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广用》门纯德 】61方 三

1、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方义体会】《伤寒论·少阴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是里虚寒证,发热属表证。素日阳虚,又感受风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有脉沉发热之症。仅从表治之,阳气随汗外泄,必至亡阳,若仅从里治之,恐使表邪郁内,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而解表。方中麻黄辛散解表,使表邪由汗而解;附子兴阳温经,既助麻黄辛温之力,又解里寒之乘;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内助附子以兴阳,外助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于温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临症者若不解其理,“发热”之症,投治于寒凉,误人不浅。此方此症,正是“阳症阴脉”之范例,若用之得当,党可救治危难。
【临床应用】
感冒重症
例:杨某,男,40岁,于秋季五更下田劳动,上午十时余,阴雨大作,全身淋漓。返家后,寒战、发热,身痛腹胀,午饭未食。邀余诊之,见其发烧,静而不动,卧床轻吟,舌苔正常,其脉沉细,不迟不数。余踌躇数刻,确认为此症为少阴表证(或太少两感证),遂开具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剂,并令其午夜前服药。家属照嘱而作,次日余自往复诊,患者宛若无病,余严令其勿过劳作,待三日后再炒操劳,否则劳复难医矣!
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
例:王**,女,2岁。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温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无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此为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处方:麻黄3g,细辛1g,附子3g,一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手足转温,头身微汗出,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此阳气已复,表邪已解,但肺气未复,再服以生脉散加芦根、黄芪。玉竹一剂,继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一剂,病愈出院。
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感受外邪,传变较快,寒邪由表及里,最易损伤真阳,故以兴阳趋寒,放胆治之,取效于倾刻。

2、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9g        干姜9g        炙甘草6g        
【用法】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义体会】《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之阳气衰微,阴阳不相顺接,故出现“肢厥”、“大汗”、“吐利”等阳气暴脱之证;“脉象微细”不仅肾阳衰微,心脾之阳也衰,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救逆。方以附子兴阳逐寒,通行表里;干姜温中驱寒,附子、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以炙甘草益气温中,缓附、姜辛烈之性。诸药温中有补,暴散有制,是谓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临床应用】
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古谓霍乱,不论真假霍乱,吐泻脱水、阳气暴脱、四肢厥逆、脉沉微者,服之即可转危为安。
例:韩氏老妇,70余岁,因暑热于冷地趁凉,加之多食瓜果,突患吐泻,状似霍乱,胀痛难忍,继则呕而不吐,泻而无物,身体微热,四肢厥冷,诊其脉象沉微,呼吸微弱,知真寒假热,阳气将暴脱,即施以四逆汤一剂。服后一时许,干呕虚泻停止,少进热食而安睡,次日复诊,患者神情自如,令其饮食调养而愈。
冠心病、心肌梗塞
例:江×,男,56岁,患冠心病多年。某上午突然胸部憋闷、刺痛,头晕目眩、冷汗淋漓。入院急诊,心电图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型改变。患者神疲欲寐,面容青紫,周身不温,四肢厥冷过膝肘,口唇及指端发青,冷汗渍渍,脉沉迟弱极,时隐时现,舌暗面见淤斑,余当即辩为心阳衰微之证,并急疏附子10g(生、制各半),干姜10g,炙甘草6g,葱白9根,令速煎取温灌之。会诊医师遵余意进行救治。药后三刻,视其眼神转活,面有表情,冷汗得止,询之已能言语,心痛减。此心阳复,故再予人参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兴阳行痹,二方交替轮服数剂,精神振作,胸痛基本消失,夜间已能安卧。饮食能进,六脉略和,小有结脉,继以灸甘草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二方各三剂,交替服用。一月以后,心电图已大有改善,遂出院。后遇小劳又心悸气短,脉沉细,舌质淡,又以兴阳行痹、活血化淤方药调治月余而告愈。
胸痛一症,其重症称之为“真心痛”。发病急,常可导致猝死。本患者系由于痹阻淤滞日久,导致心阳衰微,痹阻至极,阳气欲脱。治疗时若通心阳,理气血同用,则缓可济急。清·陈士铎云:“人有真心痛者,法不在救,然用药得宜,亦未尝不可生也…………。”余以为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的主要方面;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故救治危逆之证,余常立于兴阳之法。几十年间,颇感得心应手。
肾萎缩
例:赵××,女,28岁。患者婚后8年不孕,血压常持续190/120mmHg左右。石家庄、北京等医院先后诊断为“右肾动脉狭窄、右肾萎缩、右肾功能衰竭、肾性高血压”,右肾摘除乃唯一治法。患者经人介绍来大同求治。诊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不欲饮水,腰部酸困,下肢浮肿,头晕目眩,月经错后,量少色暗,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辩为:心肾阳衰,血脉养痹阻之证。先以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兴阳通痹,令其二方各二剂,交替服用。药后,四肢渐温,精神很好。查血压150/90mmHg。患者夫妇见效大喜,遂来再诊,查见其证明显改善,双脉沉细,处以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令服二轮。又诊:血压已经正常,患者已经能自行来诊。再拟兴阳温经,益气养荣方药调治,先后服药八十余剂,诸症消失。后经石家庄、北京等几所医院复查,均认为:右肾功能恢复正常,右肾萎缩恢复2/3,血压正常。二年后,信访得知该患者已经顺产一女婴,母女健康。
此证属中医“脏萎”、“虚劳”一类,临床往往以功能衰退,阳气不彰为主症,但也会出现所谓“逆”症。故治疗中,要精审全面,权衡标本,立足于调治功能。余大胆用四逆辈方药,兴阳温运治之,使其诸逆者为顺,足以说明,沉疴大症,也宜辨证,亦可取效矣。
慢性心功能不全
例:王××,女,40岁,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慌、气短、胸闷、头晕。近年来由于劳累过度,致使诸症加甚。诊见:呼吸短促、面容苍白,紫绀,四肢厥冷,四肢浮肿,脉细弱。诊为:心阳虚衰,肾阳不足。先进“四逆汤”二剂与治。三日后,诸症顿减。再拟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各一剂,服后四肢渐温,呼吸渐平,又以八味地黄丸治疗半月,症状基本消失,患者已能工作。说明四逆汤有振奋心肌,促进循环之良好功用.

虚寒久泻
例:杜××,男,36岁.泄泻四年之久,查无病因.每日2~3次稀便,伴有腹痛,多方求治,效果不佳.诊见四肢清冷、舌润唇淡,脉象沉细.治与四逆汤.令服三剂,服后自觉腹中舒适,泄泻减少,便仍稀薄,继与理中汤四剂。泄写渐止,大便成形,遂令其改服理中丸,隔日一丸,二周后告愈.
大汗亡阳
例:刘××,男,53岁.患者素有结核病.春天劳累后复感风寒、发热,烦躁不安.诊前一晚服药后,汗出过多,湿透衣被,至全身发冷,四肢厥逆,面色萎白,气短,时而欲寐,时而郑声,脉微欲绝,此乃大汗亡阳之危兆.急拟小红参9克,附子9克,干姜6克,炙甘草8克。二付,水煎服.一剂后,精神稍复,二剂后,转危为安。后以生脉散,参苓白术散等方药与西药抗痨药调治半年,体渐康复。
少阴病
例:杨x x.男,70岁,农民。就诊时,面色苍白,嗜卧,四肢逆冷,食水不进,舌淡白,脉沉微,此乃少阴阳虚证.疏以小红参6克,附子9克,炙甘草9克,干姜6克.二剂后,患者复诊述:服药后,小便大增,夜尿三次,手足转温.精神、饮食渐好,诊见脉迟弱而和,后与理中汤二剂,以善其后而恢复如常。

