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名医妙方

发表者:赵东奇

1.施今墨 加味补中益气汤

【方药】 炙黄芪15g,升麻5g,神曲6g,炙甘草3g,柴胡5g,半夏曲6g,党参10g,白术10g,油当归12g,茯苓10g,砂仁5g,桔梗5g,炒荷叶6g,陈皮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益气补中,升阳益胃。

【案例】 阎某,男,27岁,病历号518632。数年以来,每于饭后即感脘腹痞满不适,有时微觉坠痛,嗳气,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睡眠欠佳,头晕,腰酸,身倦,四肢乏力,精神萎靡,体重日渐下降,于郑州某医院诊为胃下垂,面色苍白,舌苔白,脉细缓。辨证立法: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失其健运则胀满、嗳气、嘈杂、便结等症随之而现;元气因之不充,身倦、肢乏、消瘦等衰弱之象亦由之而现。治宜补中益气汤,投以上方。服药11剂后,食欲增进,诸症大减,即返河南。仍按原方,改拟丸剂常服,每日早服香砂六君子丸9g,每日临卧服加味补中益气丸6g,连服30d,白开水送下。

【按语】 从脉证表现综合来看,本患胃下垂病属于虚,因胃气虚则松弛,松弛则下垂,故用加味补中益气汤以益气补中、升阳益胃,继而又合健脾益气之香砂六君子丸以善后,调理1个月而愈。

2.黄文东 理气化淤和胃方

【方药】 制香附9g,木香6g,川楝子9g,白芍9g,延胡索9g,旋覆花9g(包),佛手9g,丹参9g,夜交藤3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理气化淤,和胃止痛。

【案例】 石某,女,33岁,工人,1975年6月5日初诊。素有胃痛,曾做放射线钡餐造影,诊断为胃窦炎、胃下垂。近1个月来胀痛尤甚,服西药仅能临时止痛,嗳气、恶心、咽梗,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夜不安寐。近来体重减轻3.5kg,思想负担颇重,虑其癌变。脉小滑,苔薄腻。气机郁滞,淤阻胃络,胃气失于降和;治以理气化淤,和胃止痛。服上方7剂后,胃痛纳食更甚,腹胀,按之疼痛,嗳气频频,恶心口淡,头晕,夜寐略安。再守原意,加入辛通苦泄之品,原方去夜交藤,加花椒3g、制大黄6g。服7剂后,1周来胃痛小发1次,泛恶、嗳气消失,胃脘嘈杂,有辛热辣感,舌质红,苔薄,脉小弦。再予理气和胃清热,方以川楝子9g,延胡索9g,木香9g,白芍9g,旋覆花9g(包),佛手9g,丹参9g,黄芩9g,黑山栀9g。服药7剂后,日前胃痛已消失。近日途遇暴雨,涉水而行,以致感受寒湿,下肢酸楚,胃痛又作,嘈杂不舒,得食嘈减,热辣感已除,脉小弦,苔薄腻。风寒之邪外袭,气机阻滞,胃气不和。以疏散风寒,理气止痛,处以紫苏9g,防风4.5g,制香附9g,木香9g,川楝子9g,白芍9g,丹参9g,青、陈皮各9g,延胡索9g,煅瓦楞15g。服药7剂后胃痛又止,但时值盛夏,喝大量冷饮,胃不能受,以致疼痛复发,苔薄白,脉小弦。再予和胃调气,处以制香附9g,木香9g,白芍9g,炙甘草4.5g,延胡索9g,煅瓦楞15g,青、陈皮各9g,川楝子9g。服药7剂后胃痛已除,2d前起右腮部肿痛。再予前法,原方加蒲公英30g,7剂而愈。

【按语】 患者胃痛多年,1个月来连续发作,体重锐降,可见痛热较甚。服初,二诊理气化淤和胃止痛之剂,并加入花椒、制大黄后,胃痛、恶心明显减轻并逐渐消失,花椒辛通理气,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可与一般的理气止痛药配合使用。三诊时因胃脘有热辣感,舌质红,故加黄芩、黑山栀以清降热火。四诊时淋雨受寒而胃痛又发,下肢酸楚,故加紫苏、防风以疏散风寒,前者兼能行气宽中,后者又可祛风胜湿。服药后效果甚佳,后因多进冷饮引起胃痛,续予和胃调气,再获良效。可见胃痛之症,淋雨受寒、饮食生冷,最易诱发,不可不慎。

3.董建华 升清降浊方

【方药】 太子参10g,川黄连6g,炒莱菔子10g,黄芩6g,生姜5g,酒大黄3g,枳壳10g,砂仁3g,鸡内金5g,香橼皮10g,大腹皮1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健脾益胃,升清降浊。

【案例】 王某,男,36岁。胃脘&胀3年,伴有隐痛。西诊:胃下垂。纳少食差,食则有胀坠感,站立及行走尤甚,肢倦体困,形瘦,便干。此乃中气不足,升降失调;治则先开胃降气,使清阳自升发。守上方6剂,胀减,纳增,大便调畅;守上方进60余剂,诸症均好转。钡餐检查:胃在髂嵴连线1cm之内。守方治1个月余,腹胀消失,胃纳已振。随访1年,病情稳定。

