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自述】儿子被诊断抑郁症、双相、怀疑精神分裂症,我一度想轻生!然而命运的转机就从我的反省开始……(上)

下文的作者小雨妈妈是一位非常有觉悟的家长。儿子小雨被诊断双相障碍后,她焦虑得一度想轻生,幸好被丈夫劝止。于是,她不断在网上搜索专业文章,偶然之下关注了本公众号。她认真阅读了大量我写的文章,观看了相关专题视频,开始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逐渐,在她的努力和带领下,小雨和她的亲子关系不断改善、升温。随后,她又耐心地引导小雨的爸爸加入学习和自我反省,让父子俩的关系也不断改善,变得亲密。

现在,他们一家和睦、有爱。小雨在未能坚持服药的情况下,病情却出现了极大的好转,不但大量抑郁和强迫症状消失,还懂得体贴父母,令小雨的爸爸和妈妈非常感动!

小雨妈妈感慨良多,并在本公众号后台留言致谢。我看到之后非常高兴,也向其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将与孩子通过自助的方式共同对抗病魔的历程写下来,给更多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和家属带来希望和启发。

小雨妈妈忙于工作和陪伴孩子,空闲时间并不多,但她欣然答应了我的邀请,很快就写好了。在文章中,她详细回顾了自己的反省和改变过程,细节动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不过,小雨妈妈仍对儿子目前的学习障碍和人生规划有一些疑惑。比如:

为什么孩子以前那么优秀,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但上了高中后,面对挫折却容易退缩、缺乏毅力?她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找回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韧劲?

还有,孩子想出国留学,但这种情况下,他孤身在外会不会病情复发?

其实,这些情况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中非常常见,是很多患者家长也想问的问题。

所以,今天的推文以分享小雨妈妈撰写的文章为主。而在明天的推文中,我将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临床实践经验,针对小雨的病情作出详细分析,并解答小雨妈妈的疑惑,提供一些建议,进行一场隔空式的、间接式的“文字面诊”!敬请期待!

——何日辉


(以下是小雨妈妈的自述文章)

2017年夏天,念高二的儿子突然提出不想去上学,我都快急疯了。

我的儿子小雨,他性子从小就倔强,信念坚定,有毅力、不服输,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在小学、初中,他不但成绩好,还是班干部里的“主心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在小学里他一直当班长;到了初中,他当上了团支部书记,号召能力很强,经常组织班集体参加学校的比赛,而且往往都能取得很好的名次。几乎每个教过他的老师都夸他、喜欢他喜欢得不得了,说他有管理才能。

但是到了高中,情况发生了转变。在“高手云集”的重点高中里,儿子显得没那么出色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儿子刚考入高中的时候,整个年级有近2000名学生,他排在100多名。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考进过年级前200名。

可儿子的理想仍然很高,刚上高一的那个寒假,他说必须考上很好的大学,要上北大、清华,还想学一门音乐特长。

其实我和他爸都知道,以孩子那时的成绩和名次来看,他离这些理想还有一大截距离。但那时我们没有意识去引导他设立合理的目标,还觉得孩子志向远大是好事,好男儿就该志在四方。

可能就是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了,儿子的情绪逐渐变得不稳定。他回到家总是闷闷不乐的,不轻易说话,有时候不吃饭、或者吃很少。我和他爸跟他说话、关心他,他也不爱搭理,或者三言两句就冲我们发火。

我们自然知道儿子的学习压力大,所以也不敢多说,情愿不吭声也不敢激怒他,以为不惹他生气就行了。

可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做得不够好。孩子遇到了烦恼,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多去关注、引导,让孩子愿意打开心扉跟我们倾诉,一起解决,但我们没有积极地去重视。

后来,儿子跟一个同校的男生发生了矛盾。起因是儿子的同桌女生是这名男生的女朋友,男生总是怀疑我的儿子骚扰他的女朋友。但其实儿子并没有,他说是这个女生总是找他说话,他感觉很冤枉。

因为这件事,儿子差点跟这个男生打了起来,闹得非常不愉快。我感觉,这件事是导致他不想上学的一个导火索。当时我们的处理方式也不对,认为只是两个小孩闹矛盾,也不太重视。

接着,儿子的状态一落千丈,放假在家根本不做家庭作业,期末考试也没参加。再加上那时小雨的爷爷因病住院,我和他爸忙于照顾,没有太多时间给予孩子关注,只是偶尔跟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近况。