3、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10g        黄芩12g        党参9g        炙甘草6g        半夏9g        生姜9g        红枣4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少阳病。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
【方义体会】此方原为和解少阳而设。治疗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的各种杂证。少阳为诸阳之枢,若邪气犯之,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为病,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少阳经气郁而不舒,故脉弦。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疏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诸药合之,共为疏解少阳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
【临床应用】
 治疗疟疾初起,往来寒热有时有序者。
 例:史×,36岁,男性患者。已患疟一月余,每到下午,寒战一时,继而发烧,汗出,大渴、口苦咽干,呕而不吐,脉弦。与服小柴胡汤加草果g克,一剂而愈
治疗肺结核。肺结核初期,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干咳、午后低烧、晨起恶寒肢冷,面颊潮红者.可与小柴胡汤加元参l5克,川贝母9克,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治疗,皆多有效。
        治疗体质较弱、偶感风寒,出现咳嗽、痰稀、于呕,有微热者,服之多效。其证见脉弦紧、咳喘、痰稀薄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克治之.
        治疗急性淋巴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其证见局部热痛,全身低热者,与本方加金银花20克,川贝母9克,连翘10克,元参15克,大青叶12克,山甲珠5克,往往可愈。
        胸膜炎        胸膜炎属感染性疾患,若干性者,可于本方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枳壳6克,天花粉9克,牡蛎12克,元参15克,全瓜萎15克治疗;若湿性者,术方加金银花15克,蒲公英1 5克,茯苓12克,牡蛎15克,川贝母9克,葶苈子6克.防风10克,黄芩量加倍治疗.此类病例甚多,今举其之一。
        例:杨×,男,48岁。患干性胸膜炎,自觉胸痛,吸气时加重,稍有咳嗽,痰吐不利,经常感冒。已近三月不愈.经服雷米封多日,略有小效,但胸痈不减,遇劳则加重。诊其脉弦细小数,询之咽干口燥,胸痛胁胀。拟小柴胡汤加味,令服五剂。服后胸痛解除,脉象略和,后与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逐渐痊愈。
        又例:李××,男,36岁。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经医院检查,诊为湿性胸膜炎,一度住院治疗,疗效不显.遂请中医治之,余与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牡蛎15克,全瓜蒌30克,葶苈子9克,茯苓12克,枳壳6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川贝母6克,元胡6克.水煎服。令服六剂。服后胸闷大减,胸痛解除。又令服五剂,基本获愈出院。
        扁桃体炎
        本症用加减小柴胡汤,临证不论成人、儿童患者均可用之,其救颇佳。方药:柴胡6~15克,黄芩6~9克。半夏6~9克,甘草6~9克,生石膏15~30克,牛蒡子6~12克,元参9~15克,当归6~9克,连翘3~9克,金银花1 2~30克,水煎服。
        例:张××,女,20岁。患扁桃体炎,咽喉肿痛,饮食难咽,视其咽峡两侧红肿欲封,颈部两侧发热,呼吸粗壮.头部闷痛,照上方服用二剂,症状减轻,继服三剂,红肿消失,后辅以挑刺疗法而痊愈。
        中耳炎
        例:郭××,男,37岁。患双侧中耳炎四年。局部肿痛,外耳道常流黄脓水,内服、外用许多消炎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后与小柴胡汤加金银花20克,蝉退6克,元参6克。防风9克,服数剂而渐愈.
        腺体肿瘤
        临床实验表明,肿瘤的发生是与机体免疫监视机能有密切关系。临证多年,余体会到;小柴胡汤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尤其对于腺体病变,作用更好。基于此理.余常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疔腺体肿瘤,收效良好,此举一例。
        例:余××,女,37岁。数月前,颈前右侧发现一硬结,逐日增大,就诊时状如鸡卵,并有压痛。检查在颈前右侧有一单发局限性肿物,约4。5×3。5cm.边缘清楚,胶样硬度。触之柔滑,随吞咽上下活动。经同位素扫描为“甲状腺温结节”.碘131吸收率及基础代谢正常.最后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性情暴躁,易怒,脉沉弦略紧,舌红苔少。辨为肝气郁滞,气血凝聚,治先以小柴胡汤加自拟消瘤丸。
        处方:柴胡15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2克,夏枯草30克,牡蛎15克,元参15克,川贝母9克,三棱3克,莪术3克,当归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生白芍12克,生姜g克,红枣4枚,水煎服。
        服药十余剂,肿瘤缩小,再以此方加活血化淤方药.令其制成丸剂,长期服用,肿瘤日趋缩小,三月后全部消失.
        急性胆囊炎
        例:芦××,女,58岁。右上腹部疼痛拒按,口苦.恶心,呕吐苦酸水、往来寒热、体温39℃,平时腹胀、背憋痛、便秘,脉弦数有力。B超诊为“胆结石,急性胆囊炎”。此类病证余常施以小柴胡汤加味,多有效验。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半夏9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郁金12克,片姜黄l0克,金银花30克.芒硝6克.生姜9克,红枣4枚.水煎服三剂。
        服后诸证基本消失,唯心口疼痛、喜温喜按,再给与桂枝加芍药汤三剂,疼痛消失,食量渐增,后以自拟化石丹服用,数年来安然无恙。

忘机 (2009-5-28 10:28:39)

大黄牡丹皮汤 《伤寒论》
【组成】
川大黄9g                牡丹皮12g        桃仁9g        冬瓜子30g        芒硝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脉滑数。
【方义体会】
        本方证是因湿热郁积肠内.气血凝聚,以致淤热郁结不散,故见少腹疼痛,局部肿痞,湿热内结,气机阻滞,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使然。“实者散而泻之”,六腑以通为用,故治宜泻热破淤。散结消肿。方中大黄泻肠中湿热淤结之毒,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淤热,桃仁,丹皮凉血,散血,破血祛淤,冬瓜子清湿热,排脓,散结消痈.
        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聚郁,凝结而成。治其症,总宗苦寒泻下,清热除湿.破血散淤.大黄牡丹汤确具解毒消痈,活血逐淤之功。
【临床应用】
余多年来,在此方基础上又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治疗诸多感染性疾患,效果很好。
治疗局限性腹膜炎,兼有大便秘结者
治疗男性急性尿道炎、前列腺炎、睾丸炎、付睾炎等
        例:段×,男,40岁。患前列腺炎,少腹及会阴深部隐隐作痛,痛连外生殖器及睾丸。小便不利,淋浊,大小便时疼痛加剧,令服大黄牡丹皮汤加金银花15克,白果9克,三剂水煎,饭前服.服后疼痛减轻,大便稀薄,便时已无痛感。再以上方加石菖蒲9克,车前草6克,赤芍9克治之,小便利,淋浊止,诸痛基本消失.调理而愈。
        治疗肛门周围炎        若肛周脓肿者可加金银花40克败酱草30克,生薏仁20克,蒲公英30克,山甲珠9克治疗。
治疗慢性阑尾炎
        例:米××,女,32岁。妊娠五月余,患急性阑尾炎。右下腹疼痛阵发性发作,并波及胎动.医院建议手术治疗,一并剖腹取胎,患者不从,家属急召余等会诊。见其身热面赤,脉滑而数,右下腹疼痛拒按,询其已三日未行大便.余大胆疏与川大黄6克,牡丹皮9克,桃仁9克,冬瓜子30克,芒硝6克,金银花40克,败酱草30克,令速煎取服之.午间服药后,诸症未变.次日临晨大便出一大滩,症状减轻,按压阑尾部仍有痛感,体温已至37℃,遂令其煎取金银花60克,蒲公荚30克,日三服,三日后体温正常.诸症消失.腹胎平安。
此例孕妇所患,常理禁用下药,但“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认证准确,放胆清下,确收捷效。
治疗妇女子宫及附属器炎症
        例:杨××.女,37岁。少腹双侧抽痛,时轻时重,黄带粘稠,浸淫刺痒,全少腹有压痛.四月不愈.口服多种抗生素及外阴洗涤,疗效不显。西医诊断为附件炎,盆腔炎。余先与大黄牡丹皮汤加金银花20克,蒲公荚20克,元胡9克治之.服药六剂,黄带明显减少,腹痛亦减轻.后又以上方川大黄减至6克,加生薏仁30克,继服六剂后基本告愈.
        子宫肌瘤初期本病患者.可与此方酌减大黄,加夏枯草、三棱.莪术、土鳖虫制成丸剂,长期服用.
子宫宫腔脓肿
        例:张×之母,81岁。脐下腹胀大痛四日,高热烦满,腹痛剧烈,急住院诊治.西医与抗生素不效,准备剖腹探查。其子闻及心情焦急,当夜邀余会诊。诊见;少腹中央胀起,如孕胎儿,疼痛拒按,周身高热.面赤口渴,六脉洪大滑数.余料定此为湿热壅毒之重症,应急予救治.即疏以川大黄9克.桃仁10克,冬瓜子30克,芒硝6克.牡丹皮1 2克,金银花90克,令其当夜取药煎服。午夜时分.服下一大碗汤药,服后不足二小时,小腹胀痛加甚,愈来愈烈,坐卧不安,倾刻间痛势下坠,欲便。刚端及便盆,却从阴道内迸出一大堆脓血.秽臭难忍,之后诸证解除,以后数日.西医方确诊为官腔脓肿.众医实感惊叹.若施手术。后果不堪设想.