【按语】 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本患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此乃虚中夹滞,若一味补益升提,则胃气愈加壅滞;若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虚弱,胃亦随疏随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采用升清降浊法,使清浊各归其道。标实之际,当先开胃,俟胃气得降,清阳自可升发。故方中用芩、连、酒大黄苦寒降下;枳壳、砂仁、香橼皮、生姜、鸡内金开胃消食;炒莱菔子、大腹皮下气除胀;太子参益气补中。诸药相伍,浊降清升,气机畅达而病自痊。

4.朱良春 苍术饮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 苍术20g,每日1包,泡茶饮服;炙黄芪20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茯苓12g,陈皮6g,炙升麻6g,炙柴胡6g,炒枳壳6g,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案例】 薛某,女,36岁。形体消瘦,素有胃痛病史,脘痛常作,得食更甚,且感坠胀,平卧稍舒。舌薄、舌质偏淡,脉象细软。证属脾虚气陷(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下垂8cm),治宜健脾举陷,故拟苍术饮合补中益气汤出入。10剂后脘痛渐除。服至62剂时,诸恙悉平,钡餐复查:胃小弯于髂嵴连线下2cm处。

【按语】 朱良春以为,久患胃病,脾胃必虚,中焦气虚,水微无力推动,日久则聚而为湿,故胃虚之证,多见挟湿,湿浊不得宣化,清阳岂能上升。故治疗脾胃气虚者,在补气之中多分别伍以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品,选苍术饮独用苍术一味,即属此意。对于中气下陷者,化湿之品更不可少。多在治疗中气下陷的同时,配以化湿之品,辄获佳效。本证取补中益气汤为主升阳举陷,加茯苓合苍术饮宣化湿浊,方能湿化清升,补而不腻,以健脾运中。连服苍术饮,并无伤阴化燥之弊,

5.刘惠民 胃下垂方

【方药】 人参51g,生白术90g,鸡胚粉150g,鸡内金120g,红豆蔻45g。

【用法】 上药共研细粉,每30g药粉加精制马钱子粉1.5g,研匀,每次4.5g,每日2次,饭后服。

【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案例】 黄某,男,28岁,1955年9月21日初诊。病史:7年来经常上腹疼痛,闷胀,嗳气,食后尤甚,食欲不振,消瘦,无力,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胃下垂。面色黄,体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投以上方。服上药1剂后,腹痛、腹胀、嗳气等症大减,食欲好转,体重增加3kg,做钡餐透视复查,胃较前明显上升。嘱其原方继服,以求彻底治愈。

【按语】 胃下垂一病,多为中气不足,升提无力所致。本例患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身体衰弱,故用人参、生白术益气健脾,助其升清之力;鸡胚粉、鸡内金为血肉有情之物,补气生血,且助脾运;红豆蔻温中健脾,加马钱子一味更妙。马钱子含番木鳖碱,既能增强胃肌张力,又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为治疗胃下垂之必备药。诸药相伍,共奏益气补中、健脾和胃之功,使数年之顽疾获愈。

6.刘惠民 药粉方与汤药方

【方药及用法】 ①药粉方:白术75g,鸡内金60g,人参45g,白及45g,红豆蔻45g,公丁香30g,乌贼骨54g,浙贝母45g。共研细粉,每30g药粉加精制马钱子粉1.2g,研匀,每次服3g,每日3次,饭后服。

②汤药方:炒枣仁48g,生黄芪18g,生白术24g,鸡内金15g,乌贼骨15g,浙贝母12g,金樱子12g,锁阳12g,砂仁12g,淡豆豉12g,柏子仁9g,薏苡仁18g,白头翁9g,熟附子7.5g,谷芽9g,青皮9g,菟丝子30g,藿香9g。水煎2遍,分2次温服。

【功效】 补肾健脾,益气和胃。

【案例】 李某,男,37岁,1957年4月15日初诊。病史:食欲不佳,饭后上腹部饱胀,沉坠感已数年。伴有烧心、吞酸、嗳气等不适,腹中时有荡水音,劳累、天凉时症状加重。钡餐透视诊为胃下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下腹常坠痛,大便时干时稀,有时带黏液及脓血,曾在大便中查到阿米巴滋养体,诊断为慢性阿米巴痢疾。多年来常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遗精,怕冷,身体逐渐衰弱。查:面色暗黄,消瘦,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中气不足。拟补肾健脾,益气和胃;投以上药粉与汤药同时服用。服药粉及汤药后,胃痛、腹胀、吞酸、嘈杂、嗳气等症均明显减轻,食欲好转,腹泻、便干情况也有好转。唯多梦、失眠、遗精等症未见减轻。钡餐透视检查,胃已较前上升2横指。原汤药方加莲须12g,药粉方加陈皮36g、半夏36g,继服。服药后诸症继续好转,胃痛已轻,腹胀,嘈杂,吞酸等症也明显减轻,钡餐透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好转(球部充盈良好,稍压痛,无激惹现象)。嘱其上药粉继服,以资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患者长期食欲不振,食后脘腹饱胀,常有头晕、失眠、多梦等,每遇劳累或天凉时症状加重,经检查为胃下垂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故采用药粉与汤药相结合,双管齐下,以益气补中,健脾和胃,补肾养心,经调5个月左右而获愈。