很快,孩子开始赖在床上,说什么也不愿去上学。我急了,我都快要疯了。刚开始我们以为是他叛逆,言语上刺激过他,甚至还打过他。但无论我们怎么说、怎么做,孩子就是不肯上学,最后只好办理了休学。

看着孩子抑郁的样子,我也非常痛心,我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出问题了。

我带儿子去市里的综合大医院,大夫诊断为抑郁症,但没有开药,建议我们先试试心理治疗。儿子在医院接受过几次心理咨询,前几次效果挺好,但后来效果就不行了。

我又带他找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有的医生也说是抑郁症,有的怀疑精神分裂症早期。医生开了一些药,但孩子抗拒服用,几乎没有吃过,也不再愿意去做心理咨询。

看着孩子整天在家赖床,我心里干着急,暗地里让朋友(小雨也比较信任的一位叔叔)邀请他去公司里帮忙做些杂活儿。晚上还让他去辅导我另一位朋友的孩子(是小雨从小的玩伴,比他小两岁)学习英语,他也愿意去,而且表现得还不错,大家都认可他。

可能是儿子又找回了一些自信,他提出想去澳洲留学。孩子愿意学习当然是好事,我们就给他报了学习机构,送到澳洲一家学校读预科。

孩子在国外人生地不熟,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但他还是考了班级数学第一名,英语的分数也在前列的。我以为这会为他再平添自信,但他的症状反而更复杂了,强迫症状很厉害,还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障碍,抑郁加重,躯体症状明显。

那时,他跟我说:“妈妈,我走在外面总感觉会碰到别人,担心人家会不会回头来找我麻烦。”

我说:“肯定不会,如果你真的碰到人家了,人家当场就来找你了,会等好几天吗?”

他说:“我也感觉不可能,但就忍不住这么想。”

还有,他出去买东西,已经离开商店了,但总觉得自己没给钱,又折回去问,人家说已经给了,他才松了一口气。但下次他买东西还是忍不住这么想、这么做。慢慢地,他就变得不爱出门、不愿社交了。

他还总说自己眼睛有问题,会看到重影,甚至眼前会出现两条线,这让他做作业、看书的时候非常难受。但他去医院做过眼睛的全部检查,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的问题。

带着这些困扰,孩子又学不下去了,吵着非得回家。他爸爸很生气,对孩子说过一些不好听的话。孩子当时肯定也很难受,但还是哄着爸爸说:“爸爸,我回来之后你不要不理我”。我现在想起来还会心痛,这么一个懂事的孩子,我们却一次次伤害了他。

回国之后,他在家调整了一段时间,又主动提出要学车。一开始挺不错的,考过了科目一和科目三,但科目二没考过,他又不愿去学了。抑郁的状态又来了,不起床、不吃饭,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哄着他去精神卫生中心看病。

可能他也意识到不能再只靠自我调整了,这一回大夫开了抗抑郁药和德巴金,他终于愿意吃了。但一波三折,服用了药物大概2个月后,儿子出现了躁狂。朋友叫他去唱歌,他忽然话语滔滔不绝,情绪高涨。

但我们那时还不懂“转躁”,高兴地以为孩子好转了。很快,他又说想考英国的最好的十所大学之一,我们以为他有了明确的方向,便同意了,又找了一家出国培训机构。

那家机构离家里挺远的,孩子来回一趟要花很长时间。但经过之前好几次的病情反复,我和他爸已经知道要多关注孩子、多重视他的需求,所以无论我们工作多忙、多晚,我们都坚持接送孩子上下学。

这期间,孩子一直吃着药,也喝过大约两周的中药,情绪时好时坏。他爸很着急,我劝他爸孩子刚好,不要要求太高。

孩子开始迅速发胖,过了三个月,他又抑郁发作了,什么也不说,躺在床上不起来,再次拒绝服药,饭也懒得吃,培训机构也不去了。我们只好又陪他去精神卫生中心,大夫这才说孩子是双相障碍。

我上网查“双相障碍”,网上说这个病要终身服药,很难治愈,是重性精神病的一种。我看到这些字眼的时候,我完全崩溃了!而且这么严重的一个病,孩子还不愿吃药!

说实话,我们夫妻两个真的有些绝望了,我那时甚至想过自杀,我感觉自己的抑郁好像比孩子的还厉害。但他爸劝我,如果我们死能换来孩子的好转也行,可是不能啊,这只会让他的病加重。

孩子不肯吃药,我没有办法,疯了一样在网上搜各种文章。

偶然间,我在网上关注了晴日心身的公众号。我连夜看了大部分文章,我感觉这些文章说的就是我和我的孩子!