忘机 (2009-5-28 10:29:39)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9g        生白芍9g         生姜9g        甘草6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或开水,复被取微汗。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义体会】
        本方为仲景群方之魁,冠太阳病众方之首.在《伤寒论》,《金匿要略》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的方剂就有三十多则,可见此方在治疗内伤、外感的许多病证中,有着重要作用.
        仲景设桂枝汤,原为治疗太阳中风表虚之证.有脉浮缓,恶风,自汗,发热,头痛鼻呜,干呕等症象者.结合前贤对桂枝汤的认识和自己的应用体会,深感此方决不仅仅在治疗外感表虚证有较好的疗效,对许多杂证同样疗效很高.桂枝汤药味虽简.配伍十分精当,如能深思熟虑.细加玩味,其组成用意是很深的.方中桂枝辛温色赤,可入心经.温经通阳达表.以兴卫分之阳.白芍入肝,有滋阴养血、敛阴和营的作用.与桂枝相配,一面可奏调营卫之功,一面又可救桂枝辛燥走散之弊.生姜之辛,助桂枝以达表,红枣之甘,辅自芍以和里。同时,生姜可直接健胃,间接助卫,红枣可直接健脾,间接助营.桂芍相须,姜枣相得。刚柔相济,其效益彰.甘草甘平,既调和诸药,又和解表里.妙在服药后进热稀粥,既能以谷气鼓动胃气,又能以热力增强药力,可起安内攮外之功.故将桂枝汤称为“调和营卫”之剂,真乃恰如其分。
        【临床应用】
常用于一切外感证久不愈者
        例:患者姜×,男,4l岁.因感冒数次服平热散汗剂太多,遂至全身酸痛无力,动则汗出,食睡不佳,心悸短气.似此小恙,竟病休50余天。就诊时,脉象缓弱无力.舌淡苔白.虽时值严冬,尚自汗津津,证属营卫不和,令服桂枝汤二剂。服药后自汗大减,其觉体轻身爽,诸症若失.后以饮食调养几天而愈。此类病证,如与阿斯匹林,去痛片之类.一汗再汗,不符合治疗原则,如与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剂,会使肌表更虚,同样不对证。余用挂枝汤治疗表虚外感久不愈者数百例,一般服一、二剂,即获隔夜之效.
        久逸突劳、出汗较多,致使全身疲劳、肌肉酸痛,口燥咽干症。本证常误认为感冒。如脉象柔软平和,寒热变化幅度不大者,亦属于暂时性的营卫失调,气血不和。服桂枝汤一剂,往往疲劳诸症很快消除。
        例;韩x x,男,、21岁。一冬未干重活.第二年春.因掘土平田,费力太过汗出较多,出现如上症状。与服桂枝汤一剂后,自觉全身轻快舒适,次日又参加平田整地.一直健康无病。
        妊娠反应之全身疲劳,困倦嗜睡,胃脘嘈杂不适,遇冷则寒栗、遇热则烦躁.情绪无定.此症往往是由于妊娠二.三月.母体尚未完全适应.导致营卫、气血不和。如呕吐不太严重,脉象滑弱者,可服桂枝汤二、三剂,既能缓解妊娠反应症状,又利于胎儿发育生长。
        例;马×x,女,29岁。妊娠二月出现妊娠反应.上述症状悉备,疲惫不堪.因此不能上班,误事很多.服桂枝汤二剂后,痛苦减去大半,即日恢复。
促使慢性眼病得到恢复
例:粱××男,31岁。自述眼不能睁大,干涩怕光。视物不清,眼科诸法治疗三月不效.见其颜面色黄,体质较差,白晴微红不肿.脉象偏弱等征象。确认为此非急性风火眼病.不能清热泻实,又不宜大补气血。乃属整体营卫失调,气血不和,影响到局部,使目失所养。令服桂枝汤三剂,时过一周,基本恢复正常.
        慢性疮痍.创面薄浅.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均不明显,只有少量渗出液,缠绵日久不愈者,本症亦属全身营卫失调,抗病能力降低,疮灶失养,修复能力减退所致.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可促使早日愈合.
        例:刘×,男,34岁。下肢患慢性疮痍九月不愈.虽服真人活命饮等清热解毒药多剂不效。余与桂枝汤数剂,十全大补汤数剂,半月而愈。
        重病恢复期,可促使早日康复。例如:肝炎,肾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急性胃肠炎吐泻症状停止,仍感全身瘫软无力,饮食欠佳,精神不爽,自汗脉弱者。此时虽主要病痛已去,但机体气血、营卫尚未恢复.如能及时服桂枝汤数剂,可使身体早时康复.
        对于一般神经衰弱疗效很好。现代医学所称的神经官能症,与中医的“心肾不交”,“脾胃虚弱”,“气血不和”相类似都意味着一个“营卫失调”的机理。如有些患者体质衰弱,食欲不振。少眠多梦,心悸乏力,自汗脉弱,经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最好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促进其生理功能的恢复.·多年来,恒以此方治疗重病恢复期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衰弱多例,兹不赘述.
        【应用注意】
        充血体质或有急性出血者慎用.

忘机 (2009-5-28 10:30:34)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
当归12g        桂枝9g        生白芍9g        细辛3g        炙甘草6g        通草6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血虚受寒,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者。
【方义体会】
        “四逆”者,有阳衰、气逆、血滞之别。四逆汤以回阳立治,四逆散以和解立治,当归四逆汤则以散寒通脉立治。所以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细辛温经通末,通草通经通脉,更以大枣、甘草益中气、助营血,诸药配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临证凡见血虚寒滞、湿痹挛痛之证,皆可得治,故此方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临床应用】
阵发性掣痛不休头痛
        例:梁×,男,32岁。头项牵掣疼痛,时发时止,痛紧则四肢逆厥。多方求治不效.某医院认为结核性脑膜炎,屡用链霉素及镇痛药,头痛无减。诊见:面容苍白,终夜失眠.怕声畏光,胸闷不适,舌淡,六脉俱细.处以当归四逆汤,令服五剂。服四剂后,头痛渐止。但有便秘.遂加麻仁12克,继服六剂而痊愈。
        按头痛之症,种类颇多。此例头痛,属营血久虚,肝不藏血。风寒伤及厥阴所致。常有阵发性掣痛,精神萎顿,形寒肢冷,脉象沉细兼弦诸症,故多以当归四逆汤治之奏效.
痛经
妇女通经者,临证多见,其症大致分为两类,一为血实气滞,二为血虚寒凝。当归四逆汤养血驱寒,治疗血虚寒凝之痛经,疗效显著。症见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四肢不温,少腹冷痛,月经错后,经水初来色暗,继则色淡,腹痛牵及腰背,且有头晕,心悸,倦怠诸症,投之无误。
例:王××,女,37岁。痛经十余年,时重时轻。近年内,月经常错后,经量较多,色黑,且有血块.月经前后,少腹抽痛难忍,触其四肢清冷,六脉皆细。治以当归四逆汤,令其月经前3至5日,服2剂,连用8个月。服后,该患者痛经得止,经量适常。
寒腹痛及寒疝腹痛
无论男女,有四肢清冷,小腹抽痛,绵绵不己,服止痛药不效者,服当归四逆汤治之定效。若寒疝腹痛已久,或少腹两侧,或一侧下坠抽痛,或睾丸坠痛、阴囊肿胀,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6克,生姜9克,二、三剂可收效.
肢体麻木
素日气虚血虚,血行不畅,上肢或下肢麻木.症属血痹.若针灸不效者,可与当归四逆汤治之。
例:仝氏,女,87岁。四肢麻木.已半年不能下床活动,面黄肌瘦,四肢不温,触之皮肤不仁,其脉沉弦。处以当归四逆汤,令服三剂。服后,麻木有知,四肢温和,再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剂,麻木基本消失,已能下床行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例:任××.男,48岁。患者右足趾发冷,疼痛,趾背红紫青肿,已四月之久,医院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与当归四逆汤,令服五剂.疼痛减轻+下肢渐温,再与服四剂.疼痛基本消失,跌阳脉已触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多见患指(趾)红紫,麻木,冷痛等症。与当归四逆汤治之,既增强气化功能,促进循环,又通经活血,驱寒止痛.故此症用之,收效很好。余治此案病例甚多,兹不赘述.
末梢血管痉挛
        李××,女,35岁。患者双手指冷痛麻术一年余.受凉,生气后痛麻加重,遇冷则手指变白。面色萎黄、神疲懒言,纳差,脉细弱,先以当归四逆汤加黄芪30克,鸡血藤20克。间断服用毕半个月而病愈。
此外,余临床治疗素日畏寒肢冷者,或由此而引起心悸,性冷淡诸症,服之数剂可愈。

