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说汉字演变之路1甲骨文
第一节 古今字体由繁变简
古今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两个时期。从古文字阶段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到今文字阶段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的演变来看,古今字体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杂变简单。汉字也由最初的象形图画文字变成了由横、竖、撇、点、捺、折、钩等笔画组成的符号性文字。
一、古文字阶段
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三个时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汉字处于表形图画阶段。
(一)甲骨文
图1个性化邮票《殷墟甲骨文》
1、甲骨文的出现和研究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的河南省安阳的小屯村,有个人身上长满了疥疮。一天,他在村旁的小河边捡到一片“骨头”,用手一捏“骨头”碎了。这时他身上痒起来,他顺手把手中的粉末涂抹在痒处。奇迹出现了——痒处不痒了不说,脓水也被粉末吸干了。他又捡了些这样的“骨头”回家继续涂抹,不久他身上的疥疮就痊愈了。此事在村中传开后,有人手上流血用这种“骨头”的粉末涂抹后,血就止住了。人们开始对这种“骨头”议论纷纷:老人们说它是神仙药,读书人说它是龙骨。从此,人们开始到地里捡拾或挖掘龙骨,并将它卖到中药铺里,龙骨也成了一味中药了。
图2
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患病,医生给他开的药方里就有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待家人从药铺拿回药后,他在查看药品的成色时,无意中发现龙骨上面刻有密密麻麻的花纹,花纹形似篆字又不是篆字。作为造诣颇深的金石学家的王懿荣立刻就来了兴趣,他令人到中药铺把剩余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经过王懿荣仔细辨认研究,他确认龙骨上的刻痕是中国商代使用的一种古文字。(图2,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明信片)
图3
1900年7月,王懿荣殉难,他的好友刘鹗接手了其所藏大部分龟甲,并进一步收集增至5000多片。刘鹗在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写出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此后,许多著名学者,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于省吾、胡厚宣等都对甲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研究的一代宗师。(图3,邮票上的郭沫若)如今,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甲骨学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甲骨文的概念和特点
图4
甲骨学研究让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或墨书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间最早且体系较完整的成熟文字,上承原始社会的刻绘符号,下启商周的青铜铭文。甲骨文主要在商朝和西周早期使用。甲骨文的内容大多是“卜辞”,少数是“记事辞”。所以,甲骨文又称“卜辞”、“贞卜文字”。又因甲骨文最初是在殷墟出土的,因此也被称为“殷墟文字”、“殷契”。
图5
图6
现在,甲骨文发掘存世的约有15万4千多片,这些甲骨绝大部分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北面的洹河两岸的殷墟出土的。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商朝第20代国王盘庚把都城从黄河以南迁到黄河以北的“殷”(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史称“盘庚迁殷”。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后来,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残暴的商纣王被推翻杀死,商朝灭亡。作为都城的殷也逐渐变成了废墟,秦汉时期这里开始被称之为“殷墟” (图5,普通邮资明信片《殷墟》;图6,企业定制邮资封《殷墟》)。《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章邯使人见项羽……项羽乃与期于洹水南,殷墟也。”正是因为安阳殷墟甲骨文的缘故,中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建在安阳。(图7,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纪念封)
图7
甲骨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写实性的图画文字,很多字具有图画文字的特点,象形的程度很高(图8和图9,中国台湾邮票上的甲骨文),还处于文字使用的早期阶段。甲骨文的系统结构还没有定型,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有的偏旁不固定,可以变换。书写款式没有规范,可以正写、反写,也可以倒写、斜写。字的大小不一,还有把两三个字写在一起的合文。但是甲骨文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从构字方法上看,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从语法上看,甲骨文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和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图8
图9
由于甲骨文大多是用刀在骨上契刻而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有的浑厚粗重,有的甚至纤细如发。甲骨文的结构,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图10,极限明信片上的甲骨文)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