7.王占玺 吴茱萸汤合延年半夏汤

【方药】 吴茱萸10g,干姜6g,太子参12g,柴胡12g,炒枳

壳6g,鳖甲6g,桔梗10g,焦槟榔3g,肉桂6g(后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案例】 李某,女,52岁,居民,1963年5月15日初诊。患者于1956年患右肺结核治愈,1961年患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同时患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素有脘痛史,自1963年2月17日胃脘疼痛加重,伴大便不调。北医三院曾疑及“溃疡病”,服药未效转来就诊。舌苔薄白,脉稍弦。剑突下压痛,患者体质消瘦,下肢轻度浮肿,当是疑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恶液质,并服用地黄、芍药、贝母、乌贼骨、桂枝、砂仁、陈皮、生姜、甘草、大黄等,服至1963年5月15日诸症不减,脘痛有冷感,喜温,多于下午3时脘痛加重,吞吐酸水,脘痛发作多可引及右胁肋疼痛、心慌、腰酸痛怕冷,伴以左侧头痛,转诊就医。舌披轻度白苔,脉沉弦尺弱,胃有少许振水音,左侧头部三叉神经第一枝压痛明显,先后查2次大便潜血试验均阴性。当日钡餐造影示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均未见溃疡。观此证乃里寒证之肝寒犯胃。诊查时脘痛呻吟不止,随针刺右足三里、中脘,强刺激,留针15min,脘痛缓解。同时处以吴茱萸汤合延年半夏汤加减,投以原方,服用3剂后,脘痛大减,饮食增加,吐酸冷水消失,消化好转,头痛也消失。只偶于夜间3点及食后1~2h稍有轻度疼痛,前方加减,又服8剂而愈。愈后观察5年未见复发。

【按语】 临证观之,胃下垂引起之胃脘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从中医辨证而言,较多见于补中益气汤证,资生丸证与苓桂术甘汤证也不少见。然个别病例,若迁延日久,也可见到肝寒犯胃证。本案患者胃脘疼痛、吐酸冷水、脉沉弦等一派里寒证象,此时证侯转化,治法也应随之而变更。故改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吴茱萸汤合延年半夏汤治之,药证合拍而获良效。

8.赵清理 加味补中益气汤

【方药】 党参15g,白术12g,黄芪20g,升麻6g,陈皮12g,枳壳12g,茯苓15g,炙甘草3g,生姜3片,红枣5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益气补中,健脾和胃。

【案例】 于某,女,36岁,1992年2月15日初诊。近1个月来因过度劳累而见胃脘部胀满不舒,体倦乏力,口淡无味,纳呆,曾服用食母生、多酶片等药,一直无效。曾做X射线钡餐检查:胃小弯切迹位髂骨嵴连线以下6.5cm,胃蠕动迟缓。诊见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胃脘部痞满胀痛不舒,食后尤甚,时有嗳气,口淡无味,纳谷不香,周身疲乏无力,大便稀薄,日1~2次。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此乃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也。投以上方加焦三仙各12g、鸡内金12g。水煎服。二诊:服药7剂,脘腹胀满已减,饮食稍增,唯大便仍稀,照上方再加山药20g、煨诃子12g。三诊:又服药7剂,诸症均减,饮食增加,大便仍不成形,照首方加山药20g、煨诃子15g、白扁豆20g、广木香6g。四诊:又连续服药14剂,诸症消失,身体较前有力,大便已基本正常,嘱其用补中益气丸与香砂六君子丸交替服用以善后。1个后钡餐复查:胃恢复到正常位置。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语】 劳倦伤脾,脾虚不运,中气不足升提无力,而致内脏下垂。方中参、术、芪、草、枣益气健脾而补中,升麻则升举中阳,陈皮、枳壳、茯苓、生姜和胃而助运,又加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化滞。诸药相伍,共奏补中益气、和胃消食、健脾助运之功。

9.丁光迪 升阳和胃汤

【方药】 柴胡9g,川芎7g,藁本10g,苍术10g,炙甘草4g,炒麦芽15g,炒神曲10g,桂枝10g,茯苓10g,泽泻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两煎分4次温服,取量少化气而不助湿之意。

【功效】 升阳化气,和胃助运。

【案例】 何某,男,35岁,干部,1988年5月初诊。患者胃痛多年,反复发作,形体瘦弱,倦怠无力,经多次检查,证实内脏下垂、慢性胃炎。多方治疗,时轻时重,不能痊愈。近来天气阴湿,胃脘痛胀骤加,不喜按,纳谷不香,口中乏味,时欲嗳气,又嗳不透,得嗳则痛胀稍舒,大便溏泻,日1~2次,甚时欲遗屎,小腹下坠不适,小便迟涩。若小便通利,则腹中舒适,大便亦能成形。舌苔厚腻,脉濡微弦。诊为阳陷湿滞、气化不行之胃痛,治以升阳和胃汤全方加陈皮5g、藿香10g。服药5剂后自感甚适,身中有暖和之气,连得嗳气与矢气,小便畅行,痛胀随即减轻,知饥欲纳,舌苔薄白。原方继进5剂,症状即平。据述这是多年来未遇的佳效,以后随证调理,身体大有好转,胃痛很少反复。

