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素养

有些书是可以反复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教育者所需要研读的必读书之一。如果想对教育有所研究,就很有必要把这本小书读厚,再读薄,最终化为己为。我依然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如果把工作当作修行,我愿意把这本书作为修行的“经书”。
下午,我读了该书的第87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很有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有着深刻的认知。不管你是教什么学科的,都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站在教学大纲的角度来审视教材,这样,才对教材有着深刻的把握,才会对教材有着熟练的认知。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游刃有余,驾轻就熟。而提高对所教学科的理解,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答案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听厦门教育局副局长、数学特级教师任勇报告时,他一直说,自己长年保持着订阅十几种数学专业期刊的记录,这也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吧。
二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他说,教师“要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由观察构成的”,他还说,“教师应当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了解影响他的智力发展的解剖生理因素”。这一点是说教师要研究学生,要懂得心理学。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首先得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学生处于什么位置。只有懂得学生在什么地方,然后,才可能想法把它带到那儿去。当代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曾说,作为教师,一生的功课都要研究学生。
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些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没有逻辑顺序,对概念解释不够明确,不会用语言创造鲜明的形象,因此,孩子们听课很吃力,听不清老师讲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老师不善于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学生就难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他的意思是说,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说话,使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运用形象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的东西生动化。这也是老师的语言艺术。由此,我想到了修辞,什么叫修辞,有一个经典的论述“修辞以立诚”,以最准确地概括事物的形象,就是好的修辞,可以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积极修辞方法,也可以运用平实的口语、短句子来表达你所讲的内容,关键在于让学生听懂,听明白,提高听讲的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教师的教育修养,用今天时尚的话来说,可以说是三门学科:一是学科知识,二是心理学,三是教法。我们常常小看对教材的解读,认为只要自己会了,懂了就可以教给学生,似乎初中毕业就可以教小学,高中毕业就可以教初中。其实,并非如此,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在学科知识上下功夫,解读教材也是教师的一门基本功,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学,可能对于所教学科并没有真正理解。学科素养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需要教师细细打磨的真功夫。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人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对于学生的研究,是一门人学,儿童学,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最复杂的一门学科。研究学生一方面靠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靠观察、思考,一点点地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有了清晰的教学内容,懂得了学生的位置,如何把两者联结起来,就需要一定的教法,这里就需要老师在语言上下功夫。只有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才能把教师与学生之间修通一条有效的桥梁。当然,其前提是对学科和学生的深刻理解,舍此,再得体的语言也是无用的。
至此,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教育修养,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需要对解读教材,研究学生,锤炼语言。深刻理解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通过教材,直指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学生,既要懂得学生的共性,也有了解学生的个性;既要知道他的过去,也要判断他的未来。而锤炼语言,就是架设师生之间的桥梁,疏通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渠道。
由此,我还想到了听专家演讲时的感觉。好的演讲,一定也符合教师授课的三个条件:专家的知识广博而深刻,讲起来就容易挥洒自如;自己有思想,才能传达给别人思想。好的演讲还要讲场合,看对象,否则不是对牛弹琴,就是昏昏欲睡。还有一点,演讲者语言要生动,有色彩,如此才会讲得活灵活现,深入浅出。这三者,都很重要,如果真的要排出个一二三来,那就首推思想,没有思想的演讲,那是干啥呀?耍猴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