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公——王德安老师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我的公公——王德安老师,一个平凡但却不平淡的人,2018年就这样地 离我们远逝了。他老人家走的时候,像个熟睡的老孩子,平静安详,让悲痛万分的我们,心中稍许有些宽慰。出殡那天,前来悼唁的人络绎不绝,村里男女老少都抹着泪为他老人家送行,场面非常隆重、悲壮,每一个人都念他的好,足见他老人家在大家心目中是多么德高望重。
本文作者和王德安老师在一起
一开始我并不认识王老师,只是从我哥哥口中才知道的。那是我哥上初三的时候,住在王老师的教工宿舍里。听哥说王老师除了上课,闲暇时间还要照顾哥哥们的生活起居,既是老师又像父亲。他对哥哥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们全家备受感动。以至于父母亲天天在家念叨,怎么还得起人家的人情。特别是母亲,每天开口闭口说的就是说这些。耳濡目染,在我心里对王老师也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
第一次真正见到王老师是在哥哥的学校。那时孩子上学,都是自己带菜、带米蒸饭吃。因为疏菜保存时间较短,所以时不时地家里要给他送点菜过去。因为家里大人有忙不完的农活脱不开身,送菜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到我的头上了。
记得那次母亲炒好两罐头瓶黄豆,让我送给哥哥。在当年,这可是好吃的东西,闻闻香味就馋得直咽口水。山里的孩子胆小怕事,我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可一说起哥哥的名字,居然没人认识。实在没办法,我只好问王德安老师住哪儿。王老师果然人缘超好,学生、老师都非常热情地告诉我王老师住在什么地方,还有人亲自带我到他的宿舍。
见到王老师的时候,没我想象那么可怕。他一脸的笑容,和蔼可亲,一下子消除了我的恐惧感。他从我手中接过菜,开玩笑说:“这个丫头不贪吃啊!香喷喷的黄豆一粒都没动,路上你是怎么忍住的?”几句话下来,让我感觉到这个老师真好,要是我也能在他手下读书,那该多好啊!
本文作者和公公婆婆在一起
从那之后我不记得给哥哥送过多少次菜了,见王老师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有时哥哥不在,我就让他帮我转交,慢慢地跟王老师也熟了起来,也习惯了他时不时地玩笑和夸赞。虽然那时年龄小不懂事,但心里还是蛮开心的。哥哥上高中后我就很少到中学去,自然也就没再见到王老师了。
我们兄妹三人,因为家里穷再加上老一辈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有哥哥才有上学的机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我也感觉父母的不易。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只要能变钱的事情我都做,剥纸皮、砍柴、抽竹笋、采茶叶、捡兔儿朵(一种中药材)等……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春天,我上山抽了一大菜篮竹笋去卖。因为去晚了,结果没人要。疲惫的我准备回家,突然想起王老师对哥哥这么好,不如送给老师家人吃。见到王老师我说明来意,老师感到非常惊讶。他问了我哥哥的近况,我如实相告。当他发现我的双手被山上的野刺划烂了,他很心疼,慈父般的关爱让我感觉很温暖。临走时,王老师给了一些钱,这比我卖出去的钱多出很多。更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还到学校食堂给我买了一些馒头让我带回家。那时候的馒头只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的节日家里才会做点,再就是农村小孩满周岁也会吃上一两个。当时的心情,甭提多么地高兴。回家的路上,我把破旧的自行车骑得像鸟儿一样飞快。
又是一年暑假,我去找在中学教书的堂哥,又见过一次王老师。但因为有其他事情要办,匆匆别过,没有多聊。后来给听堂哥说王老师称赞我很懂事能吃苦,是个不错的女娃子,并开玩笑说如果能成为他的小儿媳妇就好了。我笑了笑,没放在心上。
也许是缘分,也许是王老师有心。后来,我真的成了王老师的儿媳妇,王老师也成了我的公公。刚刚嫁到老公家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在武汉上班不久穷学生。住在单位不足二十平米的二人间单身宿舍里,锅碗瓢盆什么都没有,我们省吃俭用,一点点的置备。每次回老家,公公婆婆总是自己舍不得吃,却大包小包都给我们准备好了。日子虽然清苦,但是有家里人倍加关爱也就不觉得苦。我们在心里默默许下一个诺言,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现在想起跟公公婆婆相处最久也是最值得回忆的日子,就是我临产前呆在老家的那段时光。为了给我补充营养,每天一大早在我还没起床的时候,公公婆婆他们就去附近的池塘里用网捞鱼虾;还没到红薯成熟的季节,就到地里挖红薯给我解馋。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把我养胖了,他们却憔悴了不少。每每想起,心里暖暖的,又湿润了眼眶。
公公对家人倍加关爱,对乡邻也是倾力而为。我听说早些年间,公公听婆婆说每天早晨去家门前的小河边洗衣服都要排队,因为洗衣服的石板不够用。于是就跟婆婆商量,自己出钱叫车到离家几公里之外的半王岭拖两车石板到河边安放好。从那以后村里人洗衣服就不用再等待,更不用为争石板发生口角了。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石板还在静静躺在小河里,公公却已经离开人世。睹物思人,来此洗衣服的人经常提起王老师,都念念不忘公公的善举。
逢年过节时候,公公总会从自己的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点钱买些鱼肉,给村里五保户、贫困户送去节日的温暖,慢慢地这成了一个习惯。有一年春节,公公的工资发的有点晚,再加上家里那年也比较困难,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春节怎么过,能不能吃得上鱼肉还不知道。这时村里有个贫困户却找上门问:“德安爷,我家今年过年的鱼肉怎么还没送来?”为了不让别人失望,第二天,公公赊上几斤肉给贫困人家送去。公公说,今年自己过得苦一点,也要让别人过个幸福年。
也许是命运的眷顾,也许是上苍的怜悯,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家慢慢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可以兑现自己的诺言了,我们准备把公公婆婆接到城里享享福。可是公公婆婆还是喜欢住在农村,过着勤俭节约的清苦生活,不让我们在他们身上乱花钱,说看到你们过得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这就是王德安老师,也是我的好公公。今天提笔回忆他老人家,让我悲从中来、感伤不已。公公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却感觉他从没有离开过,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庇佑着我们。
最后,谨让我代表全家向您老人家问好:爸爸,我们都非常怀念您,永远都不会忘记您。愿您在那边没有病痛,永远幸福,快乐健康!提前祝你父亲节快乐!
2018.5
作者简介
王卿,原名王爱青,出生于蕲春县向桥乡桥边村,出嫁到向桥乡王榜村,现在定居武汉。曾供职于武汉太和服饰有限公司,在设计室工作7年。现自己创立武汉恋帘装饰设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窗帘及周边产品的设计、制作、安装等业务。业余爱好读书、美食、运动、旅游……热衷参与慈善帮扶事业,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志愿者,用小爱换取千家万户的美好幸福生活。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