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以上历史的粤语,再过百年就有可能消亡,这事会发生吗
前言
五一期间,带儿子回老家,村里长辈们用方言与儿子沟通,结果是完全鸡同鸭讲,搞得儿子一脸尴尬和无奈。于是长辈们语重心长地跟我讲起“宁失祖宗田,莫丢祖宗言”、“离乡勿忘祖,富贵不离言”等古训。然而纵观自己身旁的子侄辈们,没有一人会讲老家话了(闽南语系),包括曾经在乡下上过学的,也只会听不会讲了,更何况我们几个打小讲老家话长大的兄弟姐妹,因都出来工作而分散开来了,平时沟通都是以普通话为主,偶尔夹带些老家话。再要求下一辈们会听会讲老家话,实属勉为其难,也已绝不可能了。
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形发展下去,估计现在仍有几千万、上亿人讲的闽南话、粤语、吴语等,估计不出50年最迟100年,即将成为真正的古语言化石了。
话说到这份上,那就让我们梳理下粤语的形成发展史,看看它的生命力到底如何。目前在全球有一亿以上的人口主讲粤语,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而非“方言”。粤语可是古汉唐时期的官话的遗存,迄今有几千年的历史源头。
一、第一阶段 起源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当地人烟稀少仅有土著居住,在中原政权看来属蛮荒之地,被称为“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赵佗带领50万人的大军南下,征服了百越。现两广地区第一次归属中原政权。后赵佗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汉武帝时,派大军南下歼灭了“南越国”,自此两广地区一直属于中原政权管理了。因此粤语的源头在于秦始皇50万大军的秦语中。
经历了两次中原大军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后,原百越的少数民族死的死、逃的逃,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现越南人认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两广地区为逃避中原军队的征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诸部。也有认为是向西逃到了广西、云南一带,而成为了现在壮族、侗族的祖先。
二、第二阶段 发展
从西晋开始,中原地区先后发生了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直到唐朝统一,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
在这战乱期间,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长时间地大规模举族南迁,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南方的广东、福建。因此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这些中原人的汉语和原先的秦汉语交汇,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粤语,这是粤语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为南迁的时期、地域不同也就逐渐形成了现有的三大语言:粤语、潮汕语、客家话。以语言来划分,广东人形成了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这三大群体,他们全部是不同时期、内陆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这一时期南迁至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
而此后的中原,因为受到西夏、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中原汉语开始慢慢地胡化,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则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要用粤语来吟读,就能体现出诗词基本的“韵律美”。因为那时的中原人就是用粤语来作诗写词的。
以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三、第三段 成熟
到了南宋及其后的元明清,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多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迁广东,同时也带来了胡化中原音,对粤语形成一定程度冲击和融合。此外,随着广州地区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部分影响到了粤语的词汇,但粤语仍较好地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晚清时的粤语已非常成熟了,与现在的几无相差。
同期,现在的普通话也在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声调相一致。而粤语则有9个调以上。
四、粤语相比起普通话的优势
1、能够更好地解读古代文献、典籍、理解其词义、精髓所在,特别是汉唐以前的。
2、粤语声调更为丰富、朗诵古诗词时更为符合韵律美和背景解释。
3、具备有对近义字的区别及同音字较少的优势。
古汉语对于近义字的发音特点是:声母相同,但韵母不同。这样近义字的读音相近但又有区别,才能够正常表达。普通话最大的问题是文字完全继承自古汉语,但读音却被“胡化”,从而出现很多常用的近义字读音完全一样的情况,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极大混乱。例如“的、地、得”,“做、作”,这两组常用的近义字,在粤语里完全符合“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粤语的人完全不会搞混淆“的”与“地”与“得”,也不会用错“做”与“作”。但北方地区的人经常会搞乱这两组近义字。
体会一下,在粤语里:西、希、锡、溪、兮、夕、兮,七个字都不同音,普通话都是一个xi。普通话的同音字率还是比较高的,应该是为了方便适应各个地方的学习对发音做出一定程度的简化造成的。如果不是普通话里同音词也不是很多,否则使用上就更容易混淆了。
纵观整个广东人文的形成、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中原汉人为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断迁徙、繁衍、奋斗的血泪发展史篇。在此过程中,语言、文字、宗族等是维系着广府人的最重要纽带,因此几乎所有广府地区乡村的家庭,屋里都会摆放一块红色底的“祖先牌位”并定期给祖先上香的。也因此广东人“宁丢祖宗田,莫丢祖宗言。”的宗族观念、拼搏精神也远比内陆要强,粤语也成了仍保留着古汉语精髓的现代汉语语种。另外,粤语是拥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汉语,即所有粤语发音均有对应的汉文字,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记录发音。
影剧中的宗族械斗
现在的普通话则是为了迅速推广普及从而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大一统需要,不过略显显得有点简单粗暴鄙陋,丢失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和内涵。
普通话的推广使用已深入民心,为全民文化水平提高,团结统一、努力奋斗、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作为古代汉语遗存的粤语,目前虽还有近亿人在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说的人数急剧减少,不仅好多专家学者担心,普通的老辈百姓也忧虑着这祖宗的语言的前景和出路。
有大胆者断言,如果仍然按目前情形发展下去,也许不用再过100年,粤语,包括闽南语,更不用说其他小的方言了,将彻底从人类的口中消亡,真正成为语言化石。若果真如此,不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