【按语】 本例胃痛由于气滞,气滞由于湿滞,湿邪停滞,导致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下焦不化,湿浊没有出路,阴乘阳位,而为痛为胀。升阳和胃汤方中柴胡、川芎、藁本、炙甘草辛甘发散,升阳气,以散郁止痛除胀;苍术、炒神曲、炒麦芽和胃运脾;伍以桂枝、茯苓、泽泻化气通阳。如此则清阳上升,气化湿去,胃痛脘胀均可随之缓解,而纳谷便溏,亦自复常。从而可知,张洁古以藁本、苍术二味治胃痛,李时珍以川芎、麦曲二味治湿泻,均有妙义。

10.裴 慎 加味补中益气汤

【方药】 生黄芪30g,当归9g,党参15g,白术12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炙甘草4.5g,茯苓9g,砂仁4.5g,香附6g,白芍9g,丹参15g,麦芽9g,生姜3片,大枣3枚。加减法:胃痛明显,加檀香6g,元胡索6g;合并溃疡病,加白及9g,乌贼骨12g,煅瓦楞15g;肝大下垂,加生牡蛎24g;脾大下垂,加生鳖甲24g;肾下垂,加山萸肉12g,枸杞子9g;胃纳差,加焦楂肉9g,鸡内金12g,麦芽9g;饭后饱闷,加枳壳9g,莱菔子9g;两胁胀闷,加广郁金9g,青皮6g;便秘,加火麻仁15g,郁李仁15g,瓜蒌仁12g;便泻,加山药12g,白扁豆15g,车前子9g;便不成形,加广木香4.5g,石榴皮9g,诃子9g;呕吐,加法半夏9g,生姜6g,代赭石9g,旋覆花9g;痰涎多,加法半夏9g,益智仁9g;腹内有振水声,加枳实9g,橘皮9g;低血压,加茯苓6g,桂枝6g;贫血,加黄精9g,何首乌9g,熟地黄6g;失眠,加酸枣仁9g,柏子仁9g,合欢皮9g,夜交藤9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一个疗程。

【功效】 益气升提。

【案例】 李某,女,40岁,某军区后勤部家属,1973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腹胀已年余,近数月来血压偏低、月经不调,经中西医治疗,虽有好转,但腹胀不除,每于饭后,胃脘有重坠感,形体日瘦,面色萎黄。X射线钡餐造影,胃小弯在髂嵴连线下12cm,排空延迟,诊断为胃下垂。中医初诊:脉虚大无力,舌胖嫩,不思饮,腹部触诊,脐下有块状物,压之有微痛,嗳气,纳减,大便不成形。证系脾胃久虚,中气下陷;以益气升提为法,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按前法加减。上方服15剂后,诸证好转,胃纳稍增。唯不时泛酸,焦楂肉改为生麦芽,加瓦楞子12g。上方连服15剂,脘腹已感舒适,再经X射线钡餐检查,胃已接近正常。嘱以上方制成丸剂继服,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访问,已恢复健康,情况良好。

【按语】 补中益气汤对本型的作用有4个方面。①升发下陷之清阳,而以升、柴为主药。②补益亏损之气血,肺为气之本,故用黄芪补肺而益气;脾为肺之本,故用人参、甘草补脾而益气,阳生则阴长,气旺则水充,因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当归合黄芪以补血。③因脾阳下陷,胃气受阻,气乱于中,清浊相干,故用陈皮、木香以利气。④恢复松弛之肌肉,“脾主肌肉”,肌肉的肥厚与瘦薄、伸张与收缩皆与脾有关,故用白术燥湿而强脾,合参、草则更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本例在补中益气汤中加茯苓以行水,香砂以利气,丹参以化淤,白芍以止痛,麦芽以消食。并针对不同的兼证而依加减法用药,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另外,裴慎又创加味茯苓丹参饮。药用:茯苓18g,党参15g,白术9g,砂仁4.5g,陈皮9g,丹参15g,檀香4.5g,枳实9g,白胡椒3g,生姜3片,大枣3枚,干荷叶以温中利气、散寒逐饮。

11.张羹梅 验方健脾汤

【方药】 党参12g,白术15g,茯苓12g,白芍15g,甘草4.5g,姜川连3g,吴茱萸1.5g,瓦楞子30g,苔腻者加半夏9g、陈皮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疏肝理气,培脾统血。

【案例】 徐某,上腹部痛伴柏油样大便,反复发作已2个月。钡餐检查示,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下垂(重度)。证乃脘胁疼痛,腹部作胀,食后更甚,嗳气频作,大便色黑,脉沉细,苔白腻。肝气横逆,损伤脾胃,以致脾不统血;调理之法,应疏肝以理气,培脾以统血。潞党参12g,炙黄芪12g,焦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3g,炒白芍18g,姜半夏9g,广陈皮4.5g,广木香4.5g,砂仁3g(后下),瓦楞子30g,姜川黄连1.2g,吴茱萸3g。以上方加减,共服100剂,大便潜血试验由强阳性转为阴性,体重由48kg增加至54kg。住院期间共做3次胃肠钡餐复查。1个月后复查,胃及十二指肠壁龛愈合。3个月后复查,胃下弯在髂嵴线下4cm,好转后出院。

