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暍的津液虚

中暍的津液虚
作者:解英
2020.9.12

暍[yē],伤暑也。中暍,中暑之意。

中暍,仅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共三条,分别是第25条、第26条和第27条。

一、对第25条的理解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暍:疑似太阳病,实乃中暍,实非太阳病。仲景行文,常常如此,有提醒中暍与太阳病相鉴别的意味。

发热:病位在里的阳性病——阳明病,里热熏蒸于外,表里俱热。

恶寒:阳明病,里热熏蒸于外,表里俱热,在津液不虚的条件下,理应恶热喜冷。但是,中暍,是津液甚虚的阳明病,患者本欲首先保津液,然后蒸汗散热,故全身恶寒。此处的恶寒不是表证。

身重而疼痛:体表有湿,邪无出路,压迫神经,身重而疼痛。

其脉弦细芤迟:脉弦、脉细、脉芤、脉迟四者,都是不及脉象,主津液甚虚。(弦脉有时主寒,有时主痛,有时主饮,有时也主虚;弦脉即便是主寒主痛主饮的太过脉,也不能忽略其正邪相争僵持状态的主因——正气不支)。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津液甚虚,则小便有淋涩的现象;小便后,有汗毛孔耸立且恶寒的现象;过量饮酒或者洗热水澡后,气血上涌至体表和身体上部,可以观察到“小便已,洒洒然毛耸”的表现。

手足逆冷:津液甚虚,热量不能到达四肢末端,越是远端越冷。

小有劳,身即热:津液甚虚,不耐疲劳,稍动即热,但四肢不热。

口开,前板齿燥:里热熏蒸于外,患者出于本能,张口呼吸,利用气管和食道散热;热气频繁出入,前板齿燥。

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发汗,更伤津液,则恶寒加重。此句间接证明:本条的恶寒,不是表证。

加温针,则发热甚:加温针,以热助热,表里俱热,热势益甚。

数下之,则淋甚:承气汤类方下之,更伤津液,加重了小便淋涩。

为适应暑天湿度大、气温高的外部环境,人体不得不引气血向上向外,大量出汗消耗津液,以保持恒温,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人体的功能由于过度亢进而处于衰惫状态,人体的生理必需物质由于消耗过多而处于供应失调状态,很多正常人感到困倦、疲乏、口干、口渴、出汗多、不想吃饭,这是正常人暑天“外盛内虚”的常态。这也是后世所谓的:暑热伤元气,由于热而伤气,气泄则汗出,气虚则恶寒,热蒸肌腠则身热,热伤津液则中暍。

清代王履(1332~1391),字安道,撰于1368年的《医经溯洄集》之《中暑中热辨》篇曰:“窃谓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中热,其实一也”。这段话,正确反映了中暍的主要原因是患病人体的“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极”,外部诱因是“(暑热)大行于天地之间”。

第25条详细描述了中暍的病理状态,强调了津液甚虚的临床症状,明确指出“禁汗、禁温针、禁下”三原则,言外之意,只有甘寒生津清热一途,在第26条出方。

二、对第26条的理解

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承接第25条,太阳中暍和太阳中热是相同的含义。

汗出:病位在里的阳性病——阳明病,里热熏蒸出汗。

恶寒:阳明病,里热熏蒸于外,表里俱热,在津液不虚的条件下,理应恶热喜冷。但是,中暍,是津液甚虚的阳明病,患者本欲首先保津液,然后蒸汗散热,故全身恶寒。恶寒,第25条已经申明,第26条再次强调:此处的恶寒不是表证。

身热而渴:病位在里的阳性病——阳明病,里热熏蒸于外,表里俱热,曰:身热;渴,里热蒸汗导致的津液虚,患者本欲饮水自救,想喝冷水。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知母苦寒润生津,生石膏甘寒清热,甘草甘温建中,粳米养胃气补胃阴,白虎汤四味,已经形成甘寒清热养阴的态势。复加甘寒强壮养阴的人参,健胃生津消渴。

第26条“汗出恶寒”的鉴别要点有两个。一是判断汗液的质地,理应是热汗、浓稠汗、气味浓郁的汗,不是冷汗、清稀的汗、没有异味的汗;二是凭脉,中暍之浮,必浮而虚——浮洪、浮细,且中取沉取有力,有清热之机。

中暍,时令病也。从第25条病理基础分析,尤其要注重在“保津液、生津液、养津液”的基础上清热。现代社会,可利用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手段比古代先进多了,中暑的医疗方案,要把保津液放在首位。

要有步骤地适量补充中暑患者的津液,比如吃西瓜、甜瓜、西红柿、梨等水分多糖分多的水果;比如喝常温的椰汁饮料、苹果汁等;比如口服葡萄糖注射液、口服生理盐水、凉开水加白糖盐、绿豆汤等;少少与之,多次频服,以患者嘴唇不干,皮肤见湿,可以排尿为度。

