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字并肩王”,放现在是个什么官职?和一种称号差不多
在西游记中,唐僧有“御弟哥哥”这样一个称号,御弟是大唐的皇帝御封给他的称号,是因为唐僧要去取经传播佛教文化,皇帝非常感谢他,于是与他结拜,封他为“弟”,唐僧的地位与皇帝平起平坐。唐僧是无欲无求的圣僧,自然对他的江山不感兴趣。
那么,历史中有与“御弟”类似的地位吗?在《薛仁贵传奇》中,薛仁贵曾被封为“一字并肩王”,这个封号听上去权势很大,“并肩”意思是与皇帝并肩,权力与皇帝一样,甚至比宰相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更加厉害。不过,这个爵位只是表面文章而已,其实对于这个人本身的地位和权势没有什么变化,它就相当于现在的“三好市民”之类的称呼。要知道,薛仁贵本来就是外姓人士,如果其权力与皇帝对等,皇帝的宝座都要不稳了。
并且,“一字并肩王”其实也只是个想象中的称呼,它只出现在一些传说中,史料里并没有真实地记载过。薛仁贵也从来没有被封过王的称号,顶多封到侯。那么,古代的封爵是什么规矩呢?像薛仁贵一样的外姓人能被封王吗?
这还要从古代封爵制度说起。比如薛仁贵所在的唐朝,爵位共分为九等,这九等从上至下由尊到卑,所发的俸禄和封的田地也随之减少。爵位里还分亲王和郡王,像“一字并肩王”这样的一字王,就是亲王,由于其命名是一个字因此称呼为一字王。一字王一般都是皇族内成员,外姓是不可以册封的。而对应一字王的还有二字王郡王,郡王可以封一些皇族的远房亲戚,还有立过大功的臣子等。
当然,我国历史上也有少数的外姓一字王。如果将这些一字王列举:楚王韩信、魏王曹操、晋王司马昭等,会发现他们后来的结局都逃不过一个“叛变”,这就是异姓一字王最大的弊端。历史上基本所有的异姓一字王都不会安稳地坐在座位上,他们得到了与皇亲贵族一样的权力,当对皇权的欲望逐渐超过他们的忠诚时,便会起兵造反。其实不光是异姓一字王,二字王里诸如唐有名的东平王安禄山,他被封了东平王之后就引发了安史之乱,最后自立为皇帝。
除了皇帝封的,其实还有“乱臣贼子”自己封的一字王,以这样的途径来封王,往往就是为了推翻统治自己做皇帝,比如最著名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就是先自立为吴王,然后打败了元朝的残余势力成功上位的。与之相类似,隋文帝杨坚倒不是自立为王,不过也基本是在把持了朝政之后让傀儡皇帝封了他一个“隋王”。基本上所有的异姓王朝上位都是这样的步骤,先封王然后再“临危受命”上位理政。
为什么一定要经历这样复杂的程序,不能直接篡权夺取政权吗?这其实与中国自古的王位更迭有关。我国古代皇帝被称为“真命天子”,也就是顺应天意的意思。在尧舜禹时代,王位通过退位让贤的方式来更迭,到了商周时期,这样的方式变成了子承父业,也就是通常说的“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古代人是比较迷信的,皇帝认为自己身上流着的“龙血”只能传递到下一代,统治国家的使命也只能由身上流淌着“龙之血脉”的人来继承。嫡长子的血统最纯正,传递给嫡长子最顺应天意。
而后来,这种血脉关系逐渐通过王爵制度来体现。虽然异姓王身体里没有流着象征着天子命脉的“龙之血脉”,但是名义上是可以继承的。为了从名义上不打破老祖宗的规矩,于是整个中华历史里的皇帝都默默地遵守着这一套不变的规矩,这也算是王室里的潜规则。
因此,异姓王甚至是异姓一字王,对于皇位的威胁其实是很大的。正史中无法出现一字并肩王这样的称呼,因为就算是一个称呼,也有着很危险的意义,所以皇帝绝对不会主动封一字并肩王,尤其是外姓的人,除非是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