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 | 这套印,方去疾惊为“绝品”

▲“鑿山骨”印石篆刻专场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中贸圣佳拍卖

「巴慰祖,自用子母套印」

下里巴人,经典之作

乾嘉时期,受朴学及金石考据学影响,为印学发展关键时期。

印坛亦是人文荟萃,如浙派黄易、陈鸿寿、陈豫钟,徽派巴慰祖、胡唐、汪肇隆等,浸淫秦汉,心摹手追,皆得大成。

罗振玉《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序中,即有言“及吾浙诸老,崛起于乾嘉之际,兼采并骛,远师秦、汉,而不废文、何,而巴予藉、邓顽伯复以碑版之法入印,吴让之、赵悲庵为之后劲,益昌明之,于是刻印之术乃再进,骎骎乎迈前人矣。

其中,“而巴予藉、邓顽伯复以碑版之法入印,吴让之、赵悲庵为之后劲,”巴予藉即巴慰祖,邓顽伯为邓石如。

二者身处同一时代,皆为承前启后人物,声名眷隆,或又可称同一流派并行分支,邓派传人吴让之,巴氏后劲则当推赵之谦。印坛则嗜古益甚,印作亦多神完气足,颇有驾古人而远今人之势。

▼巴慰祖:自用子母套印▼

中贸圣佳2021春拍

巴慰祖 自用子母套印

出版:

1.《明清篆刻流派印谱》第134页,方去疾着,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10月。
2.《印章艺术概论》第35页,韩天衡、孙慰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
3.《中国历代玺印精品博览》第398、39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4.《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第三卷第11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5.《中国篆刻全集》第四卷第432页,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6.《中国篆刻创作解读·流派印卷》第76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7.《历代闲章名品鉴赏》第3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
8.《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浙派篆刻》第6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8月。
9.《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篆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第690页,陈振濂着,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5月。
10.《品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篆刻史》第10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11.《元朱文印论坛》第15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12.《历代元朱文印精粹》第7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4月。
13.《中国篆刻聚珍:程邃、巴慰祖、董洵、胡唐》第二辑名家印第五卷,第99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1月。
14.《篆刻三百品》第194页,韩天衡着,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7月。

印文:

1.巴予藉
2.隽堂
3.渔集
4.于胸则古
6.下里巴人
7.中元甲子人
8.八分中郎
9.隽啺
10.巴慰祖之
11.知白守黑之馆
12.蟫藻阁
13.慰祖予藉
14. 巴氏莲舫
15.□砚斋
16.保残守阕
17.吾降七十四甲子
18.莲舫庚子以后书画记
19.集孟皇仲则叔重季度之法
20.巴慰祖手摹魏晋以前金石文字之印

材质:青田石套印

作者简介: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予籍,子安、莲舫等。安徽歙县渔梁人。与程邃、胡唐、汪肇龙为“歙四子”。清代篆刻家。富收藏,通文艺。篆刻,工整秀劲,构思极精,受汪关、林皋影响较大,但自成面目。印款多用行楷,清秀明快。

⩓⩔

巴慰祖与程邃、汪肇漋、胡唐,因皆籍贯歙县,有“歙四子”之称,其与董洵、胡唐、王声齐名,又称“董巴胡王”。

黄宾虹曾赞云“新安巴予藉、胡西甫,时以篆刻名,稍趋工致,而神采焕发,巧丽惊艳,虽董小池诸君,莫不心折。”

赵之谦亦曾言“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越拙越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此事与予同志者,杭州钱叔盖一人而已。”

类此“印论”皆可见,巴慰祖篆刻,深得古人精髓,入于神境,直逼秦汉,独撷古茂矣。

清 闵贞 《巴慰祖像》,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巴慰祖治印,其一“仿秦汉,形貌逼俏,又得其风神”。

《巴予藉别传》中,汪中有言“是故埏埴以为器,方圆具矣,而天机不存焉;巧工引手,冥合自然,览之者终日不能穷其趣,然而不可施之以绳墨。知此者,可与语予藉矣。”即是如此。

其二,则是“融碑版石刻之法,以求雅正宽博之趣”。此如“下里巴人”元朱文印,“巴氏”葫芦印等,为其代表。

巴慰祖 自用子母套印,印面

此“巴慰祖 自用子母套印”中,即有“下里巴人”。六十年代初,钱君匋及叶潞渊为《大公报》撰文《中国玺印源流》,曾向吴湖帆暂借巴氏书轴,以是轴此二印作为巴慰祖篇附图,可知其意义之重。

巴慰祖 下里巴人

尤是“下里巴人”印,陈巨来亦曾仿此印文,刊刻之。陈茗屋曾评介二作,巴慰祖原作疏朗从容,而陈巨来作则整饬严谨。

“下里巴人”语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意指通俗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相反。

