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房间越乱的人,不论年纪和性别,有三种能力一定非常突出

你知道吗,哪怕只是打扫房间这桩小事,都能成为一道贯穿古今的辩论题。

《后汉书》中记载了一个叫陈蕃的人,他的治世理念是“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话一出,当时的舆论惊为天人,纷纷称赞他是能还世道一个清白的旷世奇才。

进入清朝后,这种观点遭到了驳斥,著名古文专家刘蓉提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这也成了我们如今所奉行的主流价值观,毕竟连房间都懒得收拾的人,你又能指望他成什么大气候呢。

更具体的,有人天天把自己有洁癖挂在嘴边,暗地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室佳人”,有人表面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房间乱到连个能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现代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房间的整洁程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主人的性格,换句话说,房间作为一个私密空间,其本质便是个体自我的某种延伸。

01乱或不乱,背后的心理学成因是什么?

判断房间乱或不乱,这与我们自身的秩序感密切相关,它指的是一种从空间维度出发,对周身事物规律性和有序性的整体感知。心理学观点认为:人在处理外界信息时,大脑会以一种结构化的模式运作,即通过合理的总结或简化,尽可能地减少认知资源的消耗,从而使我们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摄入更多的信息。

当房间内的一切建立了秩序,我们就可以精准地掌握信息,快速找到想要的资源。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种本能让大脑厌倦了毫无意义地乱翻乱找,逐渐沉迷于对规律和有序的偏好。就比如我们看到东西散落在地或被人弄成一团乱麻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去拨乱反正,这是因为潜意识觉得,有序才能让人神清气爽,杂乱只会带来心烦意乱。

此外,改变乱象,让它变得井然有序起来,本身便是个体满足自身控制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通过改变环境而得到满足的控制欲,可以很好地成为我们情绪的出口,对于避免个体认同感和控制感的被动剥离,具有十足的正面意义。

02乱意味着你的创造力很不一般

2017年,一项来自《Organizational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期刊的研究指出:越混乱的环境越容易让人打破常规,做出和从前不一样的选择或者诞生出一些更新颖的想法。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家们的工作室一般都是以凌乱不堪而著称的,这恰恰也佐证了这一观点。秩序的出现固然事件好事,但它也过分地约束了思维,让人变得谨慎而保守,相比之下,无序的环境更容易激发出非凡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房间很乱,那你大概率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也更具冒险精神。

03乱意味着你更容易突破道德底线

心理学家Keizer认为,常年待在一个无序的环境中,这意味着你比别人更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房间内部的摆设毫无规律可言,这种混乱的景象会从视觉层面和心理层面给予你一定的暗示,所谓的秩序,就是用来忽视和突破的。

这种自我概念的延伸,像极了心理学上所讲的破窗效应。普通人看到有人在景点里乱涂乱画、随手丢垃圾,甚至对一些公共设施大肆破坏时,下意识地反应通常是上前阻止或劝诫,而你在接收到这种无序信息所传达出来的信号时,通常会无动于衷,一旦无人监管,还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简单来说,房间的无序给你带来了心理和行动上的无序。

04乱意味着你很难完成对自我的约束

1998年,《行为研究与治疗杂志》发现,混乱的环境会在无形中削弱一个人的自我控制感,简单来说,房间越乱,你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就越低,会更容易做出一些冲动、不理智的行为决策。

这项研究选择了一间整洁干净的房间和一件杂乱不堪的房间作为实验变量,详细地记录了人在其中的行为变化。最终的结果就是,被送进无序房间的实验者,其自我控制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身上出现了暴饮暴食、冲动、不理智等行为,实验后期甚至对时间的感知都出现了问题。

具体到实际,所有和“肥宅”相关的消息里几乎都缺不了一个不堪入目的房间当作背景,所以,不要再觉得房间乱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它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某种不良的化学反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