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启蒙》连载12 第五章 看古书与内在训练

看古书与内在训练

有同学问到选书的问题,我建议看古书,看这门学科源头的经典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千金方》,金元四大家,还有郑钦安、李东垣的书,这些都很好。

书要看,但如果缺乏静心和细微感受,深入观察的训练,只会用现代人习惯的逻辑概念,想一下子学到这些无形无相、有关能量-信息-精神层面的知识,不容易。

大脑的运作有一个习惯,会选择自己觉得简单、容易吸收的东西,但容易吸收的东西对我们未必有用。所以,最好不要去看白话解、现代文翻译,或者是某人的注解,这都是别人的二手观点。最好看原文,重要的是你如何来理解和体会。

要想提高,最好两条腿走路:看古书与静坐、站桩。后者,古人称之为内在训练。静坐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如果你每天都坐,坐3 个月、3 年,会发现学习有了很大的进展(静坐的方法可以参考南怀瑾老师推荐的“安般法门”,或者马哈希尊者的四念住内观禅修法门)。

我们的“神”像一杯水,“茶叶、灰尘”会慢慢地沉下去,它们虽然还在,但不再成为每天的主题来干扰我们,有时它们还是会翻搅起来,让我们的心神飘动,即使是这样,你仍会觉得比以前更清楚自己的状态。这样学中医会事半功倍。

10 多年前,一位法国的学生跟诊学针灸,她有多年的打坐经验,能感受到细微的气的变化。她有一次问我:“中医的这些邪气,怎么辨证?那么多的观点和诊断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种?”我就先给病人扎了一针,然后让她感受。

如果一个气球,你扎它一针,会出现什么情况?漏气。里面原来是热气,就会漏热邪,原来是冷气,就会漏寒邪。这是压差,自然界的物理学原理。

我让这位学生把手放在针上1 尺的地方,她感觉到有湿冷的气息黏附在手上,黏黏的,这是寒湿邪气。热邪像是个小风口,往外吹热气。

心安静,感知力精微的学生,对一般的风寒暑湿邪气,用手就能感觉到。其实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要你能够静下来。再细微一些,身心再调柔一些,别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你也能当下觉察到。

这个直觉天赋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有的被遮住了部分,有的被完全遮住了。经过训练之后,这些障碍会渐渐化掉,我们的感受会越来越精微。

发明创造与天授神传

人的思想很容易浮动。当我们在等一个人时,或者上课还没开始,大家在等老师时,有几个人能够知道自己的状态?在这种神气容易浮动的时候,有没有可能借此学习一些深入的、细微的东西,比如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状态。

瑞士针灸无国界组织的前主席、针灸老师雅克爷爷(中文名:仁表),来中国上课的时候告诉我们,人的学习与发展,除了在物质世界外,还有精神的世界,这也是华德福的观点。

他说:“通过学习中医和针灸,通过打坐和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身心和思想,扩展我们看世界的角度,让我们的感受精微化,这样才能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去学习那些更细微、更深入的东西。”

要认真学中医,如果不训练自己的内心,不设法让自己有安静的能力,那只不过是学了一些文字、理论而已。鲁道夫·斯坦纳是人智医学和华德福的创立者,他也提到:“人类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发展,也存在有更高层次的知识。”

2005 年我去四川甘孜州的佐钦寺,去之前读了台湾繁体版《西藏生死书》。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教法的圣地就在那里。佐钦很美,寺院和闭关中心背后是雪山,山上有圣湖。

有位活佛告诉我们,两百年前那里发生过一件真实的事情。寺院里的一位堪布,相当于佛学院教授,平时给人上课,从来不懂医,也不会看病,突然有一天接通了。几年里,每天在帐篷里奋笔疾书,写满一张就扔在地上,他的弟子把这些珍贵的“记录”都收集起来。之后发现,他随手写的,有医书和已经失传的佛经。这就是“伏藏”。

伏藏,东西方的传统里都有类似观点。比如,天使把一些能力或者智慧放在一个东西里,或者岩石、湖水,甚至虚空里,等待机缘成熟,后世的人来接受打开,传下去。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位堪布既不是医生,也不会给人看病,但他写了很多医书。在藏地曾经有过但已经失传的医书,他把它写下来了。

学习古代这些关于灵性的、能量的、无形世界的知识和智慧,和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

现代人爱讲“发明创造”,古人常说“天授神传”,或者说“传承”。

再讲个故事。西方人刚刚发现新大陆——现在的北美洲的时候,那会儿有很多印第安部落生活在那里,野牛、森林、草原、狼......很多生灵在那里自然生长。随后的100 多年,人口从东海岸向西海岸扩展,建农场、修火车、挖金矿,就是现代历史说的“地理大发现”“探索、开发、圈地、买卖”。在这个过程中,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受到很大破坏。

印第安人是如何看待“买卖土地”的呢?“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几万年,我们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动物和神灵。我们属于这片土地,而不是这片土地属于我们。”他们无法理解把土地占为己有的做法。

按照传统文化的观点,一切已经出现和尚未出现的发明、创造、知识都在一个叫“虚空藏”的地方储存着,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固然是古人的谦卑,但也是实情。

这个“虚空藏”就像现在的“云储存”,接通需要密码,需要合适的路径。在这一点上,静坐、吃素、修行,是一个调频和接通的过程。

就像调频收音机,你调到什么水平,就会接到什么信息。《黄帝内经》说“必清必静”,“虚静为保”。当我们更清净、更安宁一些,就更容易接通一点。接通了之后,自然会理解。

所以,发明创造属于“智”,是后天学来的。天授神传,属于“慧”,需要打磨自己,成为“法器”,才有可能承接。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现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顾问,法国蓝之树学会顾问。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