忘机 (2009-5-28 10:31:06)

越婢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9g        石膏12g        生姜9g        大枣4枚        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方义体会】
        本方主治风水挟热之证。风水为病,来势较急,多因风致水,病位在表故恶风。风水相搏则水湿泛滥,故一身悉肿。脉浮而渴,则指表邪已有化热之象。风性开泄,故见自汗出,汗出则无大热。此风水相搏之证,虽汗出则表证不解,无大热则郁热仍存,故宜发越阳气,散水湿,清郁热。方中以麻黄、生姜辛温发汗、宣肺气而散郁热,有“火郁发之”之义;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邪热,除口渴,与麻黄、生姜相伍,又可发散在表之郁热,甘草、大枣补益中气.若恶风者,阳气虚可加附子温经复阳;若水湿过盛,再加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同治,相得益彰。
【临床应用】
急性肾小球肾炎
例:朱××.男。14岁.农民.三日前恶寒发热.继则头面四肢皆肿,腹胀、食差,口渴,心烦。医院检查;尿蛋白(卅),颗粒管型、红细胞3~4个,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因其家贫而不力,住院找余治疗。见身面俱肿,舌淡胖,脉稍沉稍数。此乃风水郁热相搏,疏以“越婢加术汤”,方用麻黄6克,生石膏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生姜6克,红枣4枚,水煎服三剂。二诊时,寒热去,浮肿消,尿蛋白仅有(+),家人甚喜,余察其仍有食差,腹胀,微肿之证,嘱其继用前方与“胃苓汤”二方交替服用,六剂后,余证皆消,察常规正常,先后服药九剂,则安然无恙。
此类病例甚多。且不可让其现代诊断所困惑。如其对证施治,其效莫测。回忆83年曾治一患者冯×,因下地劳动,被大雨浸淋,次日全身浮肿、高热不退,赴医院诊治。三日尿量共计600ml。诊见脉浮无汗,疏麻黄10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服药当夜小便达2500ml,浮肿大消,身热退。后又以防己茯苓汤与上方各服二贴,服后,浮肿消失,化验已趋正常域。
荨麻疹
余常以越婢汤加蝉蜕9克,萆薢12克,白藓皮10克,僵蚕6克,治疗荨麻疹,取效甚多。
流行性红眼病
七十年代初,我区部分地区发生流行性红眼病,尤其在小学皆多发生,余查其双目红肿,畏光流泪,疼痛难忍,一家一户相继而发,余两小儿亦未逃脱,余思之,目睛属肺,目赤肿痛,流泪易感则属风火郁闭。根据“火郁发之”之理,先以“越婢汤”加蝉蜕6克,用与吾儿,一即轻二剂愈,后以此方稍施增损,治于邻里者,皆多获效。

忘机 (2009-5-28 10:31:43)

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12g                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方义体会】
        汗出过多,内伤心阳,心中阳气受损则心下悸动,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温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再助心中阳气复生。二药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以安宁。
【临床应用】
治疗失眠重症
例:郑××.男,46岁,初诊日期:1964年4月27日。
患者最近三月来持续失眠,屡治不效,收入院,诊见其面色青。双目布满血丝,彻夜不卧,烦躁,在病房四周行走不休。白日喜独自蜷卧,少言,少食,脉弦细,舌淡苔少。所服西药甚多,中药如磁朱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也屡服少效。盖失眠一证,无非邪正两端,寐本乎阴,神其所主,神安则寐。或邪袭,或营虚,阴阳失交,则神不安而不寐。此患者既已养阴精,又潜阳定志,缘何不效?细询之方知其患病前,曾因着雨外感,自己大剂服葱姜红糖汤,得大汗,风寒得解,而不寐旋起。知其气血失和,心气馁虚,疏桂枝甘草汤一料试服:桂枝12克,炙甘草9克,睡前服一煎。
次日晨八时,余查房,见其患者正在酣睡.同室人谓其昨一夜安眠。九时半,患者找余问还可服否.遂嘱其再进二剂.以后经调理病愈而出院.
仲景桂枝甘草汤,为发汗过多,心下悸之阳伤证设。汗为心液,伤心气则虚,桂枝甘草,甘温相得,取法桂枝汤。但不用姜之辛散,枣之泥滞,芍之酸收,只用桂枝之温,甘草之甘,法在和阳,其效明显。此患者之烦躁,断非痰热,与心中烦、心下有水气而悸者有异,需在辨证上注意鉴别。另曾忆1970年曾治陈某,患结核性胸膜炎,经抗痨治疗,其患大愈。只因体质日弱,动辄出汗,患不寐证,经治,屡不收效,后致每每入夜不眠,坐以待旦,偶有小卧,双手冒心,证属心液受伤,心阳已弱。亦以桂枝甘草之小方,投石问路,三服而安。说明心液不足,荣卫失调,必然升降失常.欲求阳和.总宜温甘。
治疗心律不齐
        例;李×,女,29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自述:心悸气短,活动则更甚,头昏易惊,全身乏力。予服桂枝甘草汤:桂技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二剂后诸症大效,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又服二剂而无恙。

忘机 (2009-5-28 10:33:33)

