那份诏书,除盛王李琦和丰王李珙并未赴任,只有永王李璘是真的赴任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其为核心的江陵(荆州)政治集团,其背后便是唐玄宗。相比较而言,肃宗李亨的优势是已然称帝,同时拥有当时大唐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而永王的优势则是拥有天下财赋重地,但弱点便是江淮军力不强。
对于政治家的这些心思,文学家的李白哪里晓得,他只知道,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长安,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尘而使人悲哀。各路诸侯都不来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贤王却率领兵马远道前来勤王。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一年的九月份李亨收复了长安,而永王东巡是十二月份,明明是故作不知。更重要的是,太上皇知道收复长安之后,已经下诏令永王等三人回归。可是永王却没有奉召听命,而是执意东巡。其中深意,天下人心里都明白,此时李白再写上面的诗,估计反叛的罪名怎么也洗不白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