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红尘》中叶子农为何不规避针对自己的谋杀?是情节漏洞吗?

相信有不少朋友拜读过《天幕红尘》这部书,有人认为是经典之作,有人认为作者故弄玄虚,有人认为大家对它评价过高,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别人怎么认为才来读的。而是因为看了《天道》这部电视剧后,为读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把作者豆豆的三部曲《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一并请来拜读。宁缺毋滥,没有内涵的堆砌之作一律不看,不浪费时间;但是对好著作一定是反复研读、批注、做笔记、写感想的,这是我的学习准则。

按照个人观看顺序,这次把《天道》电视剧连续反复看了2遍,然后把原著《遥远的救世主》研读了3遍,再把《背叛》看了2遍,最后读《天幕红尘》。其他两部书以后再论,《天幕红尘》我认真研读了6遍,做了两百多条笔记和批注,方敢来此提笔写感想。对自己觉悟人性天道的书,自己研读即可,不想评判别人的观点,今天根据自己的感想,来分析一下,《天幕红尘》此书是否情节不合逻辑,叶子农不修正自己的因果,是否是故弄玄虚漏洞百出?

当我研读了三遍后,我依然认为叶子农不修正条件、继而对本身命运结果放任的情节是有漏的;研读了五遍后,我才发现是我们理解浅薄了。认真研读、认真做笔记、认真思考后,才真实理解作者豆豆的意图。

叶子农一开始就推测到自己的命运结果,在与乔治当面辩论、一句话驳倒乔治后,九哥就劝叶子农回北京躲躲,躲避可能到来的报复。但被叶子农一口回绝。叶子农解释了为什么要先拿钱?——“先拿钱是必然,后拿钱是碰运气”。为什么不去躲一躲?——“做了我想做的,就受我该受的”。

叶子农的“先拿钱后答题”以及不修正条件接受可能到来的报复,都是他的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就是“不找死,不找活,平常过日子”,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可以自己有地走在柏林的大街上”,就是“做了我想做的,就受我该受的”。

叶子农对专程从北京赶赴柏林、劝他回北京的九哥说过“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我也一样”。他也给戴梦岩解释过:这是自己的人生态度、也可称之为价值观,“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态度里,都按自己的标准衡量各种关系,什么关系承载什么内容,核定多少担当。”强调了“态度(价值观)比活着重要”。

以他的智商,不缺这点修正条件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可以让叶子农枉顾自己的性命、不修正条件呢?

答案就是坦然、心安。这个重要吗?重要,不重要就没有一个甘做籍籍无名的二十年的马列研究者的小说主人公,就不会有为了真居留巴黎而求助张志诚的故事情节。

如果大家看了《背叛》,就会知道,因为主人公宋一坤在设计一个大的“局”的时候,只考虑商业严谨性,只考虑赚取高额回报,而不管自己的手段是违法、违规、违反道德,也没有考虑自己和朋友们人性中的心安、坦然——也即人性的道德承载力,最后导致自己、朋友、爱人难以承受良心谴责,继而被自己的朋友、爱人背叛,自己背叛自己;最终都以悲剧收场。如果大家看了《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五台山问道求心安的情节,就知道小说作者豆豆在塑造小说情节中,对“心安”“坦然”的人性探究,是多么的深入。

是的,一个人可以欺骗所有人,但唯独难以欺骗自己,难以说服自己的“心”。人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底线,一旦越线,必然难以心安。

这个理由,对人性很重要,是“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动物”的人性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叶子农如果去修正了条件规避谋杀就不是叶子农了。没有规避,接受结果,才是叶子农,才是他价值观的坦然、心安,才是“不找死,不找活,平常过日子”。这个情节没有漏洞。正是作者让我们思考人性、思考因果的因果使然。

所以,评价一部好书,评价一个作者,不可以妄下结论,认真阅读,认真参透,才有说长道短的底气。

当然,再经典的著作也是有漏的,但是我发现的《天幕红尘》的“漏”是小漏,不是本标题的漏洞。不在此评价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