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原因和起因
职业性噪声聋病因概要:
职业性噪声聋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职业性噪声是职业性噪声聋的主要病因;发病机制,噪声导致内耳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三方面:机械破坏,代谢异常和内耳微循环障碍。
职业性噪声聋详细解析:
病因:
职业性噪声是职业性噪声聋的主要病因,其所造成听力损失的早期主要表现为高频(high-frequency)听力受损,故发病初期,病人常无自觉听力减退,或仅有耳鸣,只有当言语频率(speech-frequency)受累时,病人才会感觉听力下降。
噪声性聋的发生与接触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频率和频谱以及个体差异等几方面因素有关。
环境噪声≤80dB(A)时,即使终身暴露亦不会引起噪声性聋;当环境噪声>85dB(A)时,接触噪声的强度才与听力损失发病率呈正相关,如在85dB (A)下发病年限为20年,90dB(A)则为10年,而95dB (A)为5年,100dB(A)以上均在5年之内发病。此外,随暴露年限增加听力损失发生率也逐年增高。
入耳对低频噪声的耐受性要较中频和高频噪声为强,2000~4000Hz的声音最易导致耳蜗(cochlea)损害;窄带音或纯音较宽带声影响大,断续的噪声较持续性损伤小,突然出现的噪声危害性更大;噪声伴振动对耳蜗的损害也较单纯噪声显著。
人们对噪声的敏感性还存在个体差异,噪声易感者约占人群的5%;年龄越大,噪声导致的内耳损伤越重,并且受损耳蜗恢复能力越差;原患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工人暴露于噪声后,更易发生噪声性聋。需要强调的是,噪声性聋发病的快慢以及听力损失程度更与个人防护密切程度相关。
下列职业存在职业性噪声,较易引起噪声聋:铆工、锅炉工、蒸汽锤工、铲工、锻工、锤工、锻冶工、织布工、纺纱工、飞机驾驶员等。
发病机制:
声音是空气振动所产生的疏密波,被人感受后就产生听觉,其主要途径是空气传导,即:
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
其中,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收集声波,中耳(middle ear)传递声波(sound wave)并增幅变压,内耳(inner ear)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能,使螺旋器(spiral organ)上的毛细胞(hair cell)兴奋,听神经(acoustic nerve)则将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传人听觉中枢,经过皮层的综合分析听到声音。
噪声导致内耳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三方面:机械破坏,代谢异常和内耳微循环障碍。在高强度短峰间期声刺激时,噪声导致的内耳损伤主要为机械性破坏,即强声刺激可引起毛细胞内结构严重破坏,细胞发生溶解;高刺激能量还会间接导致内外淋巴液混合,使毛细胞外环境发生改变、螺旋器白基底膜上分离脱落、毛细胞与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连接撕脱,这些机械性破坏均可导致耳蜗功能的丧失。在较低强度长峰间期声刺激时,可造成毛细胞负荷增加,从而引起酶系统代谢严重障碍,造成内耳能量储备和供应耗竭;这种刺激还可造成内耳缺氧,使有氧能量代谢明显抑制,最终导致广泛的毛细胞破坏。强噪声还能引起内淋巴液氧张力降低、耳蜗血流灌注减少,表明耳蜗微循环障碍可能也是噪声性聋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