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厚重是家国情怀

一本厚厚的《不可忘却的历史——永吉十中追记》拿在手中确实是沉甸甸的,可如果沉下心来假以时日仔细翻阅才感到:真正的厚重其实是家国情怀。

(一)

前言阐释,因家国情怀而意味隽永

郎毅怀秉持对母校及其恩师的感怀和敬重,对校史文稿的征集与编撰的指导乃至前言阐释的精辟见解,都展现出了学有成果、业有建树的“老三届”中佼佼者的风范。他在前言中说“为她立传,是因为在她的短暂运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不可被埋没的感情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啊!虽然只存在八年却是县域教育史上一颗璀璨明珠的乌拉古城的《永吉县第十中学》,其成功的教学经验真的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反观当今某些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之所以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原因固然很多,但就某些教学现状而言,已经难在“教学相长”中收获更多的美好了 ,拿给定答案为对错依据,拿考上重点中学为判断标准。 因此我们这本校史不能不寄予太多的“老一辈”的希望。

(二)

布局编撰,因家国情怀而纲举目张

刘云、姜柏岐、姜元林的布局编撰,脉络清晰、纲举目张。虽然乌拉古城的《永吉县第十中学》从组建到撤销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特定的原因,但它的已有成果却惠及到了整个永吉县域地区乃至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广泛领域。校史中以夏德林的《十中精神十中人——访刘绍成老师》;尤德元的《感恩母校》;刘云的《一片痴心奉杏坛——对王景权老师的专访》为独立专章,引出了《校园记忆》《真情永驻》《多彩人生》《校园心声》等各个独立章节,再同前边的校领导与老师同学们的众多简介相呼应,把个“桃李满天下”的教育成果“缀珠成串”的展现给了世人,既是诸多校友们的心血、又是编委们的共同杰作。

(三)

文稿征集,因家国情怀而竭诚奉付

刊出的58篇真情记忆,大都是拂去岁月的浮尘、在记忆的深处一点点找寻出来的。篇篇都道出了“我们这一代”即“老三届”或考进大学的“老五届”在文革政治生态中的青春情感上的纠结和上山下乡后亦或毕业分配后的工作与生活经历。特别还关联着诸多自我发展中的社会投身和年华奉献,以及对党和国家乃至企事业健康发展的付出和建树,连带展示出的是社会转型、人际信任、生命思索等更多人生必须面对的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和自己给社会、他人和事业的有力回答。同学们虽然只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或片断的讲述,但读了之后总有不同的启发。虽然《永吉县第十中学》只有短短的八年,但它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借由校友们的回忆和记述,跨越时空地完成了半个世纪后的心灵对接。

(四)

立卷成书,因家国情怀而彪炳后世

乌拉古城的《永吉县第十中学》,当时的办学过程遵循和实践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价值理念,师生们又都以文化和智力努力服务于社会,这便是各届就读的校友们对家国情怀的自觉奉付和履行。情怀,其实就是一种感情,一种寄托,一种希望。家国情怀是一种理想追求,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和使命,更是一种理念与坚守。我们中的从政者有着臻善一方和民族复兴的理想和报负;我们中的从教者有着为人师表,努力给国家培养好下一代的自觉担当;我们中的从军者在保家卫国中有着为国防建设的全身心投入;我们中的从业者有着忠于职守、忠诚奉付的主人翁责任感。所有这些无不是家国情怀的言行彰显和力行立为,足以无愧以往,足以彪炳后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