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先锋书店,一座建在防空洞里的最美书店
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建在一座防空洞里,据说最初这个防空洞是想改造成地下停车场的,大城市里有的是人才,有一位大神将书店、咖啡、糖果、美妆、烘焙等多方面糅合在一起,打造成了一家跨界书店,因为它建筑的独特性,让它的粉丝众多,带来了不错的流量效应。
这家书店最大的特色是门口的十字架,它代表着爱与救赎。
在这里,聚集了很多需要救赎心灵的读者。
对着门口的,是罗丹的“思想者”雕塑。
深褐色的塑像,凝思的神色,站在书丛中犹如一位精神的引领者,带领着我们阅读,走向救赎的彼岸。
书店里的书,尽可能摆放得像一条书籍的长河,一摞一摞的书,就如涌动的波浪。
书店里有不少很好的创意,比如明信片的留言墙,这个创意一直被很多文艺目的地模仿着。
很多位置,也摆放着精致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放在这样一个文青胜地,产生消费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在先锋艺术咖啡馆,虽然是下午三、四钟,但里面的人也不少。因为咖啡师手艺不错,所以常有附近南京大学的学生把这里当做自习室和后花园。
“先锋书店”推崇人文精神,书籍定位具有极其浓烈的文化气息。咖啡区、留言板、活动区、阅览区,都是满满的阅读痕迹。
和一位朋友聊天中得知,先锋书店的创始人钱小华,在流浪于南京的日子,从十几个平方开始,白手起家,创立了“先锋书店”,来作为落魄于异乡的避难所。
钱小华是个藏书家、爱书的人,如果不是那种狂热的爱书如命,很难会坚持二十多年。在历经了屡次搬迁、无人光顾、被迫关门后,“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已经蜕变为了南京人、乃至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被评为全球十佳书店和中国最美书店。
当然,这座书店的标语——“大地上的异乡者”,也让它也成为了南京城的精神文化地标,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文艺青年们来到南京的首要造访之地,每一个到过南京的读书人都会去先锋书店转转,都会淘两本书带走,作为这个城市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这样的传奇,在镇江是不能想像的。
倒不是说镇江没能人,我是喜欢逛书店的人,想了一会儿,觉得镇江缺了这么几个元素。
一是缺人。镇江不乏喜欢读书的人,但体量相对南京、苏州太少了,人口少,造成读者的人群总量少,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一定要有相当的人流量支撑才行,不然,书店开着开着,就会被迫开成了教辅书店。
二是城市体量小,卷得比较早,十几年前,能静下来读书的人就不多了。加之电子书、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还有一些国有书店陈旧、内容枯燥、也限制了实体书店的发展,民营书店生存处境更是困难。
三是大学生群体分散了,这话题就不多说了。在南京,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是中坚力量。
创立于1996年的先锋书店,它的成功在于恰好在一个文化气息又比较浓郁的中大型城市,它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坚守和行走,坚持了二十多年,把学术、文化沙龙、电影、音乐、创意、生活等主题路径都摸索了一遍,开啊开,就开成了复合型的商业体。
我有个在西津渡做文创产品的朋友,说他的生意做得战战兢兢,做砸了一单,就整歇了。我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在南京这样体量的城市,通过资本和人脉关系,还有再从头的机会。
和文旅产业接触越多,越能咀嚼出先锋书店理念的味道:
一个是:好书总在先锋。
走在先锋书店内,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读者都能在里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有好书,才能让人来买书。
就像一个好饭店,首先要饭菜好,有特色,有绝活。
另一个是:人比利润重要。
占地4000平米的书店,经常保持书友在书店里流动,还想尽一切办法做活动,做增项(咖啡、糕点等),读书和买书,都需要氛围的铺垫,周围都是相同气场的人在一起读书、选书,就会产生一种融入的共情感。
读书要有一种安逸和放松的心情,开书店,要掌握好读书人的节奏,才能潜入受众者的心。
或许,只有一个创业者,能在这行里跌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才能更有底气和自信,与其他书店竞争读者。
在南京这座城市里,先锋书店,是值得去多看多学的。
对这座书店有什么印象的,欢迎分享留言给我哦。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