有伤寒论第168条的“时时恶风”、伤寒论第169条的“背微恶寒”和上述第26条全身“汗出恶寒”疑似表证的,要将患者放在背风阴凉的地方,不能急于采取降温清热措施。

三、对第27条的理解

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右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太阳中暍:承接第25条,太阳中暍和太阳中热是相同的含义。

身热:承接第26条,病位在里的阳性病——阳明病,里热熏蒸于外,表里俱热,曰:身热。

疼重:承接第25条,体表有湿,邪无出路,压迫神经,身重而疼痛。

而脉微弱:微是形容词,小的意思;脉微弱,不及脉象,主津液甚虚。

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这句话,解释了中暍的外部致病原因,不似仲景文字,“夏月”两字,尤为可疑。

现代社会,已经创造了暑天伤冷伤水的便利条件,比如:空调、游泳、冷饮、水果,在空调房间内盖被子睡觉,夏季很少出汗,室内室外温差大等。虽说暑天时令湿度大、气温高是中暍的外部诱因,但在改善生命生存条件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过犹不及。

一物瓜蒂汤主之:

《神农本草经》曰:瓜蒂,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生平泽。

涌吐的时候,人体会自动调集全身气血,向上向外,上半身至少会微微发汗。本条的中暍,阳明里热兼表湿。使用一物瓜蒂汤,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煎煮时间不长,取其药性在上,诱导人体涌吐。瓜蒂苦寒,性质峻猛,多用于上焦痰浊壅盛,清化里热,从食道涌吐胃内容物,又利用人体的本能微发汗去表湿,非常巧妙。涌吐过后,还要注意“保津液”。

个人愚见:当中暍患者出现欲呕不能呕时,津液甚虚之时,可以考虑甘苦温,补益力小而收涩力大的人参芦。


(0)

相关推荐

  • 收藏 浅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思路

    原创 徐远怀 星光片羽 2021-10-25 作者:徐远怀 文章字数:3600字  阅读时间:约15分钟 注:为书写方便,把"第···条文"省略成"数字."-- ...

  • 中气虚,全身虚!一个百年名方,治“气虚百病”!

    补中益气汤是一味良好的治疗气虚体质的中药. 经常有病人来看中医的时候,什么也不说,似乎中医大夫一搭脉,就能把你的五脏六腑全都摸得清清楚楚.古装电影里也常有'悬丝搭脉'的情景,白胡子老御医仅靠一根连在贵 ...

  • 中医直言:中气虚,全身虚!一个百年名方,治“气虚百病”!

    每天都更新养生健康知识,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批注:本文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补中益气汤是一味良好的治疗气虚体质的中药. 经常有病人来看中医的时候,什么也不说,似乎中医大夫一搭脉,就 ...

  • 八字中的十神虚透

    在盲派命理中,十神虚透仅指天干而言,地支都是实的,不论虚透:同时虚透也仅指四柱中的一柱之干而言,不涉及其他柱.一柱之干虚透,即使再在他支见根,该干在此柱也论虚透.比如一个八字中时柱为甲申,甲木就算虚透 ...

  • 十大病机之津液虚

    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我继续和大家分享十大病机之津液虚,那么津液虚的定义就是津液亏虚.它的诊断标准有两个,第一个是口干渴欲饮水,或渴不欲饮水.第二个是舌苔少,脉细.代表方子有三个,第一个是增液汤,第 ...

  • 怎样避免二胡演奏中的噪音和虚音

    这个问题是广大二胡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噪音和虚音是怎样产生的?排除二胡因质量不佳和配置不当而造成的噪音和虚音之外.其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的. 噪音出现的原因 第一,与弓子在运弓时, ...

  • 从《黄帝内经》视角解读关于锻炼身体过程中如何养护“八虚”(一

    从《黄帝内经》视角解读关于锻炼身体过程中如何养护“八虚”(一

  • 谁是大唐诗才第一人?诗中顶峰张若虚

    _ 今日诗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本文由长安处处有唐诗首发. 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 李白用一生的时间,谱写了盛世大唐. 开放.自信.包容.气象万千,有"大鹏一日同风起&quo ...

  • 《增订十药神书》中的大补虚劳方—癸字补髓丹

    <增订十药神书>中的大补虚劳方-癸字补髓丹 癸字补髓丹 久痨虚惫,髓干精竭,血枯气少,服煎药愈后,服此药. 猪脊膂(一条) 羊脊膂(一条) 团鱼(一枚) 乌鸡(一只) 四味制净,去骨存肉, ...

  • 【许叔微】太阳中暍证第二十四

    [许叔微]太阳中暍证第二十四 张金吾藏书志 宋白沙许叔微知可述.先列病证,后论治法,剖析颇精.是书诸家书目俱未著录,伏读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云:叔微书,属辞简雅,不谐于俗,故明以来,不甚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