乌头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川乌9g        桂枝9g        生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蜂蜜20g        
【用法】
蜜药同入水煎服
【主治】
寒疝兼有表证,症见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方义体会】
寒凝血滞,营卫不和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寒气内结,阳气大衰,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麻痹不仁。寒邪痹阻,气血淤滞,故营卫不和,身体疼痛。此单以解表或温里及针刺之法是难以奏效的,故以乌头桂枝汤兴阳驱寒,温运气血、调和营卫。方中乌头大辛大热,兴阳温经,以驱寒凝;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助乌头温通血脉;蜂蜜与乌头同煎,一者可减其毒,缓其性;再者起温运中宫作用,助乌头以散里寒。诸药相伍,温中有和,通中有补,是治疗寒凝血滞,营卫不和的代表方剂。
【临床应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血滞型)
证见;患指(趾)温度降低,肢端怕冷,触之冰冷,遇冷则痛甚,夜间加剧。严重者出现坏疽,肢端手足指(趾)色黑,溃烂、脱落.凡患肢冰冷,疼痛剧烈,常夜不能寐者,则以乌头桂枝汤为主,兴阳、温经、通脉以驱散寒凝。若手足冷痛,上肢尤甚,皮肤苍自,常配合当归四逆汤为方组,兼通血脉;若兼见肢体麻木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方组,兼温经络;若四肢冷痛,下肢为甚者,常配合“白术附子汤”为方组,兼温下元;若兼有脾胃虚寒者,常配台《本事》温脾汤为方组,兼温中宫以暖四旁。
《索问·举痛篇》:“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系素体阳虚,感受寒邪。或寒伤太甚,损伤阳气,局部寒凝,渐而出现气滞血淤,日久则正虚,化热或湿热蕴毒等变证。因此,余认为脉管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以寒为本,以淤为标,以热为变。故应拟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为主,活血化淤、补益精血为辅的治则,采用联合方组的用药方案,整体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几十年来,治疗该病1000余例,根据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医学院组织的追踪调查,统计出以寒凝血滞为主者,约占75%以上,所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
例:王××,男,31岁。四年前下肢受冻,始觉左右冷痛。今春冷痛加重,夜不能寐,呈间歇性踱行。患者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左下肢肌肉萎缩,左足大趾干硬,趾端破溃,趾甲增厚变脆,局部颜色苍白,左趺阳脉极弱,太谿脉无,寸口脉沉弱,舌淡苔白。自述:食差、腹胀,便秘。举垂试验阳性(即白格氏试验)。辩为寒凝血滞,兼脾阳虚。法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兼补脾阳,拟联合方组如下:
第一方:制川鸟10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6克,蜂蜜20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厚朴12克,干姜9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川大黄6克,炙甘草6克,水煎饭前服。
第三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2克,水蛭6克,山甲珠9克,土鳖虫6克(冲服),黄酒引,水煎饭前服。
上方组按顺序交替轮服,每日1剂,反复四轮。再诊时,患者左下肢冷痛已减轻,夜已能寐,且食欲增加,腹胀便秘消除,精神好转,但左足大趾端仍硬,有溃破口未愈合。此虽阳气渐复,但气血尚虚,治宜温经通脉,补养气血,仍用第一方、第三方,又补入人参养荣汤,三方交替服十轮,服药一月余,疼痛消失,左足大趾硬皮脱掉,趾端破溃处基本愈合,已能参加劳动。
变应性亚败血症
        例:马××,男,7岁.患儿高热,体温持续40。7℃左右,皮肤红疹,关节疼痛等,达十一个月之久。曾在××医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方药,治疗未效。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色惨淡,食少纳呆,口不渴,无汗,关节疼痛,体温很高。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大,重按无力。初拟小柴胡汤加减、继以麻杏苡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症状未见进退。复诊见诸方未效,原因何在?细审病情:患儿体温虽高,反欲着衣,热势虽重,但不欲饮,关节疼痛,痛处不热,脉象虽大,重按不及,身热已久,舌无热象。再观病史,前医曾多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亦未见效。余慎察前后,详审病机,大胆断言,患儿系内伏真寒,外浮假热之“真寒假热”证。宜以兴阳温经祛寒法,方用仲景乌头桂枝汤、乌头汤治之。
        第一方:川乌片6克,桂枝6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入蜂蜜15克与药同煎,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生白芍12克,麻黄3克,黄芪12克,川乌片6克,入蜂蜜15克与药同煎,水煎饭前服,令其将上二方递服二轮。
        复诊,服用上二方两轮后,体温渐退,关节疼痛若失.继以上方化裁,加入补益元气,调治月余,体温正常.热未再起后长期随访,康复如常。
真热,实热往往来去迅速,难以久驻。此患者病程已达十一个月之久,当非真热。复诊时从细微处着眼.详审病情,始得知其热乃为阴盛于内,逼阳外越,而造成的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之证。故采用从者反治,热因热用之法。此例提示:高热临证不能陈陈相因,拘于以寒治热之法,亦不能粗观脉症,草率处方。余以为:辨证贵乎精细,治疗贵乎灵活,用药贵乎大胆,如此,方能奏效.
慢性前列腺炎
例;杨××,男,5 6岁.患者曾患慢性前列腺炎半年之久。住院治疗,常以抗生素之类治之,其症有增无减,近已行动不便。出院后邀余诊治,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苦闷异常,小腹及生殖器急痛难耐,排尿痛势加重,舌淡嫩、苔白、脉沉迟细紧,手足厥冷,溲时恶寒而栗。纵观脉症,余以为此患系下焦寒凝血滞,故以乌头桂枝汤大力温之。
处方:川乌片6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入蜂蜜15克与诸药同煎,水煎饭前服。三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急痛解除,己能自如活动,自觉小腹坠冷,继以温经汤,令服数剂后而逐渐痊愈。
类风湿性关节炎
        例:杨××,女,16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肢节疼痛,强硬,活动则痛剧,关节无明显变形。就诊时,被人拥抬而至。诊见:神色暗淡,肢节疼痛,双手更甚,恶寒欲衣,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沉紧。先以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治之,略有效果,但疼痛仍无大减。遂拟以乌头桂枝汤、附子汤二方,令其交替服三轮。自云,服药二轮后,疼痛顿减,已能动作.继以乌头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人参养荣汤组成方组,整体论治,仅治月余,诸痛消失,己能骑自行车往返就诊。后令其冲服五虫散半月,病基本获愈而复学.
恶性肿瘤疼痛不已
        例:常×,男,39岁。右上臂患“滑膜肉瘤”,手术一年后,肿瘤又发。且疼痛愈来愈烈。医院检查后确定为晚期癌变,遂以度冷丁之类药物予以镇痛,初用有效。但后来注射后仅能止痛一小时左右。患者痛苦万分,家属邀余治之。证见:疼痛冷汗出,神疲面色白,手足厥逆,脉沉紧。拟以乌头桂枝汤,处方:川乌片12克,桂枝12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4牧,入蜂蜜30克与药同煎,水煎服。当晚服药后,疼痛减轻,渐渐入眠,次日复诊,令其每日服一剂,三日后,改为隔日一剂,至死疼痛未再大作。于此,余获得这一经验,后又遇此类痛症,用之皆效。
        【应用注意】
        乌头桂枝汤治验甚多,其功当以乌头为主。乌头为兴阳驱寒之圣药,且有大毒,临证中切不可不加辨证草率用之,亦不可单味独投之。若用之,必有两点遵循:其一,治疗范围不外乎寒凝血滞;其二,用乌头必加蜂蜜,且要文火久煎,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凡见实热、阴虚之证,禁用此药。

忘机 (2009-5-28 10:34:28)

当归芍药散 《伤寒论》
【组成】
当归10g        生白芍30g        川芎6g        白术12g        茯苓12g        泽泻12g        
【用法】
水煎服或为散入酒服。
【主治】
妇人妊娠,肝脾不和的腹痛。证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小便不利、足附浮肿等。
【方义体会】
肝脾者,化精藏血之脏,脾虚则运化失能,湿气纵生,肝虚则血无所藏,气失其琉。《金医要略·妇人妊娠病篇》所云“妇人怀娠,腹中疞痛”是谓肝血不足,湿困脾土,肝气滞而不疏,脾湿郁而不化。故设“当归芍药散”调和肝脾,养血利湿。
血贵乎和,贵乎活,贵乎养,湿胜于燥,胜于利,胜于渗。所以本方用当归、芍药、川芎和血、养血、活血,以补肝虚;白术、茯苓、泽泻燥湿、渗湿、利湿,以健脾气。更以清酒引药入营,温运气血。故本方为养血利湿、调和肝脾的好方剂。
【临床应用】
习惯性流产
例:赵xx,女,24岁。曾流产两胎,第三胎怀孕后,又出现流产预兆,于是请余诊治。证见,下腹虚胀发冷,每晚少腹疼痛,此系血虚湿滞,久之胎儿受抑,影响发育,造成坠胎。治以当归芍药散汤加川椒6克、阿胶12克(烊化),嘱其产前五个月,每月服二剂;五个月后每月服三剂。该患遵嘱服药,安然怀胎九月余,顺生一男孩,现已六岁。
治妊娠妇女羊水过多
        例:田x,女,34岁,妊娠后,胎不满五月,腹大而沉重,下肢浮肿,行动不便,好似妊娠尽月一般,小腹隐隐作痛,胎动不安。妇科诊为:羊水过多症,令其注意营养,常服维生素。后找余诊治,触其全腹胀大而不硬,且有光滑之波动。此并非胎儿体大,确系羊水过多。于是处以当归芍药散汤剂,服药二剂后,小便量增,下肢浮肿减轻,饮食、睡眠亦好。略施加减,令再服二剂,后安然怀妊至顺产。
子肿
妊振怀孕七八月之后,下肢或全身浮肿,称为“子肿”。多以血虚、血淤、湿滞而论。可与“当归芍药散”治疗。
痛经
痛经是临床常见之症,其发生机理多为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寒湿下注。余治疗此症甚多,不论久病痛经者,新病痛经者,多选用当归芍药散加丹皮9克、元胡9克、肉桂3克治之,疗效很好。
慢性肾炎
例:晋x,男,40岁。五年前因患肾炎住x医院,患者浮肿、心口憋胀、小便不利,化验尿蛋白(+++),经治疗二月,诸证基本消失而出院。近来由于劳累过度,诸证复发,化验尿蛋白在(+)或(++)之间,医院建议中医治疗为好。患者找余与治,诊其脉不浮不沉,便处以当归芍药散令其长期以散服之。一年后,余下乡时遇见该患,其云:服药不到一月就见了大效,后又坚持服药一段时间,症状全部消失而自行停药,近日医院化验尿蛋白仍为(一)。
治疗无名全腹肿大症
        例:周x x,女,21岁,未婚,全腹肿大四个月之久,曾赴医院妇科、内科及x光透视详细诊查,确定:无怀胎、无肝、肾病变。医院查无病因,故请中医诊治。余触之溶溶大腹,实感异常,询其无痛感,脉象略弦。如此全腹肿大竟无病证?余思时许,是淤血?积气?虫疾?最后细思辨为肝脾不和,水湿内停,试与当归芍药散汤剂,茯苓倍量一刘。岂知药后小便增多,腹肿大减,医患均为之赞。再拟当归芍药散汤加茯苓皮12克,木香9克、生姜9克,令服三剂,肿胀消解,全腹柔软而告愈。
        当归芍药散具有调养气血、和血利湿之功。临证常基于此灵活运用,曾治疗多类如上述病机之难症,此不赘述。

忘机 (2009-5-28 10:35:04)