巴慰祖 下里巴人

如其所言,“秦汉金石之遗,粗在于是,世有好古博雅君子,其以我为何如也。此印刀法光洁挺秀,章法亦是工致细润,布局亦是虚实相衬,线条清晰简洁,观之“古研空灵”。

诚可称巴慰祖将“元朱文”与“秦汉碑版石刻”融合之典范。

此“巴慰祖 自用子母套印”中,如白文“巴予藉”,亦是名作。其左右以苍龙、白虎“二灵”为饰,取法肖形印,汉印重也常可见之。

巴慰祖 巴予藉

巴慰祖 巴予藉,印文

其亦曾刊“振声”、“胡唐印”、“胡唐私印”等,也是此法。

巴慰祖肖形印(图片via柯友海《巴慰祖篆刻艺术研究》)

歙县博物馆藏有《巴隽堂印存》,印谱为五层套印,共收印二十五方,盖为同乡吴之黼所作。

其中边款“竹屏廉访工书,善书画,尤嗜印章,皆四方名流所为,……岁己亥,慰祖曾为刻写兰题记印,谬承奖许。今复命制套印,因辑诸家规范为之,都廿五方为一函,……隽堂居士巴慰祖识。”

此套印传世,失一、五两层,存三层十五个印面。今藏于上海博物馆。

巴慰祖 套印 上海博物馆藏

此外,韩天衡《天衡印话》有言:“1963年,西泠印社恢复活动,并庆祝印社六十周年。时有人携巴慰祖所制套印(内外四层)求鉴,去疾师告我的为绝品,惜未钤印蜕,今则不知去向矣。”

此中贸圣佳“巴慰祖 自用子母套印”亦是四层,或应即韩天衡所鉴套印。方去疾则赞言“的为绝品”。

巴慰祖传世印作鲜少,套印更是罕见,迄今仅见两套,其一为上海博物馆馆藏,其二则为中贸圣佳此拍品。而相较馆藏,此套印完整,又皆佳制,尤是“下里巴人”、“巴予藉”等,为其经典,殊为可珍。

套印中,另有“于胸则古”、“中元甲子人”、“巴氏莲舫”、“知白守黑之馆”等,不再赘言。

巴慰祖 自用子母套印,印文

巴慰祖为徽派“印学思想”重要践行者,有人赞誉“新安一派延绵到清中叶,巴慰祖有力挽颓势的发扬之功”。

而魏锡曾《书巴予藉别传后》,亦云“撝叔刻印,今殆无匹,尝谓近作多类予藉”,也可知其对于后世印坛之影响匪浅。

騩山雁门大宗一脉

明 寿山乌鸦皮田黄石方章

印文:騩山雁门大宗一脉

2.7x2.6x3.7cm,W:68.2g

此为明代寿山乌鸦皮田黄石方章,包浆浑厚,火气尽褪,经岁月裹洗,韵味十足。形制颇是规整,通体色泽浓郁,黄中带红,甚为醇正,质地莹润老结,肌理萝卜丝纹则清晰可见,绵密欲化,带红筋格。章体顶部留有乌鸦皮,浑然天成,如延绵峰峦一般,意境极佳。

清人毛奇龄《后观石录》中有言:“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可知寿山田黄石之稀珍。

开门老田黄石,兼得“六德”之美,更是几不得见,价亦甚昂。又其无根而璞,无脉可寻,材积多不盈两,此“明 寿山乌鸦皮田黄石方章”,裁制为章,重近七十克,铭心之品也。

明 寿山乌鸦皮田黄石方章

印文:騩山雁门大宗一脉

印文“騩山雁门大宗一脉”。考“雁门”位山西代县,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称。此地地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故素有重兵防御。

由于不乏名将镇守,其亦多大族,世家不乏,如“雁门文氏”,文徵明家族始祖即发祥于此,其书画也常署“雁门文徵明写”、“雁门文壁写”等。

亦或“雁门童氏”,尤重谱牒,其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亦为大族,科第不绝,如明代兰溪童氏有“一门七进士”美谈,引为佳话。

又“雁门萨氏”自徙迁三山,定居闽地,成为福州望族。其族内自蒙元时,已是俊杰荟萃,此后又人才辈出,“从康熙迄光绪,登科第者五十余人”。如先祖萨都刺,后裔萨镇冰等。

明 寿山乌鸦皮田黄石方章

印文:騩山雁门大宗一脉

笔者考,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载:“颛顼娶于滕玟氏,谓之女禄,怀妊六十余年,产生一子。两鬓火发,须眉皓白,顶额有'老童’二字,振之有声,音如钟磬,能知天地阴阳之理。帝异之。封于河东,掌山林云师,后居騩山,为騩之神。子孙遂以童为姓,盖祖老童也。