【按语】 张羹梅认为,消化性溃疡病多属虚证,治宜补法。本患既是溃疡病,又有胃下垂,故用四君子加炙黄芪以增强补气之力,炒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广陈皮、姜半夏和胃降逆,广木香、砂仁行气健胃,瓦楞子、姜川连、吴茱萸以制酸收敛、促进溃疡面愈合。诸药相伍,共奏理气疏肝、培脾统血之功。本患用此方稍作加减,服用百剂,病获痊愈。

12.张子琳 温中健脾理气方

【方药】 黄芪15g,炒白芍12g,桂枝10g,炙甘草6g,香附6g,良姜6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云茯苓10g,半夏10g,陈皮6g,吴茱萸5g,鸡内金6g,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案例】 王某,男,49岁,1970年11月9日来诊。6年来胃脘顶冲疼痛,拒按,嗳气,有时泛酸,不能见冷。且饭后腹胀,消化迟钝,体倦乏力。西医诊为胃下垂,曾服中西药,并经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查:舌上无苔,脉弦紧。证属中焦虚寒,治以温中健脾、理气止痛,投以上方。上方服4剂后,脘痛轻不嗳气,不泛酸,食欲好,二便正常,唯似有顶冲感觉,脉沉而不紧。上方去延胡索、鸡内金、生姜、大枣,加沉香5g、荔枝核10g、砂仁壳10g。上方服3剂,近日饭后胃脘胀痛,喜按,肠鸣辘辘,自觉有水,仍有顶冲感,脉沉紧。仍遵上法,照首方去香附、良姜、延胡索、鸡内金,加沉香6g、干姜6g、荔枝核10g、牛膝6g、炒小茴10g。上方加减,服用10余剂胃脘疼痛已愈,顶冲减轻,进食正常,脉沉弦。处以炒白芍12g,炙甘草6g,川楝子10g,苏梗6g,茯苓10g,沉香10g,吴茱萸6g,香附6g,良姜6g,怀牛膝10g,炒小茴6g,肉桂6g。服本方4剂后,诸证渐安。3个月后随访患者,只在饭后胃脘不舒,余无不良感觉,体重渐增。

【按语】 本例患者中焦虚寒,积气顶冲,采用温中健脾、和胃平冲的办法,坚持用沉香、半夏、牛膝、小茴等品而收效。证之临床,胃下垂患者表现为积气顶冲、腹胀者,并非个别。若一味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恐顶冲更甚,腹胀难减,故“辨病论治”必须时时结合“辨证论治”,如一时疏忽,必事与愿违。因此,有医治疗胃下垂,不问具体表现,皆投以补中益气治之,有见效者,亦有罔效者,原因就在这里。

13.黄一峰 升清降浊调中方

【方药】 炙升麻2g,高良姜1.5g,制香附10g,制附片1.5g,公丁香2g,柿蒂3个,刀豆子15g,煅代赭石30g,五灵脂9g,沉香末1g(冲),肉桂末1g(冲),参三七末2g(冲)。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升清降浊,温阳止逆,调中祛淤。

【案例】 崔某,男,37岁。患胃病10年,曾先后4次合并胃出血,平时吞酸多。近1个月来,嗳气连连,昼夜不已,胃痛反复而作,大便溏结不一,四肢欠温,舌苔黄腻,脉象濡软。X射线钡餐检查(摄片号8669):胃呈低张型,小弯切迹位于髂嵴连线以下的6cm,大小弯未见龛影,十二指肠球体变形,曲部无特殊;提示十二指肠球溃疡、胃下垂。良由脾阳衰弱,清浊相混,久痛之必入络;治法以升清降浊,温阳止逆,调中祛淤。处以上方。连服10剂,噫气得平,脘痛渐减。再循原法图治,予以调气温中、消积化淤之丁香烂饭丸,每日12g,丸剂缓图,以资巩固。

【按语】 东垣在枟脾胃论枠一书中,早立了“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的专论。故黄一峰在治疗胃肠疾病中,也比较注重升发脾胃之阳。认为只有脾气升发,谷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旺盛,阴火得以潜降。反之,则脾气下陷,元气耗伤,生机式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而成病。常见的有胃下垂、子宫脱垂、痔垂脱肛等症。方中常用升麻,乃宗东垣升发脾胃阳气,以斡旋一身气机,达到升降并举,相辅相成,促使阴阳和调,气化正常。

14.张梦侬 加味补中益气汤和补胃散

  (1)加味补中益气汤

【方药】 炙黄芪15g,当归10g,炙党参15g,焦白术15g,柴胡10g,法半夏10g,广木香10g,升麻10g,炙甘草10g,砂仁10g,陈皮10g,茯苓15g,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 水煎浓汁,每日分3次服,如无不良反应,可连服数10剂,以愈为度。

【功效】 温中健脾,祛湿和胃。

  (2)补胃散

【方药】 鲜猪肚1个,洗净,正面朝外,白术片250g,用水浸透。

【用法】 将白术入猪肚内,两端用索线扎紧,放入大瓦罐内,加水令满(罐内须用洗净碎瓦片垫在底上,以免猪肚黏在罐底上),置火上,煮1d,将猪肚内白术取出晒干,焙枯,研成极细末(猪肚可切细脍食)。每次3g,每日3次,空腹用米汤送下(开水亦可)。以5剂为一个疗程。轻症一个疗程可愈,重症可连用3个疗程。