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
急性肠梗阻
        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治疗肠粘连
        例:于××,女,24岁。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治疗巨结肠症
        例:许××,男,52岁。因患肠梗阻二次手术治疗,西医诊为“巨结肠症”。患者腹满胀痛,每五、六日大便一行,诊见:颜面萎黄,四肢逆冷,脉搏沉弦,横结肠部胀痛拒按,遂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肠鸣便下,诸证若先。后每隔数十日,凡此症一发,患者自服此方一剂即效。
治疗寒实腹痛
        例;史××,男,50余岁。腹痛三年之久,遇寒即发,疼痛时自觉右侧脐旁上冲,撞及胁肋,难以忍耐,甚者连日而发,呕吐秽物,多处医治,未能奏效。诊见:胁下偏痛,脉象沉紧。询其大便三、四日一行。治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小息,下矢气,欲便。便后腹痛减,又用大黄附子汤轻剂加元胡9克,生白芍12克,一剂而愈。

忘机 (2009-5-28 10:35:50)

炙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12g        人参6g        生地30g        桂枝6g        阿胶9g                
生姜9g        大枣10枚        麦门冬10g        麻仁12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气虚血少.症见虚赢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数.
【方义体会】
本方仲景在《伤寒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临床心烦、失眠、咽干舌燥、干咳、盗汗皆为阴血不足;形瘦气短,自汗,舌光色淡等为阳虚气虚;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出现“脉结代,心动悸”诸证.治应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兴心阳。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甘温补中,化生气血,益气养心;生地、阿胶,麦冬、麻仁甘润滋养心阴,补益心血;桂枝、生姜辛温兴阳通脉,煎时加酒以助药力而通血脉,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共起益气复脉、滋阴补血之功,故又称“复脉汤”。
【临床应用】
治疗风心病
        例;谢××,女,43岁。患者心悸、短气,心烦失眠、关节痛日久。近日因劳则病势日增,医院诊断为风心病、心律不齐,视其面色咣白,神疲懒言,动则心悸短气更甚、口唇发紫,舌红少苔,脉沉涩而结。此为心阴、心气、心血、心阳皆衰之证,处方:炙甘草9克,小红参6克,生地30克,麦冬12克,阿胶9克(烊化),麻仁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红枣8枚,水煎服。三剂后,不见其功,继以首法首方,连用十剂,心悸、短气、失眠渐消,精神日增,其脉已复平和,时仍有结,后以炙甘草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反复交替服用,心律恢复正常,已能上班工作。
        此类病例甚多,中医称“虚劳’。其病损部位多在五脏,其病理性质皆为气、血、阴、阳亏损,且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常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余常恒守此类方药,缓补其虚,调以甘药而取胜。治疗慢性劳损之证,不可操之过急,以体虚为本,治体虚胜予治病,临床多在补“体”之中,疾病得以康复。
治疗脉管炎的恢复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活血化淤治疗后,常诸症好转,但正气大虚。余据“心主血脉”之理,常用此方补气血调阴阳,以善其后。
治疗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
        例:李××,女,34岁,1969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一年前自觉全身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促、失眠多梦、饮食日减。后因牙龈、鼻腔多次出血就诊,经××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经服用多种维生素、力勃隆及三磷酸腺苷等西药治疗四月余,血色素仍在6克左右,入院2月,输血四次,血象变化不显著,于10月12日邀中医会诊。
        患者面色苍白,唇淡、齿龈麋烂,上肢及前胸紫癜满布,精神不振,舌胖嫩苔白,脉芤而软。诊前鼻衄三次,遂处十灰散,荷叶、川军、大小蓟、栀子,棕皮、茜草、茅根、侧柏叶、丹皮各10克,烧炭存性为粉,每日服3克,以淡醋汤送服。服三日后,鼻衄已止,遂改处方如下:
        第一方:炙甘草10克,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阿胶l2克,生自芍12克,牡蛎12克,麻仁10克,龟板胶10克,鹿角胶12克,五味子3克,红枣10枚,水煎服。
        第二方:人参6克(另煎兑入)炙黄芪15克,茯苓l5克,全当归15克,白术12克,广木香6克,龙眼肉12克,白芍15克,陈皮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第三方:生、炒白术各15克,茯苓l0克,党参30克,陈皮10党,炙甘草10克,山药24克,干姜6克,水煎服。
        上三方交替服用,每周复诊一次,服三月余,中间偶因外感和输血反应停药数日,患者精神日见好转,纳谷亦香,复查血色素已迭11克,嘱服上述三方再坚持三月,症状大部份消失,出院。嘱勿孕,勿过劳,慎饮食。
        1972年12月6目复查,一般状况良好,血象接近正常,已恢复全日工作。
        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类属于中医的“血证”、“虚劳”。余治疗本病十三例,结合治疗其它虚劳病的体验,认为虚劳为病,大都由内伤而起,少有外邪,而且偏阴虚者多。治疗有三法:一补阴,即滋其阴而虚火自降,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服药要大剂久服,因阴无速补也;二宜补中,“安谷则昌”,精生于谷,饮食多自可生精化血,故曰调脾胃以安五脏。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阴阳形气不足者,非甘不可;三宜调摄,虚劳之病,伤于酒色、郁怒者良多,犯于七情者,非针药可治,既使药而近愈,不慎调理,极易复发。故临床须多嘱病家,消遣情志,随遇而安,宜静宜清,不劳形,无摇精,大命不倾。
        是案先行凉血止血,血止之后,以复脉汤以益阴,师归脾以养血,后以异功散化裁以培土健中,不离三法,确有良效。

忘机 (2009-5-28 10:36:44)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
茯苓9g        生白芍9g        白术6g        生姜9g        附子9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自不渴、脉沉者。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腼动,振振欲擗地者。
【方义体会】
“真武”者,有镇伏水泛之义。水湿为病,或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或以下注,则腹泻便溏;或以上冲,则呕逆喘满,清阳不得以升,浊阴不得以降,头眩短气,小便不利,故以助阳行水之法治之。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水,以助阳气;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即助附子阳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生白芍,一者敛阴和血益肝,再者缓急和营,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临证中,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倍生姜。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古云:“治水责之于脾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故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临床应用】
小儿喘咳,水肿久不愈
例:贺××,男,7岁。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诊见:颜面黄而浮肿,腹大,下肢肿满,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干呕.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纳.“喘”,“肿”为其主症,故先以小青龙汤轻剂治之。次日,呕止,咳喘大减,继以真武汤轻剂,只三剂而收全效。
慢性肾小球肾炎
        例:李X,女,38岁。一年前因患慢性肾炎住院治疗,经治疗三月余,病情稳定,出院养息。近日由于体劳过度,面浮身肿,尿量减少,化验尿蛋自(+++)。患者不愿接受激素治疗,遂求余诊之。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腹胀,短气,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脉沉而细。治之真武汤、胃苓汤,二方各三剂,令其交替服用。二诊,患者上身浮肿消失,腹胀大减,小便量增,再以真武汤令服三剂。三诊,患者精神很好,饮食略增,仍腰酸困,四肢乏力,触之六脉皆沉。治以真武汤、济生肾气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于后半月余,诸证解除,赴医院化验,尿蛋白消失。
胃下垂重症
        例:杨xx,男,50岁。患者在煤矿井下工作二十余年,五年前曾患气管炎,遇劳则咳喘加重。近一年来,时感腹部下坠疼痛,双腿沉重,浮肿,入院诊治,诊断为肺气肿、胃下垂,经治数月,诸症无减。患者情绪消沉,思想悲观,病情颇重。医院邀余会诊,诊见:面色苍白,精神不佳,喘息咳唾,腰以下浮肿明显,饮食甚少,小便不利。自述:每饭后则胃部重坠疼痛加重,甚者不能饮食。患者形体瘦弱,腹部胀大,畏寒肢冷,尺脉微弱。先以苓姜术甘汤二剂治之,服后,喘息减轻,余症无变,遂处以真武汤,令服四剂。三诊小便增加,腹胀减,精神好转。再与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二方各五剂,令其交替服用。二月后,浮肿消失,痛感已除,饮食如常,随后出院。后患者自学气功养息,至今健康无恙。
        胃下垂是脾气下陷的常见症。祖国医学认为,此多由于素体虚弱,劳倦过度所致。一般多用升阳补脾方药治疗。脾阳是靠肾阳来温煦的,此例不仅脾阳虚,肾阳也虚,所见水肿胀满诸症,正是此因,故以真武汤为主与治得效。