其族谱言及,童氏始祖“后居騩山,为騩之神”,故此“騩山雁门大宗一脉”或应即“雁门童氏”。童氏先祖续公,封山西雁门地,故以此为郡,此乃童氏之流源也。

《山海经》中《西次三经·騩山》亦载“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其中“神耆童”即童氏始祖老童。

宋代左丞相兼枢密院使范纯仁《童氏宗谱叙》也言“粤稽童氏之先,出自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焉。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童氏。……而童姓亦与首称焉。……皆出姑幕雁门之派也。

童氏源流本支百世

而“大宗一脉”,大宗者,即嫡系长房,语出《仪礼·丧服》:“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周代设立宗法制后,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并有“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也,云有五世则迁之宗者,谓小宗也”之说。

及至明代,童氏数度续修族谱,弘治年间,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曾作《童氏宗谱源流序》,朝列大夫童品上疏《复姓奏》,以正宗脉等,皆可窥童氏一脉,甚重源流。

萨镇冰(民国海军总长)

此外,关于“騩山”,考《山海经》,计有多处。《西次一经》、《西次三经》、《中次三经》、《中次七经》、《中次十一山经》、《中次九经》皆有言及。

所指地理位置,也不尽相同。包括“河南新密”、“青海日月山”、“伊朗萨巴兰山”、“新疆昆仑山”等,未有定论。

故,若以“騩山雁门”而论,则“雁门萨氏”因其发祥何地,宗源何族,由元迄今,学术界仍分歧不一,亦有可能以“騩山”泛指。

“雁门萨氏”先祖萨都刺,生于雁门,著《雁门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祖日萨拉布哈(思兰不花),父日傲拉齐(阿鲁赤),以世镇镇云、代,居于雁门,故世称雁门萨都拉,实蒙古人也。

不过,历代名士如杨维桢、毛晋、王士祯、洪钧、陈垣等人,皆曾论及萨都刺族属,结论包括色目人、回回人、蒙古族、回纥人、答失蛮氏等。

印面:騩山雁门大宗一脉

而且,“雁门萨氏”虽是子孙蔚兴,能士继踵。然其族谱中,关于“宗脉”也无定论。如萨氏宗祠,有楹联“水木溯宗祧共识答失蛮华胄,簪缨緜奕禩遥联中书省清衔”,言指答失蛮氏,亦有其余后裔则言指蒙古、回回人等。

又考,萨氏先人萨琦,为明宣德年间礼部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自其始,尽弃旧俗,又随汉制,续族谱,接受儒学礼法等。而“騩山”,其地可泛指西域,此印为明代旧物,契合年代,故“騩山雁门”或与“雁门萨氏”也可能有关。

此“騩山雁门大宗一脉”,材质绝佳,明代寿山田黄石极少,而篆文当为雁门世家,嫡系长房,可远溯始祖,于传统儒家宗脉文化亦甚是难得,可宝也。

丁敬:容大

“文信君印”玉质覆斗钮印

战国时期,已有封君(侯)赐印制度,如传世之 “广平君”、 “武信君” ,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及扬州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昌武君印”。

昌武君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及至秦汉之交,因战功获封者,则愈是常见。汉高祖刘邦异母弟刘交,为汉室天下,立有赫赫功勋。刘邦封为沛公时,刘交随同萧何、曹参等从军灞上,封文信君。可作参考。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丙午,刘交被封为楚王,同年就国,定都彭城。

印文:文信君印

“文信君印”玉质覆斗钮印

此印界格“田字格”规整,凿刻经意,字形方正,大小相仿,笔画劲挺,颇似权量、诏版上文字,符合官印特点。

清早期 寿山田黄石双螭钮牛坤自用印

印文:大兴牛坤之印

2.6x2.6x4.6cm,W:79.8g

此田黄石包浆古朴,裁制方正,色泽黄金黄,均匀细腻,萝卜丝纹清晰,绵化欲滴,具“六德”之美。而钮雕双螭,造型盘曲,环首相视,似在逐戏,细节刻画亦是精妙,可称佳石少有,良工绝艺矣。

清早期 寿山田黄石双螭钮牛坤自用印

局部:萝卜丝纹

清早期 寿山田黄石双螭钮牛坤自用印,印面

印文“大兴牛坤之印”见钤于镇江市图书馆藏《朱文公校昌黎》卷一首页。牛坤,字次原,直隶天津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嘉庆二十一年(1816)被授任云南提督学政。

钤于馆藏《朱文公校昌黎》卷一首页

此《朱文公校昌黎》卷凡例首页,另钤有“次原藏书”,亦可证是印为牛坤自用印。

钤于馆藏《朱文公校昌黎》凡例首页

另有其余佳制,篇幅所限,不一而足,请好之者莅往预展现场一窥究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