孩子病了,父母乱了阵脚;但其实孩子得病的背后是一些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父母一定不要被精神科上的“双相障碍”标签所吓倒,父母首先要免于恐慌。

有几篇文章还谈到了服用情绪稳定剂会导致发胖。当时小雨已经胖了三、四十斤,他还打趣着说自己的乳房也大了,也更加不肯吃药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他的食欲变得非常惊人,去年夏天他真的是不停地狂吃。肯德基、麦当劳、油炸饼、可乐、雪碧、薯条、薯片等等各种零食,一个劲往嘴里塞。有时,他半夜里在厨房做饭吃,我听着他吃饭的声音,心里难受极了。

但看了何主任的文章之后,我才知道他不是真正的饥饿。他后来也告诉我:“妈妈,我当时就想把胃填满,不想空着。”

就这样,孩子那段时间白天睡觉,夜里起来吃东西、在屋子里溜达,我就由着他,不过多地干预。

还有,我看了何主任写的“家长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必要时可以向孩子道歉”。我也意识到自己一定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但我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改,不知道自己具体错在哪里。如果这时候我贸然跟孩子道歉,“小雨,是妈妈错了”,却说不出我具体哪里错了,孩子肯定不会接受的,他只会觉得我假惺惺。

后来,我开始留意孩子的抱怨。我仔细地倾听他的不满,我才知道犯了哪些错,才懂得理解他的感受。虽然有些事情我记得,有一些我记不得了,但我尽量做到先不指责他,认真听他说完,体会他的感受,向他道歉,然后再作解释。

当然,家长改变起来也是不容易的。我有一些思维方式和脾气很难一下子转变,可能第一反应还是如以前一样暴躁。但我平静下来后会加强意识,告诉自己下一次要争取不发火,或者少发火,要慢慢把发生矛盾的频率减少,把矛盾的激烈程度减弱。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摸索。

比方说,如果是以前,孩子抱怨我的时候,我会说:“你怎么不想想你自己有哪些不对呢!”但现在我按照何主任的指导,先听他耐心讲完,再尝试做一些解释。

他说:“我小时候洗了碗,你明明说洗得挺干净的,但你回头还要再洗一遍!”

我解释说,“妈妈小时候有个坏毛病,就是吃完饭要把已经洗好的碗再用水冲一下,你爸爸也说我毛病多,以后我要改正。”

他说,还有一次他考了第3名,以前都是第6、7名,明明是进步了,他满心想着可以得到我的表扬。没想到我却说,“第3名没什么,要争取考第1名”。他心里非常难过。

我很惊讶,我都忘了这件事了。我解释说,“小雨,妈妈真的错了,应该给你一个奖励才对。妈妈是害怕你骄傲才那样说的。其实,当时妈妈心里也很高兴,我不应该掩饰我的高兴。我错了,没有顾及当时你的感受”。

看了何主任的文章,对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我都毫不吝啬地予以认可。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吃的、玩的,我都答应。有时候,他半夜提出要出去走走、开车兜兜风,我即便睡觉了,也起来陪他去。

有一次,我说起邻居家的孩子说他的妈妈从小没怎么管他,小雨听后嚎啕大哭:“我感觉我的妈妈也没管过我!”

按何主任说的,这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心理创伤,他希望我们关心他、关爱他、关注他的心理需求。

我反思自己,确实,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家条件差,我忙于工作,他爸忙于张罗生意,我们俩对孩子关注的太少了。而且孩子小时候太懂事了,我和他爸晚上不在家,他自己做作业、吃饭、睡觉,从来没让家长操过心。

慢慢地,在孩子的抱怨和哭诉中,我摸索到了改正的方向,我学会了真诚地向他道歉。随着我的改变,孩子跟我的关系越来越好。

现在,他有时候说,“妈妈,抱抱!”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说:“你都多大了,还抱抱!”可我现在肯定会放下手里的活儿,去抱抱我的好儿子。有时,他躺在床上喊,“妈,你过来”。我就过去,其实他找我啥事也没有,就想让我陪他坐着。

以前是我们做家长的过于保守、不懂得表达爱意,孩子缺少与我们亲密的接触和交流。现在,孩子想找回这种亲密的感觉。

我开始改变以后,家庭里慢慢出现了良性循环,尤其是他爸爸在我的劝说下,也开始有了改变。

那时,他爸爸还是很着急,“得了这个病还不吃药,那还得了?!”

