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不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充满谜团的书。
自从胡适提出在《<红楼梦>考证》里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之后,“自传说”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拥护的,比如俞平伯、周汝昌,也有质疑的,比如巴金。巴金老先生在一封写给周汝昌老先生的信里写到:“它不是曹雪芹的自传,但是这部小说里有作者自传的成分。”换句话说,巴金并不是从根本上否认自传说,只是觉得不能把这个说法过于落实。
我觉得,巴金老先生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红楼梦》开篇就写到:“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可见,曹雪芹是以自己的亲生经历为蓝本在创作《红楼梦》的。但是曹雪芹有明确交待,“真事”已经被隐去。所以,《红楼梦》的故事内容还是曹雪芹虚构的。我们可以说曹雪芹身上有贾宝玉的影子,但是曹雪芹不等于贾宝玉。这一点,鲁迅先生有明确表示。他在《<出关>的“关”》这篇文章里写到,“例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模特儿是作者自己曹霑,《儒林外史》里的马二先生的模特儿是冯执中,现在我们所觉得的却只是贾宝玉和马二先生”。可见,在鲁迅看来,贾宝玉是一个艺术形象,读者不能把他等同于作者。
但是,《红楼梦》还是带有自传色彩的。这一点,曹雪芹也在小说里明确表示了出来。第一回里就写到“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可见,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当中的人物时,是以他身边真实存在过的女性作为参考的。像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书中的人物,在现实当中都存在原型。这就是《红楼梦》与之前的那些传奇色彩很浓的小说最大的区别。《红楼梦》不是取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也不是取材于神话,而是取材于作者的生活。这样一来,《红楼梦》就具有更加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作者写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所以,《红楼梦》才会如此动人。
鲁迅就对《红楼梦》的真实感有高度评价,他觉得《红楼梦》“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毕竟,像《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都不是取材于作者的生活,其中的故事也经历了世代的累积。而对《红楼梦》影响很大的才子佳人小说也被曹雪芹批评为“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可见,曹雪芹是很有意识地要写一部真正揭露时代本质,真正揭露生活真相的小说。
其实,想想也知道,《红楼梦》是不可能纯粹靠想象能够写出来的。毕竟,《红楼梦》写的是贵族家庭生活。这种生活,和一般百姓的生活是很不一样的,是奢华的,是精致的,是典雅的,同时也是糜烂的,是腐朽的,是带有寄生性的。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把贵族家庭里的饮食起居写得十分细致,几乎囊括了贵族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是一个没有体验过贵族家庭生活的人写不出来的。一个没有这方面生活体验的人,即使勉强去写这样的生活,也会写得不伦不类。正如贾母批评《凤求鸾》这类才子佳人故事时说的那样,这些故事是“前言不答后语”。而且,贵族家庭出身的人,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也和一般人不一样。一个没有真正接触过贵族家庭成员的人,是不可能将贵族家庭成员塑造得有血有肉的。
当然,曹雪芹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子弟。他享受过荣华富贵,品味过高雅精致的生活,却最终失去了这一切。因此,当他写《红楼梦》的时候,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就有回味,也有深刻的反思。
其实,胡适先生也并不是第一个认为《红楼梦》带有自传色彩的人。涂瀛在《红楼梦论赞》里写到:“吾以知《红楼梦》之作,宝玉自况也。”二知道人在《红楼梦说梦》里也写到:“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可见,《红楼梦》带有自传色彩并不是胡适先生的一家之言。二知道人的说法很有意思,他并没有否认《红楼梦》所写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却认为在虚构的故事里有对真实事件的影射。这是真知灼见。
比如元妃省亲,这件事一定是曹雪芹虚构的。但是,曹雪芹在第十六回里提到的江南甄家接驾四次,这就是曹家真实的经历。根据胡适等人的考证,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担任江宁织造期间,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都是由曹家接驾。曹家之所以败落,弥补不了因为接驾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就是原因之一。曹雪芹本人当然没有经历过康熙皇帝南巡,但是他也很有可能经历过类似的场面,见过类似的排场,体验过类似的繁华热闹。
总而言之,《红楼梦》虽然是虚构的故事,却带有自传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曹雪芹在失去了富贵场和温柔乡之后,创作《红楼梦》,就带有重温往事的性质,这些往事已经如梦一般飘散,却让曹雪芹有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