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遇刺事件是谁杀的 “二次革命” 的失败标志着什么
宋教仁,字遯初(亦作钝初),号渔父,1882年4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上香冲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入私塾,1899年入漳江书院,1903年春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渐萌革命思想。1904年春,与黄兴、陈天华、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革命团体华兴会,并参加了湖北第一个革命小团体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因谋湖南起义失败而逃亡日本,留学东京。初入东京法政大学,后入早稻田大学。1905年6月,与田桐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促进了同盟会的成立,被推举为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后又被推举为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是时,黄兴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后改为《民报》,他担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
1907年4月,宋教仁受同盟会委派,赴东北安东(今丹东)联络义军,并组织了同盟会辽东支部,谋占奉天,以与南方起义相呼应。后因招兵失败,复返日本,仍参加同盟会本部的工作,同时从事政治、经济与法律等学科的研究,曾著《间岛问题》一书,以确凿证据,证明延吉为中国领土,对日本企图侵略我国领土的阴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在此期间,还为发动革命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1910年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宋教仁与谭人凤等总结教训。主张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流域,在中部地区发动革命,并在11省区同盟分会会长会议上建议“组织中部同盟会以谋长江革命”。1911年1月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7月,与谭人凤等在上海组织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任总务干事,积极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宋教仁与黄兴经上海到达武汉,协助湖北都督府办理外交,同时与居正等主持拟定了《鄂州临时约法》。旋即抵南京,参与临时政府的筹组工作。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局局长。中华民国开府北京后,出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3月后,唐内阁垮台,遂辞职。
宋教仁在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崇尚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分权主义议会政治,不仅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纲领提出、阐释,而且身体力行,坚持不懈。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先后翻译了《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 《俄国制度要览》、 《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法国官制》、《普鲁士官制》等大量书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并明确提出:“今后吾国政治变革,结局虽不可知,然君主专制政体必不再许其存在,而趋于民权的立宪政体之途,则固事所必至者。”
宋教仁主张在议会政治中实行责任内阁制。在他看来,“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更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他认为国会是议会政治的象征,而政党则是议会政治的基础。因此,决心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宋教仁,在坚持责任内阁制的同时,积极从事政党活动。为在国会中成为多数党创造条件,以达到建立政党内阁的目的。他坚持以同盟会为基础,“对于他党之赞助本会者极力联络之”,组成一“强大真正之政党”。在他的活动下,8月25日,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成立了国民党,宋教仁当选为理事。当选为理事长的孙中山因忙于筹办铁路事宜,又委托他为代理事长,成为国民党实际上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