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知识普及】国画牡丹的画法,详细到枝干叶!

1、牡丹品种繁多,千变万化,要描绘出牡丹的真是形状和精神,我们必须找出简单易行的规律,其方法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这里分为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即一个圆形为基点,再圆上钩出基线,这样就产生了花开花落,正、侧、仰、俯的各种姿态。

2、画牡丹的花色从红色起手,用白、曙红、胭脂三种颜料,首先用白色均匀地将笔调饱,水分不干也不湿,以稀糊状为宜,然后调曙红,要让笔上的颜色与白色有自然的过渡,然后开始练习用笔。

用笔练习要有宽窄之分,要从上、下、左、右起笔,这样为以后的花瓣打下基础。

3、花苞的色彩是从绿色逐步转变为红色,用笔是笔尖向上,左右两笔便成花苞,画完花苞后稍等片刻开始画花托。

4、花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包花,一部分是托花,包花的起笔是笔尖朝上向下压,托花是从中间向外伸展,然后勾上托花的筋体。

5、当花苞稍大时,用笔方向相反,笔尖朝下,笔根朝上顿压,左右两笔便成花苞。

6、当花苞继续开放时,便产生了心口和花瓣的翻转,由于花瓣的翻转就产生了阴、阳两面,起笔时线笔尖朝下,笔根朝上左右两笔,画出近处的大瓣,然后左右加窄瓣片,作出不规则的瓣型,再多加几笔窄瓣,这样,阳面的花瓣就完成了。

7、画花瓣阴面要多练习,先将浅色的阳面画出后不要洗笔,用此笔再调曙红,使笔尖的红色有变化的淹没白色,笔尖再调胭脂,这样笔尖上的色自然深了,然后笔尖对准浅瓣的边缘推压结合,便画成了有立体感的花瓣。

花蕊部分也是如此,先用笔尖向内划一周,然后笔尖向外并有节奏地画出花瓣的缺口。

8、随着花瓣的开放,花心口越来越大,卷曲的瓣层越来越多,花蕊便展现出来,画花心的开口时应将花蕊的位置留出来,画花蕊用比阴面稍重的颜色,有组织的留白画线条,待干后涂上淡黄色。

9、随着花朵的开放,卷曲的花瓣已有伸展并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这个时期是鲜花怒放的阶段,画伸展的花瓣,笔上应调饱和的白和曙红,然后笔尖调胭脂,用笔平推并重压,拥有宽窄、浓淡变化。

10、随着花朵的开放,卷曲的花瓣越来越少,伸展的花瓣越来越多,并有花蒂根部的花瓣下垂,这时花朵进入壮期阶段,靠花托根部的花瓣色调变紫变深。

11、随着时间的推移,伸展的花瓣有的开始下垂、干枯、脱落,这时的花期进入暮期阶段,用必要有力,要有飞白。

12、随着花瓣的脱落,其籽已经成熟,画籽一般有5颗的、7颗的、有的还有10颗的,由于品种不同,籽数也不同,画籽先调胭脂,笔尖调墨鼻尖朝上点压便成。

13、掌握了时间的变化之后,就应该进一步掌握空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上下左右变化,向左开的从右起笔,向上开的从下起笔,向右开的从左起笔。

14、空间变化的另一种是从正面转向侧面、背面时的扭转关系。正、侧、背起笔如图。

15、牡丹的叶子可谓三权九顶,也就是一支分三杈,三叶分九顶,但是叶子不能平摆,要有动感,要有明暗。

16、叶子应该分成三部分,上部的叶子向上翘,中部的叶子相对平,下部的叶子下垂。

17、向上翘的叶子起手先画阳面,颜色以藤黄调三青、略加红、再调点墨,暗部加蓝调墨。

18、叶子的色彩根据不同环境或作者不同偏爱变化。早晨的叶子可以偏蓝绿色。

19、中午的叶子可以黄绿色。

20、晚上的叶子可以偏红色。

21、也可以全用墨色来画叶。

22、牡丹的枝干分三部分:一部分是新枝,一部分是老枝,一部分是新枝老枝交界处。画新枝要柔嫩,老枝要苍老,老枝与新枝的连接处要留空儿。

23、画新枝的起手,首先调淡墨或淡色,起笔先顿,半中锋向前滑行,到一定位置还要顿笔,顿壁之间的长短要不同,起笔的方向也要调整,这样才有节奏感,“节外生枝”,小枝一般都在节上生。

24、嫩枝的组织要有疏密、长短、粗细之分,要组成一组和谐的韵律,不要横竖交叉,更要避免平行,枝干之间的空白要大小不等。

25、画老枝时一定要先将毛笔蘸饱墨,然后刮掉多余的部分,这样才会笔走一半石墨已耗尽,行笔要稳,不可重压,不可轻飘滑行,是一种稳重带有控制意念的行笔,要有顿挫,尽量使画面飞白,可顺锋可逆锋,不理想的地方可以点苔补救,局部地方可以用清水破一下,使其产生韵味。

26、画苍枝应有浓淡之分,这样才能有层次感。

27、新枝老枝的交接处称“护围”它和嫩芽前的蓓蕾画法相似,画时先在笔上调黄,再调红和胭脂,最后调墨,用笔时笔尖向上,笔根向下卧即成。嫩芽和“护围”在画面起着无限生机的作用,千万不可忽略。

28、老根在画面虽然不常用,但也必须了解。它的画法是先用枯笔画出老根,然后再画龙爪般的根筋,根筋不可画得太长,才能有深入地中的感觉,写意的画法在用笔干后还要深入刻画,可以再加皴擦、点缀染使其生动。

牡丹名贵品种的画法举例

29、姚黄 它的色彩用少量白色调浅黄,笔尖稍加朱石票,先画阳面,起笔时笔尖向下笔根向上压。亦可横卧,要有正、有斜、有宽、有窄。阴面用朱石票调少量的墨。深处用胭脂调少量的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