忘机 (2009-5-28 10:37:34)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组成】
麦门冬60g        半夏9g        人参9g        炙甘草6g        粳米15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肺痿。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方义体会】
《金厦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证。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方中所用麦门冬,且用量大,可养胃生津,清肺润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强脾胃,补营养,扶正气以助生津之功。何以选用粳米而不用糯米?小析此理,粳米、糯米都有扶养胃气,营养后天之功,然粳米偏寒,糯米偏温,所以养护胃阴,所选米类以粳米为宜,此既荣养胃气,又可抑其虚火,不伤阴液。上药相伍,胃得以养,阴得以生,肺得以润,则虚火自灭,正可谓“培土生金”之意。佐以半夏辛温之性,一者降逆化痰,利咽下气,再者味辛以开胃气,使诸药得功。此方药仅六味,主从有序,相使相须,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亦为惬当之剂。
【临床应用】
肺结核
        若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本方加阿胶12克烊化、茜草9克,可水煎服治之。
        例:牛××,女,24岁。患肺结核已三年,每遇秋冬之交,干咳不已,痰中血,住医院治疗后渐渐好转,此次发病已半月余,肌注链霉素及口服中草药均未能控制病状,故找余诊治。诊见颧赤体瘦,低热蒸蒸,干咳不已,痰中带血,时而作喘,触其脉象数而不弱,余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60克,半夏9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茜草9克,贡阿胶12克(烊化),秦艽6克,令服四剂。一周后,患者出院。复诊云:咳嗽减轻,咽喉较以前舒适,且痰中已无血丝。又拟上方令服四剂,诸证渐息,后嘱其长期服用西药抗捞药“雷米封’等巩固疗效。
慢性消化道溃疡
        患此类病者,多以温燥渗湿方药治之,久而久之,则出现温燥伤阴之弊,证见:口干咽燥,烦热不宁,精神不爽,多饮少食等证。余常以“麦门冬汤”加乳香研末冲服,予以治之。既养胃气、护胃阴、生津润燥,又可清虚热除烦止痛。
咽炎、喉炎干操疼痛,咽食不爽者,服用“麦门冬汤加川贝母9克,一、二剂可愈。
神经衰弱
        此为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所致。证见:心烦失眠,心神不定,精种不振,低热口渴等症,余多以麦门冬汤与山萸二枣汤(自拟方)治疗,令其交替服用一段时间,效果很好。
        例:何x,男,42岁。五年前因头痛住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症,继而出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加之工作不顺心,使其十分苦恼,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建议中医调治,因此患者找余治之,见上证悉具,兼见小便短赤。先与导赤散汤二剂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拟上方麦门冬汤、山萸二枣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一月。诸证大大改善,数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调治,取效。
治疗胃痛
        例:曹××,女,16岁,心口疼痛年余,停学四处求医,诸难取效。余诊其脉证皆和,后又详审其症,发观喜食稀饭,饮水则舒,遂按胃阴虚施方,予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30克,半夏4克,梗米12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黄精16克,红枣4枚,水煎饭前温服。先后服九付药而愈,后有小复,服之则安。

忘机 (2009-5-28 10:38:11)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川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5g        芒硝9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症见不恶寒、反恶热、潮热澹语、矢气频转、大便不通_手足濈然汗出。腹部按之鞭,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部疼痛,按之坚鞭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厥、痉病或发狂之属于里热实证者。
【方义体会】
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伤寒论》凡例十九条,所治证候诸多,治疗范围广泛。如治实热积滞,浊气填塞,腹气不通之阳明腑实;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澹语神昏之里热炽盛;实热闭阻,阳气受遏之热厥之证;热盛伤津,阴液大伤之搐挛痉急之证。此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热盛伤津所致。故以大黄泻热通腑,荡涤肠胃,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二药相须,峻下热结,厚朴、枳实消痞散结,行气除满,助大黄、芒硝推荡积滞。
方证所言之“痞”“满”“燥”“实”,其痞者,气郁不运也;满者,胃阻不降也;燥者,热炽失润也;实者,滞塞不通也。临证以此为解,区别运用三承气汤。
【临床应用】
热实痉厥
        例:李X之妻,30余岁,素日体壮无病,忽于某日上午挛急抽搐,龂齿握拳,不省人事,召余急诊,见:呼吸粗壮不匀,牙关紧闭,神志不清,触其腹硬而胀,脉实而大,急疏“大承气汤”一帖,令立即煎服,余亲自给患者掀齿喂药,约二时许,患者渐渐苏醒,全身诸症消失,即可下床自如活动。
急性肠梗阻
        例:仝xx,男,40岁,正值劳动时穷然腹痛,倦屈俯卧,嚎叫不己,抬至公社医院,诊为“急性肠梗阻”,因医院条件太差,不能施行手术救治。此时,余正在此地巡回医疗,应邀诊之。见:面赤身热,腹痛拒按,其脉洪大滑数,遂疏与“大承气汤”令速煎服。不足一小时,患者下床欲便,便后安然如常。
小儿急惊风(小儿急性脑炎)
        例:韩x,男,6岁。睡前活泼如常,忽于夜间十一点突发高烧,时有抽摘,忽而头顶后倾,四肢强直痉孪,欲吐而吐不多,问之不语,家长急于救治,半夜叫门召余。诊时抽搐己减,双脉滑数有力。诊断为小儿急惊风,急与川大黄、芒硝、积实、厚朴各3克、生石膏24克,令其赴本地一家“日夜药店”取药,速煎服之。次日余前去复诊,患儿始睡,其家长云:当夜把药煎好服之,约临晨四时半诸症缓解,渐渐入睡。触其脉象小滑,令其醒后服下二煎即可。儿日后,患儿全家前来致谢,患儿己活泼如常。
顽固不愈湿疹
        余以大承气汤加减化裁治疗数十例重度湿疹,效果甚好,具体方药如下:
        川大黄9克,芒硝9克,枳实9克,厚朴6克,蝉蜕9克,赤芍9克,金银花15克,桃仁9克,麻黄5克,水煎温服。
        例:魏xx,男,42岁。自述患湿疹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经多方求治不愈。诊见前后胸背部血疹成片,面部紫红疹粒布满,双臂外侧(伸侧)湿疹皆是,搔痒难忍,时常抓破,尤其食辛辣刺激物之后,其状更甚。诊其脉象沉实有勺,即与上方治之,服药三剂后,面部湿疹明显减轻,且搔痒大减。又令其隔日一剂服之,半月后湿疹痊愈。
        此类病证系湿热郁滞犯及血分,症状往往较重,临床常以“热”“滞”“郁”“实”为辩证要点予以施治。
        【应用注意】
失血后,大汗后,大下后禁用。
妊娠期,产后、大病后慎用。

忘机 (2009-5-28 10:39:16)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6g                人参9g        生姜18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胃中虚寒,食谷欲吐,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方义体会】
吴茱萸汤所治之“胸膈满闷”、“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之证,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热,既温里散寒、开郁化滞,又下气降浊;人参大补元气、益阴补虚;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健脾,养胃和营。如此伍,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临床应用】
厥阴头痛
        例:祁xx,女,2 4岁。头痛一年余,诸药不效。诊见:体质素虚,面色皖白,痛时剧烈,自谓头脑欲裂,发作时伴干呕,触其两手冰冷,脉象沉弦。与服“吴茱英汤”,加半夏9克,生赫石12克一剂,头痛、呕逆若失。继与服“小建中汤”二剂而愈。
脑肿瘤头痛
        例:张xx,女,20岁。患者头痛加重二月余,每头痛发作,欲碰墙撞壁,服用镇痛剂多种无效,遂邀余治之。诊见:唇面苍白、四肢清冷,呕吐涎沫,脉象细弦。余与“吴茱英汤”治之,不料头痛渐止,遂令其隔日服一剂,十余日而痛未再发。一月后,患者赴北京检查,诊为“脑瘤”,经手术治疗而愈。
治疗慢性胃炎,饮食不下,胃中不适、时而呕吐、四肢不温、脉沉迟者,服之即效。
虚寒胃院痛
        例:阎xx,男,44岁。经常胃脘部疼痛,且喜温喜按,诊其脉沉细无力,服健脾和胃、缓急解痉之药均不效,更以“吴茱英汤”治之,二剂而见其功。
内耳眩晕症
        例:李x之母,52岁,患内耳眩晕症数年之久。眩晕、耳鸣时常发作。近日由于多食瓜果,其症加重。证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坐卧不适,自云天旋地转,食则呕吐,反复发作,欲坐不能,欲卧不适,其病难耐。诊其脉象细小无力,治以“吴茱萸汤”加半夏9克,令服二剂,服后眩晕轻、呕吐止、已能食。又以原方加泽泻15克、白术9克三剂,嘱其隔日服一剂,服后诸症消失,已能工作。后此症每发,以此方服之则效。
        头目眩晕,临证常多以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浊朋上泛所见。故以吴茱英汤温中补虚,升阳降逆,治之有效。

忘机 (2009-5-28 10:40:39)

