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 张孝骞:“永远和患者在一起”
开篇语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赓续前行,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用智慧、汗水、心血乃至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健康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即日起,开设“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专栏,与您一起感悟楷模先锋的崇高品格,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诊治患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坚守着“治人而非仅治病”的初心,在临床中牢记四个字“戒、慎、恐、惧”,在疑难杂症面前出奇制胜。上世纪3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消化专业组,对胃的分泌功能进行多方面研究,有的论文至今仍被国际学界引用。
1929年,张孝骞在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实验室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消化专科,对内科学系建设、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张孝骞教授。
“和患者在一起。”这是张孝骞教授最朴素的临床思维。在他85岁高龄时,还坚持一周进行两次门诊、4次查房。每次查房、门诊时,他都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记录疑难病历的具体信息,作为他继续研究、思考、追查、验证的依据。日积月累,他的小本本竟然有好几箱子。
1977年,医院收治了一位久治不愈、多次发生不明原因骨折的患者,医生们意见不一、无法确诊。张孝骞教授细心询问、仔细查体,终于在患者右侧腹股沟摸到了一个不显眼的肿块,他立刻意识到,这就是症结所在。经病理切片证实,肿块是一种能够分泌激素的间叶瘤,由于它的作祟使全身钙磷代谢紊乱,造成骨质疏松,引起多发性骨折。当时,这种病在世界文献中,只报道过7例。
张孝骞(右三)参加消化内科病例讨论。
“张孝骞教授喜欢琢磨。”这是他给学生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看过的疑难病历都要反复琢磨,查找文献,对有些患者的名字和病历号,几十年之后仍然记得。
曾经有位患者来问诊,病情奇怪:只要有轻微感冒,就立刻引起不明原因的休克。张孝骞教授看到这位患者,立刻就认出,27年曾为其诊治。当时,这位患者是因分娩而大出血。这个病史与今天的休克症状有联系么?张孝骞教授反复地琢磨,终于想到:休克是脑下垂体功能低下引起的。脑垂体担负着控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正常分泌的功能。当年,这位患者因为分娩大出血,造成脑下垂体缺血部分组织坏死,使它控制的两种激素的分泌减少,感冒引起休克。医生们给她口服了这两种激素,使她摆脱了病魔的折磨。
张孝骞教授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们:“不能只看各种检查、化验,而不看病人,不亲自接触病人。”“现代化的设备,只有与医生对病人的直接观察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当学生们向他请教诊断疑难病的“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回答说:“没有什么奥妙,多接触病人,多学习别人的经验即可。”
1981年初,北京郊区某医院送来了一位农民患者的病历,要求书面会诊。张孝骞教授看后,要求再给病人做两项化验,才能确诊。可是两天过去了,京郊医院只送回来一项化验结果,张孝骞教授有些焦急了,他对助手说:“我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去看病人。”年逾八旬的老人,说着便穿起大衣,冒着冬天的寒风,向京郊医院出发了。
张孝骞教授每月都要收到全国各地大批患者的来信,每一封都要坚持亲自回信。年事渐高之后,就委托身边的几位学生代理。他说:“写一封回信也不一定能解决多少问题,但对患者来说,这一封信就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1985年,88岁的张孝骞教授入党宣誓。
1985年12月28日,88岁高龄的张孝骞教授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终于实现了从一个热血青年到爱国主义者再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飞跃。张老的经历正是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信念坚定、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的生动写照。
张孝骞
(1897-1987)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编辑:杨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