我劝他,你看,现在孩子愿意出去理发,有时还要求去下馆子,看个电影,遛个弯,似乎不吃药反而比吃药的时候更好,我们要把他现在的状况和他最糟糕的时候比较。

后来,孩子抱怨爸爸,说从小到大爸爸都没管过他,没去学校开过一次家长会,从没有关注过他的心里想什么。

我试着跟孩子解释:“小雨,爸爸不是不爱你,而是不爱表达。他以为娶了个当老师的媳妇,就多让我教育孩子。而且,我跟你爸都是农村出来,以前家里底子太薄了,甚至是负数,当时他挣钱养家的压力真的很大,爷爷奶奶身体又不好,他才疏忽了你”。

没想到,儿子不但听不进去,还拍着桌子,暴跳如雷:“这些都不是理由,你不要为他辩解,让他自己来给我解释!”

我意识到,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想打开孩子对爸爸的心结,确实需要他爸主动反省。我让他爸也关注了晴日心身的公众号,背后给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真的没想到,丈夫转变得比我还快。

丈夫开始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注。我亲耳听着他给儿子真诚地解释:“小雨,你是我这一生最最关心的人。你的爷爷、奶奶老了,我孝敬你的爷爷、奶奶,但其实你才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人”。说的时候,他爸眼里已经泛起了泪花。

此后,我有意识地尽量让他们爷俩儿多呆在一起,增加互相交流和理解的机会。我感觉,孩子也慢慢原谅了爸爸。

最初,儿子是不愿意和爸爸出门的,除非我也跟着去。但慢慢地,他愿意陪他爸一起打点生意,搬运货物。到后来卸车时,他说:“爸,你不是腰疼吗,你闪开,我来干!”我们都感动了,儿子原来是那么疼爱自己的父母!

当然,孩子的好转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还是有些不稳定。

今年临近春节,我出去买菜,儿子自己在家,突然就发脾气,摔坏了手机,砸了家里的茶具,价值几千元的电视也被碰坏了。

我回来看到这一切,没有吃惊,因为我看了何主任的文章。孩子后来也说,他正看着手机,脑子里突然想起高中和同学闹矛盾时的事,想起自己的父母没有维护他、帮助他,反而帮着对方欺负自己,他气愤至极。

我当时没有指责他,而是到床边抱了抱儿子,啥也没说。这时,他爸进门了,看到满地都是碎片,也是啥也没说,慢慢收拾地上的碎片,还给儿子倒了杯水。

儿子其实知道自己不该摔东西,那么贵重的家电碰坏了,他也自责、后悔。他问我们:“我摔东西时,你们难道不生气吗?”因为换了以前,他要是在家摔东西,他爸爸肯定会吼他,甚至揍他。

没想到他爸这样回答:“你摔东西的时候,肯定是你心里很难受的时候。如果砸东西能让你好受些,这些东西算什么,我儿子感觉好点就行。

别说儿子了,我也感动了,儿子抱紧了爸爸。

我感觉现在他们已经是很铁的爷俩儿了,有时候他说:“妈,你别来管我,让爸爸来管”。我哭笑不得,心里其实高兴得不得了。

今年春节前,孩子跟我们促膝长谈过两次。他讲的时候我们就认真地倾听,时不时一起回忆,从学前班到小学,初中,高中和澳洲的留学;还谈到了姥姥、姥爷的相继去世后,他对他们的思念;谈到了爷爷、奶奶、姑姑、伯伯等亲戚家的关系等等。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直谈到12点才下饺子。期间他有时哭、有时笑,我们就这样静静地聆听,陪哭陪笑。我感觉孩子的心终于向我们打开了,一家人的心终于又贴在了一起。

春节疫情期间,新闻媒体天天在报道,我也有些恐慌。但孩子却表现得异常镇静,他说,只要少出门、少去人多的地方,是不容易感染上的;即便染上,只要平时身体健康,也能治愈,不用担心。

我们在家陪他玩游戏、看电视、打扑克、下棋,和他的爷爷、奶奶一起看戏剧,做好吃的,其乐融融。孩子还下厨给爷爷、奶奶炖汤,给脑梗的爷爷刮胡子,洗澡、洗衣。我们越看越觉得自己的儿子好棒,家里尽是欢声笑语。即便他有时情绪不稳定,我们也不在意了。

前段时间,他说晚上还是不容易入睡,医生开了右佐匹克隆。说心里话,虽然我没说出来,但我心里是反对吃的。

这时,我看了何主任写的有关文章,其中介绍了右佐匹克隆,这个药安全性比较高,如果失眠严重,可以借助镇静安眠药调整一下。我坦然多了,既然孩子觉得有必要吃,那就吃吧。

最近一段时间他好像没吃右佐匹克隆了,但晚上睡眠还可以,早上8点之前就起床了,作息比较正常。

前几天,我问起儿子的强迫症状:还有没有担心走路碰到别人?担心自己买东西没给钱?