大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10g        黄芩12g        生白芍9g        半夏9g        枳实9g        川大黄6g        大枣4枚        生姜12g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鞭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方义体会】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补中之人参、甘草,加泻下之大黄、枳实、白芍而成。“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之所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是因少阳、阳明有郁,有郁不宜补。只用大黄、枳实、芍药,而不用“小承气”之厚朴,是因阳明之腑有实,有热不宜温。汪昂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因此,本方配伍,既不悖于少阳禁下原则,又可表里同治,使少阳、阳明之得以双解。方中选用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清解少阳之邪;选用承气汤之大黄、枳实泻阳明之实热;配伍白芍、半夏平肝胆,降胃浊,重用生姜、大枣调营卫、益中宫。故此两方同用,双解两阳之病。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少阳、阳明合病之方剂,以往来寒热、便秘腹痛、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多年来,余常用此方治疗诸多急腹症。
急性胆囊炎
        例:田xx,女,61岁。患“胆石症”、“胆囊炎”,每遇劳累或生气均引起胆区剧烈疼痛,呕吐不止、往来寒热等症。近来胆囊炎又急性发作,召余诊之,见:呕吐不止,寒热往来,胆区呈阵发性纹痛,并放射肩背部憋痛,头部冷汗涔涔,脉弦数。即以“大柴胡汤”加金银花60克二剂治之,服后,诸症渐平。
麻痹性肠梗阻
        例:老妇文氏,70岁。一年前曾患化脓性胆囊炎手术治愈,术后体质一直虚弱,腹胀腹痛,大便二三日一行,近五六日,由于大便不行而腹痛加剧,赴医院诊治。西医诊为:“麻痹性肠梗阻”,须手术治疗,家属不愿再施手术,遂邀余治之,见:腹胀如鼓,右侧腹部按之有硬块,询之晨起恶寒,午后潮热,且渴欲饮水,脉象弦紧。治与“大柴胡汤”加芒硝6克,令其晚饭前服之。不至午夜,患者腹痛欲下,便出燥屎稀便一堆,诸症解除,唯头晕、短气,次日又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而愈。
腹膜炎
        此病以腹部胀满,压之痛甚,时而呕恶,大便不畅,体温时高、时低,口苦咽干为主症。治以“大柴胡汤”加金银花30克,水煎温服,效果甚捷。
        例:赵xx,女,23岁,患腹膜炎已月余,上述诸症悉具,余以“大柴胡汤”加金银花30克治之,诸症大减,后与活血化淤方药交替服用,逐渐痊愈。
治疗肠梗阻
        例:龚xx,女,49岁,曾患慢性肾炎、糖尿病,做过胆结石切除手术。一月前做右胸部结核瘤切除手术。术后低热、腹痛,已十一日不大便,近二日,日哺时常出现视物不清、寻衣摸床之症。患者面色萎黄、轻度浮肿、全身疲备不堪、卧床不起、自觉心烦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喜冷饮,右侧腹胀痛拒按,脉弦而数,舌黄燥起芒刺,诊为“肠梗阻”。遂以柴胡6克、黄芩9克、党参9克、半夏6克、生白芍12克、川大黄6克、芒硝6克、枳实6克、生姜9克、红枣4枚,水煎服,令其服一煎,便通即止。服药后三小时,便出燥屎五六枚,腹胀痛顿消,即能下床,小息后,食米粥一碗。嘱其便后即服元参60克、小红参6克、麦冬15克、当归9克,一剂。后以饮食调养而康复。

忘机 (2009-5-28 10:41:32)

旋复代赭汤 《伤寒论》
【组成】
旋复花9g        人参6g        半夏9g        代赭石15g        炙甘草6g        生姜9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心下痞鞭、噫气不除、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者。
【方义体会】
本方所治为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胃主纳谷,以降为顺。若中气虚,邪客于胃,气逆而上,复出于胃,故噫气频作,反胃呕吐;胃虚痰浊内阻,升降被遏,故胃脘瘩硬,呕吐涎沫。治疗上,胃气宜补,痰浊宜化,气逆宜降,故以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法。方中旋复花降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逆气,以治胃气上逆,呃逆呕吐;人参补气益胃,以治其虚;半夏降逆祛痰,消痞散结;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和中,生姜合半夏降逆上呕,以顺胃气。诸药合剂,补虚降逆,和顺胃气,益气健中,除噫消痞。
【临床应用】
治疗胃虚痰阻之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幽门梗阻。
        治疗因胃气不足,律液亏乏,食道枯涩的噎膈,反胃重症。先宜服大半夏汤一二剂,然后由此方收功。
治疗久患胃、肠溃疡病,嗳气、呕逆,脉迟者。
治疗重病恢复期心下瘩满,噫气者。
治疗膈肌痉挛。
        例:雷xx,另,60余岁。半月前因急性腹泻而住院。经输液使用抗生素及痢特灵等治疗,七夭后,腹泻基本停止,止泻后第二天出现膈肌痉挛,呃逆不止,连声不断,持续十余天,服中西药多类,未见好转。之后,余一徒弟请余为其诊治,先后投以半夏厚朴汤、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也未获疗效。邀余再诊,见此证确系久泻伤脾,中塞呃逆,按理用旋复代赭汤适证无误,何以不效?余审其处方,无需再加,只将其中党参12克,改为人参9克,令服一剂试之。服后当日呃逆即止。
        此徒欲寻此理,余云:党参、人参性味虽相通,但主治确不相代,人参补虚之功,党参莫能及也,仲景所以治中虚者常用人参,是子取其天地阴阳气血之全意,后人所用党参代之,若病无真虚则可,若真虚者莫及。今此老翁呃逆系中虚为主。故汝之旋复代赭汤治其不效,而吾之旋复代赭汤示效当日。古云:精穷方术,必宗其原理;理法方药,必依其证而立。

忘机 (2009-5-28 10:44:14)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
当归24g        川芎9g        桃仁9g        炮姜6g        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原方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主治】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义体会】
血虚,寒邪乘入,则寒凝血淤。多见妇人产后血阻胞宫,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故方以温经散寒,养血化淤为主,使新血得生,淤血得化,故名“生化”。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以生新血;川芎行气活血,桃仁化淤活血,以逐淤血;配以炮姜、黄酒、童便温通血脉,益阳化淤,共奏化淤生新之功。
【临床应用】
治疗妇人产后病
        治疗子宫收缩期痉痛(儿枕痛),痉痛轻者只服失笑散可愈,如疼痛不止,可拟生化汤失笑散二方合剂治之。若疼痛较重者,可加肉桂3克、元胡9克,此方必以童便为引,服之即效。
        治疗产后血晕,下部出血不止,面白唇淡,气息微弱,头昏耳鸣,甚者昏迷不知,脉象细微无力者。以生化汤加阿胶(烊化)12克、人参9克、童便为引,治之,若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面红唇焦,气息较粗,身有低热,欲饮水,甚者便秘,昏迷不知,以生化汤加红花6克、牛膝9克、酒大黄3克,童便为引,治之。
        治疗“胎盘残留”
        例:郭长x,女,24岁。妊娠三月,忽然小腹抽痛不止,起卧不安,痛时嘴唇发白,时感小腹下坠,腰部憋胀,直至下部点滴出血,终于胎坠而小产。小产后,头昏眼涩,气息不足,次日小腹阵阵抽痛,痛时下部少量出血,延至三、四日,仍然如此,医院检查为“胎盘残留”,动员做刮宫手术,患者要求中药治疗。余诊之脉仍有滑象,认为此小产后妇人气血具虚,恶露存留未净,便以生化汤加五灵脂9克、蒲黄9克。枳壳9克,桂枝9克、元胡9克、草红花6克,令服三剂,药后疼痛止,恶露行。第四日下血稍多,且有血块和纤维状物数片,之后逐日康复。
治疗妇人痛经
        妇女在经前、经中、经后,少腹抽痛,连及腰部,有的疼痛难忍,经血色黑,或色淡,此多属血虚寒凝,淤血阻滞。立生化汤加香附12克、祁艾9克、青皮6克、柴胡9克、元胡9克、五灵脂9克,化淤行滞止痛,祛淤生新和血。服药一般在经前三、四日,服之二、三剂,多可洽愈。
治疗外伤后遗证
        重度跌扑,金刃、撞打所伤,往往预后伴后遗症,如疼痛、憋胀、淤肿,或值阴雨遗证加甚。此多由伤及血脉,淤血久滞为因,余常以生化汤与外科保元汤(自拟方)联合治之,促使新血生,淤血化,气血和,元气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