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为年羹尧“特制”的小炒肉与大白菜,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在被雍正贬谪到杭州后,依旧坚持着非常奢靡的生活,排场甚至可以说丝毫不亚于其在西北担任抚远大将军的时候。特别是伙房为他特制的“小炒肉”和“大白菜”,这两道菜制作手法之考究,以及整个制作过程中的浪费之严重,也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感受到了雍正对他极度的愤恨和不满,可为何他还要依旧如此地大肆铺张与招摇,并且是坚持我行我素,没有做任何的收敛。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和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着孙嘉诚之死,雍正与年羹尧之间的矛盾最终彻底激化。
同历史上的年羹尧一样,《雍正王朝》中的他与雍正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年羹尧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并且是以雍正的“门人”和“府上奴才”自居,因而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主仆”之情。而在雍正迎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为府上侧福晋起,年羹尧成为了雍正的“大舅哥”,两人之间也就此建立了亲缘关系。
不仅如此,对于雍正来说,年羹尧确实是有大功于他的。
在“九子夺嫡”期间,康熙希望雍正做一介“孤臣”,而邬思道也为雍正制定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地“夺嫡”策略,这就使得雍正无法像八阿哥胤禩等人那样,大肆扩充党羽。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康熙朝晚年平步青云,职务不断升迁的年羹尧,便成为了雍正最为重要的外部支持力量。虽然在这期间,年羹尧也有过一些妄自尊大的想法,但还是被雍正压了下来,并且在“九子夺嫡”的最后时刻,也是时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成功牵制住了坐镇西北,统领十数万大军的十四阿哥胤禵,就此成为扶保雍正顺利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
在雍正登基之后,盘踞在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了叛乱,而年羹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挂帅西北,统兵平叛。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消耗巨大,但年羹尧终究是顺利平定了叛乱,算是帮助雍正摆脱了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就此稳固了皇位。
此时的年羹尧被雍正称之为“恩人”,而他也就此迎来了自己人生辉煌的顶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年羹尧与雍正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年羹尧回到京城之后就变得居功自傲,不仅在百官面前趾高气昂,甚至连雍正都有些不放在眼中,以至于雍正向年羹尧提出的三项要求,他无一例外,直截了当的拒绝了雍正。与此同时,年羹尧还大肆培植党羽势力,地方官员的“年选”也就此形成。
在这期间,发生了孙嘉诚公然弹劾年羹尧,并主动到午门外求雨的事情,雍正也本想借此事敲打一下年羹尧,好让他有所收敛,同时安排孙嘉诚跟随年羹尧前往西北推行自己的“新政”。然而令雍正始料未及的是,此时的年羹尧不仅完全无视了自己的“新政”,并且还对孙嘉诚的施政强加阻挠,甚至还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直接处死了孙嘉诚。
擅杀孙嘉诚,无疑成为了压垮雍正与年羹尧之间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也让雍正对于年羹尧从无尽的失望变为了绝望,于是,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年羹尧调离了西北,贬为杭州将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铺张、奢靡、狂妄,年羹尧用自己的方式“报复”着雍正。
对于年羹尧来说,他认为他在西北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一方面,年羹尧自己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不管是扶保雍正顺利登基,还是之后帮助雍正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年羹尧都是居功至伟的存在,这也就是的年羹尧认为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权势和地位,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可以说,在他看来,这些就是雍正“欠”他的。
另一方面,就是年羹尧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恩人”,并且是自认为已经做到了“西北王”的位置之上,在西北地区的所有军政民务,都要他来说了算,因而他不允许有反对的人,不能有反对的声音,甚至他也不希望雍正来插手西北的事务。
只不过,年羹尧忘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他在西北的嚣张,最终为他招来了雍正极端严厉的惩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此时在年羹尧的心中,并没有任何的悔恨和懊恼,有着的只是气愤和不甘,因为在他看来,确实是雍正错了,他也实在想不明白雍正为什么会因为孙嘉诚这样一个外人的死而如此愤恨,进而将自己这个跟随他几十年的功臣给下旨贬谪了,并且整个过程中,没有与年羹尧进行任何的沟通,也没有任何的铺垫,这对于年羹尧来说也是太过于突然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年羹尧抱着一种“既然你不仁,别怪我不义”的态度,在到达杭州之后,随即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行动,而他“报复”的方式,便是不知悔改的继续铺张和嚣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乎,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时候的那两道菜,即伙房口中年大将军最爱的“小炒肉”与“大白菜”。
这道“小炒肉”,用的是所谓的“活肉”,也就是要在杀猪前,不断地用棍子敲打猪的后背,好让猪的血都流到猪的背脊上,从而用这样的肉来为年羹尧做菜。
至于这道“大白菜”,则是将一颗原本硕大的白菜,从外到里一层一层地剥下,最后只剩下“一朵小指粗、一尺寸长的淡黄菜心”,才能得到年羹尧所要的白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仅如此,在小说《雍正皇帝》原著中,还对年羹尧在杭州的铺张生活有着如下描述:
“他表面上虽然遵旨去杭州了,可是,却带着一千二百名亲兵护卫,二百七十乘驿轿和两千载驿驮,还有四百辆大车。再给他准备一百二十间房子,让他安置家眷。”
不仅如此,“用膳”、“翻牌子”等这些本应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专属礼节和词汇,在年羹尧这里也同样是一应俱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羹尧非常清楚,他这样的行为会让他遭受朝臣们更为激烈的弹劾,可这也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因为越是有官员弹劾他,雍正的内心便会更加的纠结与尴尬。
此时的雍正恨年羹尧么?答案是必然的。可是雍正却在此时此刻不能真的杀掉年羹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雍正也就将背上两个他所不想要背上的骂名。
其一,就是用人不当。
年羹尧虽然为雍正,为朝廷立下了大功,但是年羹尧贪婪无度、结党营私,并且擅杀朝廷命官,这些都让年羹尧招致了巨大的反对声音,而年羹尧又是雍正任用的,官员们弹劾年羹尧,无异于就是在打雍正的脸,因为所有一切的根源都在雍正这里。
其二,便是“卸磨杀驴”。
年羹尧刚刚立下大功,雍正便除掉了年羹尧,或许在当时的人看来,雍正有着不得不杀年羹尧的理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情的细节逐渐为人所遗忘的时候,雍正的这一举动必然会让其背负极为负面身后评价。
而这便是年羹尧的“高明”之处,或许他早已明白了自己的下场,可他却要将这个“二难选项”踢给雍正,而此时的雍正要么背负骂名,要么就会面对朝堂上此起彼伏的弹劾与反对声音,年羹尧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报复”着雍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终,雍正还是狠下心来,决定处死年羹尧,可这并不是雍正想要的结局。
当然,对于雍正来说,这个时候让他处死年羹尧,多少还是有些不舍的,或许他也在想办法来转移朝臣的注意力,或者说让这件事情尽快的平息下来,这样对于雍正、对于年羹尧来说,影响面都会小很多。
但是年羹尧的行为可谓是一味地“求死”,最终不仅让他自己丧失了最后的“晚节”,彻底的身败名裂,同时也让雍正背负了巨大的骂名,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是“两败俱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