他说,前者已经完全没有了,而后者还有一丁点儿,但只是一闪而过的想法,对他几乎没有影响。还有,他看东西有黑影、有两条线的症状也全都消失了。

儿子对我们说,他感觉自己的病好了一大半了,现在不再恨父母了,而且想起和同学闹矛盾的事情,也不再气愤了。现在他不再大手大脚地花钱,懂得节约;洗衣机里放出来的水,他用桶接出来冲厕所;裤子破洞了,他让我给他补一补。他刻意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不喝可乐,体重减了10多斤,有时还看一下佛教的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感觉,现在孩子就跟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的孩子更加懂事,对于很多事情的分析,比我和他爸都更理性、成熟。

偶尔,我和他爸为一些小事拌嘴,他会适时地在中间打圆场,最后我们都笑了。最近他又说要去把车学出来,似乎对自己的信心又恢复了一些。

有时,儿子劝我在晋升教师职称上不要着急,“妈妈,上天不会亏待你的,只要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别的都不要太在意。一切病皆由心生,身体最重要。姥姥、姥爷去世了,还有我和爸在,啥都不用担心!”

儿子,难道你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吗?我多年以来的心结开了,我感到我是那么幸福!我不再为儿子的辍学而感到耻辱,也不再焦虑,相反,我为儿子感到骄傲!

当然,我知道孩子在后续还会有一些波动,这是意料中的事。但如果不出意外,我们一家人互相理解、关爱,他的反复肯定会越来越弱。

现在回顾起来,就像何主任所说,教师群体虽然是教育专业出身,却很容易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上犯错误。

我自己是一名老师,教育过很多优秀的学生,我总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要像他们那样优秀,甚至要比他们更优秀。

我忽略了再优秀的学生身上也有缺点,却片面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集合所有优秀学生的优点。我教育学生时有耐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却缺乏了耐心。尤其是在孩子得病初期,我们做家长的实在太无知了,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刺激他,甚至拳脚相加,孩子该有多么无助!这是沉重的教训!

儿子病了,何其不幸,我曾经千百次在心里念:为什么得病的偏偏是我的儿子?

晴日心身,何其幸运,我遇到了,为我指点迷津。所以,在此分享我一路走来的点滴心路历程,有机会我要去广州,当面向何主任表示感谢!

最后,也希望借此机会向何主任提出一些我的疑问。

孩子他爸仍然希望孩子不要错过学业,即使晚几年再回去读书也不要紧。我虽然对孩子的学习不再那么心急上火了,但也是有一定期待的。虽然文凭不代表一切,但确实可以帮助他在以后的人生分岔路上,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事业。

上周,我跟孩子稍微说起学习的事,他没有反感,而是问了一句:“我还能回去那个学习机构吗?”我说:“当然可以啊,我们交的钱还没退呢!”接着他没说话了,我也暂时不敢再提。

我感觉,孩子的内心也没有完全放下上学的事,他仍然有抱负、有一颗上进的心,只是高中、留学和学车等等的一连串挫折,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我和他爸也非常疑惑,他以前在小学、初中那么优秀,那么执着、有毅力,为什么上了高中后发生了变化?遇到挫折容易退缩了呢?

我非常想知道,孩子还能找回以前那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韧劲吗?

如果能的话,我和他爸到底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的觉悟和回归;还是应该主动地给予引导和激励,帮助他找回状态?具体又该如何引导?

还有,孩子现在仍然有出国的想法,虽然他现在在家非常懂事、情绪平稳,但经历了那么多波折之后,我仍然担心他出去之后会不会病情反复,而且现在国外的疫情比国内更严重。基于这样的状况,孩子到底是出国留学更好,还是在国内求学更好?

以及,何主任在文章里提到很多次,家长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引领孩子,我深以为然。但我该如何做,才能具备引领孩子的高度?

我感觉,我们作为父母的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提升,但有时候我们只知道目标,却不知道路在何方。非常希望何主任提供宝贵的意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