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7旬老人因茶脱贫,分洋楼舍不得住,要留给孙子结婚

69岁的陈泽申是大别山金寨县大湾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也是当地一家六安瓜片茶厂年龄最大的工人。老人原先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2015年全家收入仅3000元,而随着当地茶叶名气越来越大,2017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2018年预计有4万多。虽然这些钱在大城市可能还买不到一个平方房子,但却是老人这辈子见的最多的收入。最让老人高兴的是,去年村里集中建了连片洋楼,他分到了一套。

从合武高速古碑出口出来,沿着山道行驶16公里,就可抵达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大湾村最典型的的标志就是村口的十二棵古檀树,年长的已经有一千多年,短的也有好几百年。图为村口的古檀树四个人都围不过来。

深夏时节,雨后的大别山格外青翠。群山环抱的大湾村地处在山坳中,这里是大别山深处,也曾经是最穷的地方,这些年,随着城里人对“小产区”的推崇,这里靠山吃山的老百姓生活开始有所改变。图为茶地都是不打农药不用化肥。

阳光下,在山坳的尽头距离古檀树不远处,有几栋新建的厂房,这就是陈泽申工作的茶厂。车间里,几名工人坐成一排,拿着笤帚,在热腾腾的铁锅里不停地翻动着,几分钟后,青翠的茶叶变深变暗,被起出铁锅,然后他们将新的青叶放入锅中,翻炒,如此反复。图为大山深处的茶厂。

他们操作的是绿茶加工中最重要的环节:杀青。青叶都是当地村民一大早采来的。伴随着工人的翻炒,硕大的车间里弥漫着阵阵茶叶清香,呼吸一口,侵入心扉,久久不能散去。图为陈泽申和几个村民在制作六安瓜片茶叶。

这些工人原本都是大湾村的村民,69岁的陈泽申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厂里最年长的工人。陈泽申和村民们加工的是一种名叫“六安瓜片”的绿茶,这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大湾村地处深山,没有污染,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是近年来被茶客们推崇的六安瓜片小产区,村口的“十二檀”也因此成了六安瓜片高端茶的标识。

大湾村以前是大别山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子里有多穷?正在休息的陈泽申吸了一口刚刚点着的“大前门”说,没有路,到县城去来回得两天时间,盖个楼房就算是“大富豪”。图为大湾村地处一个山沟里。

自知守着土地不能改变生活的大湾村,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陈泽申原先一家五口人生活,老两口、儿子媳妇和一个孙子。和很多村民一样,陈泽申儿子媳妇去了上海打工,自己和老伴带着孙子守着3亩茶叶地留守在家中。图为每天中午在茶厂上班的村民可以吃免费午餐。

然而,孩子外出闯荡不仅没能改变一家人的生活,反而从此一蹶不振。2002年,在上海打工的儿子突然得了重病,撒手人寰。白发人送黑发人,让陈泽申老两口伤心不已。不久后,儿媳妇也改嫁离家而去。好端端的一家人,最后剩下老两口带着一个小孙子生活。图为陈泽申家墙上挂着儿子的照片,柜子上放着孙子的书,这曾经是老陈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八年前,老伴也去世了,五减三,这个最简单的算术题,陈泽申算起来却是那么难,最后剩下他一个人独自带着孙子,生活跌入低谷。之后的日子,陈泽申和孙子相依为命,靠几亩田地和低保救济过日子。后来孙子考上了大学,学费都是贷款。图为每天下班后,老陈还是习惯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

最穷的地方,或许是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最没有污染的地方,就像村口的十二檀,长了几百年一千年,依然茂盛。就在陈泽申以为晚年生活就这样维持下去的时候,两年前,一家茶厂进驻了大湾村。随后,村民生活开始了改变。图为每天上午和傍晚,村民将采来的鲜叶送到茶厂。

茶厂到来,首先采取的是茶地扭转,一亩茶地一年扭转费600元,企业另付成本和材料费,茶叶上市,村民自己采茶,企业按照高于市场价格统一收购青叶。此外茶叶加工,工人也是雇佣本村村民。图为茶厂里,六安瓜片非遗传人王师傅在调整木炭。因为量少价高,被称为“十二檀”的六安瓜片都是用木炭手工烘制。

当然企业不会做亏本买卖,一位知情人告诉摄影师,“生态好的地方才有好茶,这个道理已经深入客商的信,这几年,十二檀已经成为六安瓜片的资格背书,长在大湾村的六安瓜片,是最好的瓜片,也是最贵的瓜片。”正因如此,茶厂对百姓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许施肥,不许打农药,一切靠天收。图为王师傅在和一名工人烘制茶叶,搬上搬下不停地重复,20斤茶叶要重复200多次。

在村里穷得小有名气的陈泽申,家里3亩茶地扭转给了企业,自己也成了厂里的员工。“一个月1200元固定工资,炒茶季节,工资另算。”陈泽申自己都没有想到有这等好事。“莫不是山里太闭塞,外面都这样?”陈泽申说着,自己笑了。图为陈泽申在采茶。

前段时间陈泽申曾经算了这几年家里的一笔账:“2015年,累了一年,收入才3000元。2016年,茶地扭转后,收入一下子到了2万多,去年更是不得了!收入3万多,今年应该4万。”陈泽申说,去年茶叶地扭转加卖茶、制茶工资收入有一万多,此外自己养了20多只羊;村里安排当了保洁员,每月有500元收入,还有加上光伏发电分红。“今年仅仅茶地和茶厂上班收入就有2万多。”图为陈泽申每天早晚要管理一下自己养的山羊。

当然还让陈泽申高兴的是,村子里去年建了一个集中安置点,将村里29个贫困户集中安置,老房子集中交给政府。陈泽申自己掏了12万分到了一套楼上楼下的小洋楼。图为山坳里大湾村集中居住地,陈泽申新家就在这里。

尽管这栋楼房要花不少钱,实际上陈泽申一家自己不仅一分没掏,还“净赚”了几万块。“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楼房。”陈泽申掰着手指头说,乡里的各种救济补贴就有9万,他自己的老房子被政府征收补了9万。图为陈泽申的新家,尽管房子已经装了很长时间,老人还是舍不得住。

陈泽申有了这栋小楼之后,自己花了两三万元装修了一下,因为自己的老房子虽然已经被政府征收,但还没有搬,因此他一直住在老房子里,偶尔到新房打扫卫生。“老房子里住习惯了。”陈泽申说,“如果孙子大学毕业回来,想让他住新楼。”茶叶火了后,茶叶旅游也在当地悄然兴起,图为陈泽申新家,一间房子还被辟成民宿,统一装修,未来开放后,一旦游客入住,老人又可以多一笔收入。

转眼已经到了下午4点多,白天回收的青叶早已经做完了,余下的青叶要到晚上才能集中加工。陈泽申匆匆回到家中,将几只羊牵到距离房子不远的一个荒坡上。图为陈泽申将羊牵到坡地上拴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