【功效】 燥湿健脾,补胃体。

【案例】 冯某,女,62岁,1973年春初诊。患胃病多年,后经湖南某医院确诊为胃下垂,住院半载。又经武汉几处医院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效均不显。诊脉缓细,气短,神疲,体倦,纳少,脘中胀闷,食后更甚。投以上方2剂而去。1974年1月来诊,云:断续服汤药60余剂,散药4剂,病已基本痊愈。

【按语】 本病由脾胃阳弱失运、气血俱虚、胃中积液潴留过多渐致,故用炙党参、焦白术、茯苓、炙甘草补气利湿,健脾益胃;广木香、砂仁、陈皮、法半夏醒脾和胃,理气化痰;再加炙黄芪、当归气血双补;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阳;生姜、大枣以和营卫。此乃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合剂,功能温中健脾、燥湿和胃以治其本。猪肚性微温味甘,能补中益气、消积,乃异类有情之物,用以补人之胃。焦白术苦温,能燥湿和中、补脾,独用,重用则药力大而效速。两方相配,而取佳效。

15.黄秉良 补脾升阳汤

【方药】 黄芪15g,当归9g,党参15g,白术12g,炙甘草6g,升麻3g,枳壳30g,柴胡6g,陈皮6g,半夏9g,花椒6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补脾升阳,温中止痛。

【案例】 桂某,男,64岁。素来脾胃虚弱,时有胃脘作胀,饭后有下坠感,稍饮生冷或饮食不周则胃脘隐痛不适。1983年9月做钡餐透示提示重度胃下垂。西医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于1983年12月8日来院门诊。自述近半个月来胃脘隐痛发作,纳谷不馨,神疲乏力,头昏,便溏或便秘交作,口中黏腻。患者形体瘦弱,面无荣华。脉弦细,舌淡红、苔白腻。此乃脾阳不振,中气下陷,运化失权,湿自内生。拟补脾升阳,温中止痛,佐以化湿为治。投以原方,连服14剂,药后证减,胃脘隐痛亦缓。唯胃纳欠佳,脉沉细,苔薄白,前方去半夏,加炒谷、麦芽各9g,又服7剂。尔后以上方出入服药2个月余,于1984年4月复查钡餐透示提示轻度胃下垂。继续巩固治疗,近日见其安好,体力有增。

【按语】 胃下垂所致胃脘痛,大多系脾阳不振,胃络失于濡养、温煦,导致拘挛而痛。黄秉良则以补中升阳之法重用枳壳,意在升阳,使阳气来复,络脉受养,则胃升降自如,诸证自安,组方合理,效在其中。

注:黄秉良业医50余年,对中医学有较深的造诣,善取各家之长,对中西医两种医学力主,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临床常以辨证为主,参合西医学理论,并吸取药理对中药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黄秉良擅长于治疗胃肠病,多年来治疗胃脘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学术上多有革新的见解。黄秉良分析了胃脘痛的整个病理变化,而以“通”字立法,从增进胃的消化功能入手,创立了健脾养胃、清热燥湿、活血化淤、理气止痛、温中止痛、制酸止痛6法。他在临床时总是尽可能借鉴西医学的实验室检查、X射线、胃镜、病理学等检查手段,结合中医辨证,使中西医理论融合一体而加以具体应用来提高疗效。

16.周薇莉 枳术汤

【方药】 枳实、白术各5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理气导滞,健脾和胃。

【案例】 周某,女,23岁,1983年10月4日初诊。3年前即觉上腹部胀满不舒,时轻时重,多次医治,疗效不明显,经X射线钡餐造影示: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8cm,胃蠕动缓慢,诊为“胃下垂”。近日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脘腹胀满隐痛,进食后加重,得嗳气、矢气渐舒,纳少便溏,腹中沥沥有声,形体消瘦。舌质淡、体胖、苔薄腻,脉细滑。剑突下轻度压痛,腹中有振水声。证属脾胃虚弱,气滞湿阻。治疗宜理气疏肝,健脾化湿。用枳术汤,加苍术、佛手柑各12g,怀山药、山楂肉各15g,柴胡、甘草各6g。服药14d后,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改用枳实、白术各30g,巩固治疗7d,症状消失。X射线钡餐造影复查,胃下垂已回升至正常位置,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 胃下垂在祖国医学中属“胃缓”、“胃脘痛”等范畴。多因饥饱劳倦、七情内伤或复加外邪侵害,损伤脾胃,以致升降功能失调所致。常表现为气虚与气滞并见,并非单纯的中气下陷。治宜益气健脾,理气化滞。枳术汤出自枟金匮要略枠,方中枳实行气导滞,消痞除胀;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和中。两药合用消补兼施,升降并用,实为治疗本病的对症良药,有利于脾胃功能的尽快恢复。加减:肝郁气滞明显者,加柴胡、佛手柑、郁金等;脾胃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怀山药等;脾胃虚寒者,加干姜、党参等;脾胃郁热者,加黄连、吴茱萸等;湿阻脾胃者,加厚朴、苍术等;纳食减少者,加山楂、神曲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柏子仁等;大便溏薄者,加怀山药、煨葛根等。症状改善后,以枳实、白术减量巩固治疗。

17.田逸之 升胃汤

【方药】 白术60g,枳壳、柴胡、升麻、陈皮、半夏各10g,苏梗12g,砂仁8g,茯苓、当归各15g,黄芪、党参各20g,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理气健脾,化浊活络。

