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诺因乌拉墓地
诺因乌拉墓区
诺因乌拉墓地,位于蒙古中央省色楞格河畔,乌兰巴托以北130公里的哈拉陕山系诺因乌拉山区。1912年为矿工巴洛德首次发现,1924-1925年,前苏联考古学家科兹洛夫率蒙古—西藏考察团在诺因乌拉发现了212座墓葬,并发掘了位于苏珠克图附近的10座墓葬,其中有6座大墓和4座小墓。1926—1927年,西姆克夫进行了发掘。1954年,蒙古的考古学家道尔吉苏荣发掘了11座墓葬,1955年发掘2座大墓、4座普通墓葬和9个祭坛。1961年道尔吉苏荣和匈牙利联合发掘了2座。迄今已发掘30座。其中大型贵族墓12座,结构复杂,墓底铺有圆木,三重棺椁,棺外有的绘漆,有的装饰金箔,有的覆盖丝织品或毛毡。有的在棺下铺毡毯,椁壁挂织物。内外椁之间放置随葬品,虽均被盗,随葬品仍较丰富。有草原特有的陶罐、青铜鍑、动物纹银饰牌、金箔及装在绸布口袋里的发辫,最多一座墓中出土85条发辫。有汉代漆器(耳杯、奁、盒、盘、盛酒器)、铜器(鍑、盘、唾壶、钟、盏、勺、手灯)、玉器、丝织品、毛织物、服饰、车马具和农作物种子等。4座普通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单人仰身直肢葬,有的用木板铺地,出土有陶片、马镳、马衔、扣环、箭簇、甲片、铜铃、牌饰、漆器、丝织品等。
墓室棺椁模型
关于诺因乌拉墓群,乃是匈奴人的墓葬,这一点无疑义。不过对于匈奴人的人种问题,学界却有不同看法。
对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的一具女性颅骨和一具男性颅骨的人类学鉴定结果表明,他们皆为北亚蒙古人种古西伯利亚类型。这应该是代表匈奴主体民族的人种类型。诺因乌拉墓葬中多有发辫出土,其中有一座墓葬中出土发辫即达85条。鲁坚科在1962年出版的《匈奴文化与诺因乌拉库尔干》一书中引用当时对诺因乌拉毛发与蒙古—喀尔喀人、布里亚特人、朝鲜人、阿尔泰人、芬兰—乌戈尔人和斯拉夫人的毛发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结论:根据毛发横剖面的组织学鉴定,发现他们具有一致性,但同时又有某些个体方面的偏差。头发最厚的是朝鲜人,依照头发厚度下面依次是布里亚特人、蒙古—喀尔喀人、阿尔泰人和诺因乌拉人,芬兰—乌戈尔人的头发比较稀疏,最稀疏的是斯拉夫人。至于头发形状,头发最直的是诺因乌拉人、最弯曲的是斯拉夫人。头发指数依次为:诺因乌拉—79.7;蒙古—喀尔喀—77.7;朝鲜—76.4;布里亚特—75.8;阿尔泰—75.0;芬兰—乌戈尔—70.6;斯拉夫—64.1。诺因乌拉匈奴人的发形指数与蒙古人最接近。这样看来,按头发的类型也可以看出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
墓葬中出土的发辫
人像刺绣
诺因乌拉25号墓出土一件人像刺绣,有浓密的头发向后梳,前额宽广,眼睛大而目光锐利,上唇有胡须,眼珠为黑色但瞳孔用蓝色线绣成。林幹先生即以此作为匈奴突厥人种说最主要的实证。
“新神灵广成寿万年”锦,有人认为乃是新莽时所赐
草原文化风格的毛毡
漆耳杯
诺因乌拉苏珠克图6号墓出土的“建平五年玄月工王潭经画工获壶大武省”
杯底书“上林”等汉字铭文的漆耳杯
汉地输入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