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会得罪一些人,读者看了会开心
今天想讲透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过很多知识,请教了很多牛人,却还是一事无成呢?
一些被说烂的话,“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纸上得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终究是有距离“,是我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这些知识本身有问题?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一度怀疑读书是否真有意义,现在我找到了一种解释,彻底让我想清楚里面的逻辑。
之所以感觉学了没用,学了很多道理却没解决问题,根本原因是这些道理没有跟我们产生利益关系。
说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朋友圈经常转发一些健康指南,成年人必吃的10大健康食谱、怎么睡才健康5个技巧、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10件事。
你不能说里面讲的是错的,只是很少人真的做到。
早睡早起对不对,按时吃饭多运动对不对,戒烟戒酒好不好,多读书,多努力,这些话说多了都变成唠叨了。
没有人会反对这些永远正确的话,天天都在提醒,咋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到?
01
说的成本很低
想获得更多读者阅读,肯定要写大家都认可的东西,只追求写得正确。
这种写作就非常安全,可以肆无忌惮地站在道德高点,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做,而不必管每个人人具体情况如何。
我只管说,听不听在你,做不做在你,反正我提醒了。
就好像过马路都有个喇叭,在循环播放,过马路要小心,骑电动车要戴头盔,它的职责就是提醒,却不用付出任何实质行动。
造成这种现象纯属无奈,却也是不能逃避事实。
做事成本很高
读者一看有道理,点赞、收藏、转发三连击,但你真地做到里面说的道理,是需要真实的去行动,而真正的困难就是去做。
第一次看到有道理点赞了,第二次看到有道理,可是自己没有做到心里有点愧疚,第三次看到还是有道理,自己依然没做到,就有点抗拒想逃避了。
次数累积听过很多遍,却从未真的做到过,就开始适应性脱敏,大脑开始自动过滤这些信息,到这里道理就变成唠叨了。
从此这个知识道理,就跟你越来越遥远。
没有利益相关,我们可能得不到真实的知识。只能得到一些有道理的知识,这些道理都是光荣伟大正确,却不一定在你身上适用。
说正确的话花费的力气,和实际把事做成,两边付出是不均等的。
有了这个基础,人人说话的时候都会往好了说,实际做事的时候都会选阻力最小的路去走。
02
寻找利益相关
要想让道理起到应有的作用,你得想办法跟这个道理产生利益相关。
悬崖勒马,为时不晚,这句话人人都听过,单纯听依然只是有道理,说的对,记住了,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道理产生作用的时候,只能是你骑马快到悬崖边的时候,才算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悬崖勒马,所以说体验很重要。
有些体验代价实在太大,个人无法承受该怎么办?
当然是找人跟你一起承担,这个事跟别人产生利益相关,你无法独立抵抗困难,找人跟你一起抵抗,那么你们两个就产生了利益相关。
一个人去医院看病,医生不好好治是要出事故的,所以医生和病人就产生利益相关,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要达成。
一个刚做完心脏手术的人,医生告诉他,回去不能抽烟,注意饮食,多去运动。
病人肯定会听医生的建议,而不是当做有道理的话,点赞、收藏、转发了事。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按医生说的做,自己的生命会很危险。
04
行胜于言
如果只听别人说,不研究他们怎么做,你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有重大的偏差。
这个逻辑一听就懂,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是这样做的,一群专门表达的人,却经常去指导别人行动。
我之前就提过一点,很多写作者为了追求文章完整性,罗列出很多道理和方法,实际他自己可能只用其中的1~2个,而读者却想照搬里面的全部。
作者是为了输出,读者却要付出行动,这里面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大。
很多理论很有道理,可作者自己都做不到,却到处呼吁别人要努力做到,这个不是扯淡吗?
有些方法、道理、理论、只能变成文章书本里面的口号,到处宣传人人都做不到的事。
平时我在读书会,经常提醒大家,有些看起来特别厉害的道理,完全可以当笑话看看就行了,别太当真投入太多。
一个人能做的事很少,如果只听他们说,不研究他们怎么做,你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有很大偏差。
写在最后
我们以后再遇到一些建议和道理的时候,一定要有两个维度:
第一,看他宣讲什么。
第二,看他实际做了什么。
知行合一才是利益相关,堂主经常建议大家读书,是因为我真的在读书,建议大家多写作,是我每天都在坚持写作。
看看我写了多少篇,从过去的每一篇,到现在讲的论点,是不是一以贯之的。
就这一条,可以让你看透很多人。
如果你看透一些大V,不要说是我教你的,我可不想得罪别人。
在我文章里,我和你是利益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