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巷南兰村:耕读传家忠义在
从东汉高士徐孺子隐居丰城槠山,读书于龙泽寺之后,徐氏多以择居丰城为荣。到徐孺子三十八世孙、晚唐侍御史、紫金光禄大夫徐韬择居角陂(又叫觉溪,即今含秀湖内),丰城徐氏有了完整的世系,载于丰城各地徐氏谱牒,徐韬也被尊为丰城多地徐氏之始祖。
徐韬生有四子:晁、晸、晟、旵,晁官拜侍中,晸为青州北海令,旵迁松湖(今天隍城徐家巷),唯三子晟避唐末黄巢战乱,唐乾符年间(874-879)入赘到宜黄涂氏。晟生子全(861-927),不愿意“祖人之祖”(把别姓的祖先当作自己的祖先),很希望回到角陂老家,全于后唐同光乙酉年(925)扶二亲灵柩归葬角陂水北。回乡仅二年后的后唐天成丁亥年(927),全公逝于角陂老家。全公生有五个儿子:郧、陵、鄩、邠、安。老大郧居宜黄;老二陵居祖籍角陂;老三鄩改名能,居吴塘;老五安改名搏,徙旸源栗塘;老四邠改名銶,徙南兰上泽庄。
邠(銶)公迁徙至南兰的时间大约为唐明宗长兴壬辰年即公元932年(一说为宋开宝戊辰年即公元968年)。南兰位于张巷集镇北端约二里,张巷至筱塘公路一侧。这里田野广袤,视野开阔,土地肥沃,的确是一个有利于耕种繁衍的好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徐姓族裔亦耕亦读,日子过得倒也滋润,虽然名载史册的达官显贵不多,但徐姓人读书崇礼的家风一直延续下来。有位叫徐元凤(字天仪)的,经常教诲子孙:“治家务以耕读为本。耕以足衣食,读以明礼义,其外何多求焉?”另有一位叫徐贡尧(字崑生)的,父亲早逝,小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生活优裕,便问母亲:“天下有不用耕种的人吗?”母亲说:“这种人今后一定会饿肚子。”又问:“那么天下有不用读书的人吗?”母答:“这种人长大后一定很愚蠢!”家教如此,子孙必然勤耕而苦读。徐贡尧与人为善,敢于担当,从小到老没有人说过一句闲话。他经常训戒儿子:“不耕不知稼穑艰难,而易于奢靡;不读不知礼义切要,而易于匪僻(邪恶)。奢靡匪僻身心将危,焉能于善?”就是说不耕种不知道珍惜粮食,不读书容易走上邪路,这是很危险的事。
徐贡尧的子侄辈都是天性孝友,器度冲和,胸襟坦荡。徐大隆(字以和),读书交友,耕田种地,扶危济困,扶名教,植纲常,“凡族中诸大务莫不殚心区划”,在村中建“兰竹庵”,虚节铭志,受人敬仰。徐大经(字希圣),刚入私塾的时候就懂得尊师重友,长大后学贯六艺、诸子百家、十三经等,参加童子试十余年,补国子监太学生。徐大缨(字又簪),为人正直质朴,慷慨大度,年轻时候跟着长辈到福建做生意,虽然每天出入于街市,却视富贵淡如水。福建人都很尊重他,以结交他为荣幸。徐大绂(字锦龄),精医学,救活过很多人的命。曾在墟市上拾到银子五十两,四处寻找到失主,完譬归赵。失主拿出一半银子相谢,徐大绂不受,只在茶馆里喝了几盅茶而已。失主激动得昏了头,走出茶馆时又把银子遗失了。徐大绂忙与失主一起回到茶馆,从捡到银子的人手里抢回来,再次还给失主。
到清代乾隆朝之后,可能由于族众蕃衍,人多地少,很多人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外出谋生。如徐定龙(字鸿功),因为家里人口多,入不敷出,只得放弃读书,远游福建做生意,以补贴家用。徐秉诚(字阶圣),也是自幼识文断字,因为父亲觉得一力承担家庭重负很是吃力,便让秉诚放弃学业,先是带到乐平、都昌等处做生意,后来就在周边集市开店,秉诚一直跟在身边,不仅学会了做生意,也学会了怎样做人。家境慢慢丰裕之后,秉诚依然保持谦和低调的性格,从不炫富,更不与人发生争执。村里有几位调皮捣蛋的人,被村民们称作“四害”,村民们都很害怕他们。秉诚遇到之后能躲则躲,即使吃了亏也从不放在心上。他经常对子女们说:“我容人勿使人容我,我让人勿使人让我。”这种与人为善、吃亏是福的品格一直受邻里乡亲的尊重。
不过,南兰徐姓先祖中也有血气方刚者,在大是大非、气节大义面前毫不妥协。徐秉义(1778-1857),平时为人仗义疏财,深受乡民敬重。道光庚子年(1840),道光帝寿辰,布恩天下,秉义获膺“寿民”(长寿的人)的荣誉,赐九品衔,为此对朝廷感恩戴德。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入丰城,窜扰多地,烧杀抢掠杀人甚众。丁巳年(1857)六月,太平军头目卢某某纠集徒众盘踞白马砦一月有余,并有染指南兰迹象。其时徐秉义负责训练民团已有三年,对付小股流窜的匪徒绰绰有余。但是,这一次太平军来势汹汹,发誓要报复徐秉义的民团。
七月二十七日,双方在葛山激战,徐秉义所率民团不敌失败,太平军大开杀戒。有人劝徐秉义赶紧逃命,否则就要战死了。徐秉义大义凛然地说:“某自拜寿民诏,度经终无以报朝廷,不敢贼恩害义若此也。况死有重于泰山、轻若鸿毛者乎?某敢不知所重乎?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求仁得仁,又何怨?”大意是说,做人不能忘恩负义,要懂得报恩。就像孔子说的,见义不为就是没有勇气。我现在杀身成仁,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徐秉义与太平军短兵相接,展开血刃战,身上被两根长矛剌穿,还和敌人搏杀,直到杀不动了,这才骂声不绝,慷慨赴义,时年七十九岁。
徐秉义遇害后,他的儿子敬章、敬宗兄弟深夜潜入太平军占领地,冒火裹尸回来,草草安葬在祠堂一侧。敬章佯装生病,一直守在墓旁。几天后,太平军退去,敬章敬宗兄弟才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把徐秉义重新安葬在杨坊山,又把徐秉义的事迹报告给县令蔡香祖(蔡廷兰字香祖,澎湖人,著有《海南杂著》藏于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时任丰城县令,后因抗太平军有功,升赣州同知),希望父亲的名字能够入祀文昌阁。同治癸亥年(1863),时任江西巡抚的沈保桢(字幼丹,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著名“禁烟运动”的倡导者徐则徐之婿)听说徐秉义的事迹后,十分感动,上书奏请恩准南兰徐氏建忠义祠,祭祀徐秉义,以劝人向善,敦化乡风。
而今,南兰村在过去的基址上已扩建数倍,人口也近千人。门前塘翻新整修,更加清澈明净,与村前广场相映成趣。村庄前面仍可见先辈留下来的围墙门头,门头上面字迹隐约,古趣盎然。
(资料来源:南兰《徐氏銶公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