【案例】 孙某,女,30岁。素有慢性胃炎史,患胃下垂已有5年,屡经中、西医治疗,均不见效。诊见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下痞满,腹胀纳差,脘腹隐痛。舌暗、苔薄,脉细弱。证属脾虚不运,升降失调,湿阻血滞。用升胃汤加、丹参30g、桂枝10g,连服2个月,诸症告失。X射线钡餐造影示胃下垂已愈。

【按语】 胃下垂一症,医者多责之中气下陷。而田逸之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脾虚不运,气机升降失调。气机不畅,食湿内滞,清阳不升,进一步血脉被阻,故而出现诸多症候。升胃汤从枳术丸、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化裁而来。方中重用白术达60g,是本方取效之关键,旨在补脾健胃。辅以党参、黄芪益气,当归和血,升麻、柴胡以升清,枳壳、苏梗、陈皮、砂仁、半夏、茯苓以理气化湿降浊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寓通于补,相得益彰,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则病自愈。

18.赵希明 保元汤

【方药】 黄芪15g,人参6g,炙甘草3g,肉桂1.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补气保元。

【案例】 刘某,女,65岁,农民。素体虚弱羸瘦,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晄白,气短喘促,心悸不安,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动则汗出,头目眩晕,夜寐不安,口淡纳差,脘满痞满,小便失禁,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胃X射线钡餐透视,诊断为重度胃下垂。遂按中气虚弱,清阳下陷论治。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服5剂后,症无转机,又行辨证仍感方证合拍,嘱原方继进。服5剂后,前症仍存,且觉气短喘促加重,自汗,便溏增剧,脉象尤显细弱。自觉辨证施治无误,何以投药中病不能?不明其故,转请其父诊治。脉证合参,告曰:此属虚劳怯之证,系由元气损伤所致。服保元汤30余剂见效,元气渐充,体亦健康。

【按语】 本例系脾、肺、肾三经之气损伤,内兼虚寒之疾,故以参、术、草补中益气,配以肉桂温下焦元阳,两顾脾肾兼以保肺。病者素体虚久,痼疾陷深,功非一日可图,是以成方小量缓而图之,以补中益气汤不能奏效,在于方证未能丝丝入扣也!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诸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久泻等一切阳虚下陷之证,临床实践证明确有较好疗效。但是,针对症候不同、体质有异等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一法一方统而治之。

19.蔡柳洲 化肝煎

【方药】 牡丹皮、栀子、川楝子、麦门冬、黄芩各10g,白芍15g,代赭石3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疏肝清热,降浊升清。

【案例】 徐某,女,32岁,1987年5月初诊。近2个月来,因心情郁闷,遂觉胃脘痞满,胸闷胁痛。经钡餐X射线检查发现胃小弯角切迹位于髂嵴连线下4cm,诊为胃下垂。前医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10余d,反致胃脘灼痛、气上冲胸、口苦便秘等。舌红,苔薄黄,脉弦。证属肝胃郁热,气逆于上。遂以化肝煎加减:方药同上。治疗半个月,诸症俱除。复查钡餐,骨小弯角切迹与髂嵴连线平行。

【按语】 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和降失常,复因误用升提壅补,助其气上升,耗伤阴液。

20.蔡柳洲 旋覆代赭汤

【方药】 旋覆花12g,代赭石、党参、法半夏、陈皮各10g,炙甘草6g,茯苓1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案例】 戴某,男,48岁,1990年6月初诊。患胃下垂5年余,近1个月来,因工作劳累,出现胃脘痞满、疼痛、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经钡餐X射线检查: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6cm。证属脾失健运,痰阻气逆。遂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服上方药1个月余,临床症状消失。经胃肠钡餐复查,胃小弯在髂嵴连线下1cm。

【按语】 患者脾胃素虚,运化失常,痰阻中焦,遂成证。正如明代秦昌遇所言:“脾胃虚弱,不能消受,停积中脘,则成痰饮而痛。”方中代赭石、旋覆花降气镇逆;法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饮;党参、炙甘草补益胃气。使中焦健,复其斡旋之职,因而收功。注:从以上两案可知蔡柳洲代赭石的奥妙。徐案重用代赭石主要是降上逆之火气,通过降浊来达到升清目的;戴案轻用代赭石镇上逆之痰气,但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涎壅盛则脾虚,而代赭石质重,易伤胃气,故用量宜小。

21.郝文轩 半夏厚朴汤加味

【方药】 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5g,生姜3g,苏叶10g,木香6g,槟榔1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芳香利气,驱浊导湿。

【案例】 张某,女,30岁,面白体胖,胃气素馁。1972年初秋,自感胃脘不舒,时或隐痛。钡餐造影,诊为轻度胃下垂。察其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胸痞身困,神气呆滞,知为湿浊潜留。予半夏厚朴汤加木香、槟榔以芳香利气,驱浊导湿。4剂即痛去神旺,胸腹豁然,嗣于原方稍加防风以胜湿,再加泽泻以利窍,祛湿化浊于流气展布之中。服至旬余而瘳,再诊钡餐透示,胃下垂消失。

