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渠今生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延续千年的公共工程”槎滩陂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全球共有74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我国17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中国水科院专题推出“百年长河 古渠今生”,分期讲述目前我国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保护,让历史文化在流水潺潺的水渠中、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得到永恒。

槎滩陂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Chiang Mai)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7届执行理事会上,大约始建于公元937年的槎滩陂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槎滩陂位于江西省泰和县的赣江支流牛吼江上。公元930年,金陵监察御史周矩为避唐末之乱,举家迁徙至此。他寓居农村,体察民情,深知群众受旱欠收之苦。公元937年,周矩经过现场勘测和周密筹划之后,选择在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以木桩、长竹条压为大陂。陂成之后,开挖渠道三十六条,灌溉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两乡农田9000余亩。此后历代均有大修,渠系和灌区也不断发展,但拦河堰的位置、主要渠系一直传承下来。现在,槎滩陂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五万亩。

槎滩陂主坝

拦河坝位于牛吼江出山后大角度转向的位置,引导主泓顺势进入渠道,保证了灌渠引水量,同时也减轻了水流对坝体的冲击压力。大坝分主坝和副坝两段,初建时为木质结构,元代末期重修时改为石制结构,此后又经多次维修,直至1983年对坝体进行混凝土包裹加固,一直沿用至今。主坝长105米,高4米,副坝长177米,高4.1米,坝顶宽7米,坝底宽18米。主坝和副坝各设有一孔冲沙闸,能有效解决坝前淤积问题。主坝上还设有筏道,保证了村民的竹筏正常通行。

在槎滩陂下游3.5公里处干渠上,还修筑有一座碉石陂。在春夏洪水季节,碉石陂可以有效的将槎滩陂引入干渠的洪水排入牛吼江,使得下游农田免受洪涝之灾。因1965年在干渠引水口新建进水闸,能够自由控制灌渠的引水量,碉石陂被拆除。

槎滩陂副坝

槎滩陂的渠系分总干、干、支、毛三级,呈竹枝状分布。总干渠自引水口起,至槎滩陂水管会低水头电站之后进入北干渠(老干渠),继续灌溉禾市镇、螺溪镇两处地势较低的古老农田,总干渠在进入电站之前分水进入南干渠,使上游地势较高的农田也得到自流灌溉。干渠总长35公里,有倒虹吸管一座,隧洞一座,大小渡槽246座,各级渠道上建有分水闸17座,退水闸3座。灌区内还分布着众多湖塘,它们与渠系相通,成为灌溉的调蓄工程。使得泰和县5万亩农田旱涝保收。

槎滩陂主渠

作为家族工程的槎滩陂,历经一千余年而不衰,究其原因,除了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以外,槎滩陂历史上的运行管理方式也对今天的水利工程管理有借鉴价值。槎滩陂建成之初,周氏家族就明确了其公共工程的属性,规定槎滩陂为两乡九村之公陂,不得专利与周氏一家。槎滩陂的管理开始阶段由周氏家族掌控,《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明确记载周氏家族购置山、田和池塘等产业来筹集岁修费用。而周氏家族在无力独自管理槎滩陂后,在至正元年(1341年)成立了由陂长负责,各灌溉大户轮流执政的管理机构,有效的调动了用水户积极性,保证了槎滩陂的岁修经费和正常运行。

槎滩陂视频

05:40

05:40

03:30 / 03:30

供稿: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水利史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