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而不是曹操或者孙权?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导读: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帝王,苦守西南,成就了一番事业。其实以诸葛亮的才智,投靠已经成型的曹操或者孙权,个人发展可能会更好,至少不用那么累。但他偏偏就选择了刘备,去为了刘家天下,事无巨细都由自己来做。诸葛亮作为谋士,他自己不可能创业,也不具备创业的条件。他只能选择一个主公来辅佐,选老板,也要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怎么想,已经过去快2000年了,肯定无法还原。我们只能靠对一些历史真相的分析来了解一下。
一、选择潜力股还是绩优股
是选择一个事业已经建立起来,需要帮手的老板,还是有潜力,缺人、缺钱的老板。需要看这个人的追求,如果图稳定,那么就去成型的公司,收入稳定,没有欠薪和解散风险。如果选择一个正在创业的老板,有机会成为老板最倚重的人,在公司拥有更大的权力,甚至拥有公司股份。但是风险是公司容易开不成,自己啥也得不到。一个是稳定性,一个是风险性,诸葛亮选择了风险性,就是自己赌一把为了更好的前程。
他和刘表有亲戚,如果投奔,完全可以混一个小官做。去曹操呢,唯才是举的曹操,也会给诸葛亮个机会。同样,孙权还有其他割据势力那都会给个饭碗。但是人家都有谋士,能力上,诸葛亮难说比别人强,即使强,主公会不会给自己展示的机会,很难说。因为别人已经形成了规模,不会给你一个籍籍无名之辈,改变。刘备则不一样,他只有两个跟班的兄弟,还是武将,诸葛亮的首席谋士地位将很稳固。
二、自己去应聘还是老板亲自登门
诸葛亮在没有出山之前是隐居南阳的,但他也没有闲着,不断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断给别人制造自己的名声。这样一个没有经验的诸葛亮就进入到创业者刘备的事业。而历史有一个公案就是到底是诸葛亮北上去见未来的老板刘备,还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三顾茅庐是陈寿在《三国志》里面说的,北行见备则是在《魏略》里面提及的。
个人倾向是诸葛亮主动见刘备,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魏略》要早于《三国志》,作为蜀汉臣子的陈寿在这个事情上是否撒谎是存疑的。这件事即使是诸葛亮主动也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刘备一方对没有工作经验的诸葛亮的认可,这说明一个问题,不管有没有三顾茅庐,先搭话的大概率都是刘备一方。老板主动,诸葛亮就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三、刘备占据一个正统地位
身居乱世,诸葛亮想施展抱负,无疑有一个有名分的老板。祖上阔过的刘备,作为汉朝宗室,更有号召力。刘备作为草鞋批发商,能够成为三分天下的大老板,刘氏宗亲是个招牌。他的铁杆兄弟关羽和张飞能一直追随,从关羽桀骜不驯的性格看,他连已经在江东非常有实力的孙权都瞧不起,能甘心情愿做刘备的小弟,完全是因为刘备的身份。
刘备的身份和王莽时期的刘玄、刘盆子甚至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其实差不多,都是皇族远支,都是占据血缘优势,成为一方势力。诸葛亮虽未明言,但就分析看,他是把刘备当作刘邦、刘秀式的人物的,也为刘备规划了一套事业发展时间表,这也就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个战略方案,也是诸葛亮的一个大卖点,如果没遇到刘备,诸葛亮会把他给别人。
四、诸葛亮的自负
这里的自负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说诸葛亮对于建立功业有自己的想法。诸葛亮曾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熟悉的人多,他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乐毅辅佐燕昭王强盛了燕国,并且差一点就灭了一直以来的强大的齐国。这两位是非常优秀的,辅佐主公在相对不利的情况下,扭转局面,成就事业。
从这一点看,诸葛亮绝对不会选择一个已经具备实力的成熟型公司。这不符合他的选择崇拜者的特质,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想成为大人物,就必须从一个刚刚起步的一方开始做。为此,他宁愿隐居,也不出来做官,他需要等待一个满足他要求的人。
五、刘备是个强者
《三国演义》把刘备刻画得只会哭哭啼啼的,其实刘备还是很有能力的,属于智勇双全的人物。诸葛亮选择的潜力股,如果老板不行,他也不会出来的。刘表是他的亲戚,如果诸葛亮要出来,会得到一定的待遇,但是他没出来,因为他不认为刘表是他需要的明主。刘备是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历经多次失败,被追赶的落荒而逃,但刘备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点,诸葛亮是有耳闻的。而且即使输得很惨,刘备也始终有追随者,说明刘备是有号召力的。
蜀汉虽然结局不太理想,但不妨碍对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非常好的评价,因为刘备能够取得一片天下就是奇迹。诸葛亮非常少见地成为割据势力的名相,说明诸葛亮做到了一个臣子应该做的所有,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刘备。没有选择曹操和孙权,是诸葛亮希望在主公取得基业和守业过程中自身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的硝烟早已散尽,世人却还记得鞠躬尽瘁的蜀相。诸葛亮选择了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单纯地谋求荣华富贵。如果他想要,以他的能力应该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