【按语】 本患面白体胖,胃气素馁,知其为湿浊内阻、脾不升清而致胃体下垂。故用半夏、厚朴健脾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苏叶、木香、槟榔芳香利气,驱浊导湿。俾湿浊祛,气机畅,脾得健运,清阳自升,下陷之气得举也。另外,郝文轩尚有益气养血、缓中补虚之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当归12g,甘草6g,生姜3片。培补元阳,以彰中气之冯氏全真一气汤:党参15g,麦门冬12g,五味子10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枸杞15g,巴戟天12g,附子10g,山药15g,茯苓15g,莲子6g。

22.李兰舫 增液麻仁丸

【方药】 北沙参、麦门冬、紫菀、杏仁、瓜蒌仁、火麻仁各12g,生首乌、淡苁蓉各20g,枳壳、厚朴、生大黄(后下)各10g。

【用法】 水煎,日再服,每日1剂。

【功效】 生津润肠,升清降浊。

【案例】 陈某,女,61岁,1980年冬来诊。腹胀4年,经人介绍来院治。证见胃脘胀满,食后撑胀尤甚,久立或家务操劳后,脘腹坠胀难忍,须平卧后方舒,大便燥结,经常多日不解,需用开塞露或灌肠方通,头昏乏力,知饥纳少,口燥咽干。舌质红而苔黄腻,脉细滑。曾做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提示胃下垂(胃下极在髂骨线下12cm)。历年来迭经中西医诊治,用补中益气、消导和中、运脾健胃等方药及西药对症治疗,均罔效。辨证系由肠津失润,腑气燥结,浊气不降,导致清阳不升。为处甘凉濡润,通腑降浊方:照上方。服3剂,脏气得通,所下多为球形硬便。续予上方加玄明粉12g(冲化)以润燥软坚。服后大便畅行,脘腹胀满大减,自云历年来无此舒服状态,食欲增进,乃浊降清升、脾胃升降恢复之兆。易方以益气养阴,健胃降浊:北沙参、麦门冬、生地黄、玄参各12g,太子参、怀山药、瓜蒌仁、麻仁、郁李仁各15g,炙鸡内金、炒枳壳各10g。调治匝月,大便自调,腹胀全消,食啖颇健,体力日充。钡餐复查胃下极在髂骨线下1cm。嘱早晚吞服香砂枳术丸各10g,以善后调理。翌年相见,已神采奕奕,体健如常人矣。

【按语】 胃下垂大多由于思虑过度、饥饱失常、脾胃受伤,或因劳累伤气、脾虚中气下陷所致,论治多从升阳益气健运着手。李兰舫认为,本病虽多脾虚气陷之证,但临床可见到一种阴虚肠燥、腑浊壅滞、脾郁失升的虚虚实实杂证。如进升补之剂,获效往往不如人意。余每以通降法治之,投剂颇能应手。

23.贝润浦 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方

【方药】 党参、黄芪、制半夏、枳实各9g,柴胡、升麻、豆蔻

各6g,望江南、大腹皮、子各12g,白芍15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升降脾胃,斡旋气机。

【案例】 李某,男,43岁。噫气,腹胀,习惯性便秘、脱肛已1年。曾做胃钡餐摄片示:重度胃下垂,胃扭转。刻见:形体消瘦,眩晕神疲,噫气频频,胸闷腹胀,胃脘痞痛,食后尤甚,大便秘结,临厕努责每易脱肛。舌淡不鲜、苔薄黄,脉细濡涩。此为脾失升降,中气下陷,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治则升降脾胃,斡旋气机。方药如上。14剂。二诊:腹胀好转,噫嗳尚有,苔脉如前,上方加旋覆花9g(包)、代赭石15g。续服28剂,诸症悉解。胃钡餐摄片复查:胃已复位,未见扭转及下垂。

【按语】 此方出自于姜春华之手。姜春华对于脾失升降、中气下陷者,主用补中益气汤,清升则浊降;对于胃失通降、浊气上逆者,主用旋覆代赭汤、枳实导滞丸,浊降则清升。鉴于临床每多脾胃同病,升降忤逆,清浊互淆,上下相混,姜春华常用参、芪、升、柴之升与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枳实之降同用。此案胃扭转加用芍药甘草汤解痉止挛、弛缓胃肌,望江南通便降浊,大腹皮、豆蔻畅运气机。升降斡旋得复,脾胃重获常度。

24.徐乃斌 甘草泻心汤加味

【方药】 甘草6g,大枣5枚,半夏9g,黄连6g,人参6g(另煎),升麻9g,柴胡6g。

【用法】 水煎服,日服1剂。

【功效】 补中益胃。

【案例】 周某,女,48岁,工人。自述食后腹部胀,绵绵作痛,喜暖喜按,食量逐减,时有头晕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次。曾在某部队医院诊为胃下垂。检查:形体消瘦,脉细缓,苔白黄。拟以补中益胃为法,方投甘草泻心汤加味。服药5剂后,胃痛见轻,腹胀好转,食欲有增。守上方加茯苓9g。又服5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亦转正常。嘱其守前方继续服用,隔日1次,以巩固疗效。服药2个月而愈。

【按语】 本例患者既有胃下垂,又兼胃炎,乃中虚热陷、运化无权之证。若选补中益气汤则唯举而不清热。选用甘草泻心汤,既补中又兼清热,故取效甚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