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媒体的受益者
1
出书,曾经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然而,因为有了新媒体,这件事,竟可以梦想成真。
我这才相信,原来,传说中的新媒体,果然有一种威力。
2
从小,我就是一个爱码字的孩子。
在洒满阳光的窗前,或者在散发着橘黄灯光的台灯下,一个小小少年,一丝不苟地趴在书桌旁,在稿纸的小小方格里,一笔一划地码字……
一次次修改,一次次誊抄,一次次投稿……右手手掌上,总是沾满了蓝色复写纸的印痕,浓浓淡淡,斑斑驳驳。
码字,成了这个少年从小到大一直不离不弃的爱好。或者说,成了一种习惯。
3
也曾崇拜过很多作家,也曾梦想有一天,能成为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
但渐渐的,越来越觉得,一种爱好,一旦成为职业,成为和生计挂钩的职业时,或许,这份爱好,就会变味了。
于是,大学选专业,我没有选中文系,而选了比中文系更冷门的专业——历史系。
很多年后,我从事着一份和文字有关又无关的工作。有关的是,需要撰写思路、总结、讲话稿、汇报稿等文字材料;无关的是,公文的写作风格,和从小喜欢的文学,是两码事。
4
不过,因为有了新媒体,我的工作和我的爱好,并不矛盾,且达成了一种和谐。
首先是博客,然后是微博,再然后是微信,这些新媒体,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成为“自媒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声音。就像小小的萤火虫,虽然光芒微弱,但至少,它在努力发光,并能让人看见。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坚持利用碎片的时间,在微博、微信上记录一些一些碎片的文字。很多年,忽然发现,这些片段,是写作的极好素材。
真正开始写完整文章,是有了“桑葚三味”公众号后。
2016年3月,在老同学的鼓励下,我开通了“桑葚三味”公众号,开始写“给女儿们的家书”系列。
在我看来,公众号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喜欢码字的人,摆脱对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依赖,不再需要用投稿的方式展示自己,证明自己。
我可以既是作者,又是编辑,又是评论员。文末的“读者留言”和“作者回复”,让作者和读者之间,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交流。
5
一开始,关注“桑葚三味”公众号的人,寥寥无几。但写着写着,随着文章的不断扩散和转发,关注人数开始与日俱增。新媒体的威力,开始显现。
当我写了30多封“亲爱的欢乐”后,一个长期关注我文章的朋友,将这些书信转发给了他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巧的是,这位朋友刚好长期关注家庭教育,曾担任过多本家庭教育类书籍的责任编辑……
虽远隔千里,虽素未谋面,但作者和编辑之间,却有了一种老朋友般的惺惺相惜。这一切,除了朋友的热心转发外,离不开新媒体本身的传播和扩散。
6
2016年8月的一天,像做梦一般,我接到了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电话。
这位责任编辑告诉我,出版社愿意为我这个无名小卒冒一次险,不需要我掏任何赞助费,就可以出版这本《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
2017年1月,当这本带着墨香的书,快递到我身边时,我依然有种不真实感。或许,从小对文字的喜爱和对作家的崇拜,让我一直觉得,出书,是一件多么高不可攀、多么遥不可及的事。
而这一切,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竟可以变得如此便捷,如此简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