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中戏曲将何去何从??
一到春节,在戏迷圈子里,春晚上最关心的节目就非戏曲莫属了。今年谁又上了春晚了,谁唱的段子跟行头又配不上了,诸如此类的议论和吐槽,都出现在各自的朋友圈和自媒体上。义愤填膺大骂的、佛系看戏的、欢喜自己的爱豆上春晚的,或褒或贬,俱都有之,不亦乐乎。
今年突然我也想凑个热闹,梳理一下,自从春晚诞生以来,戏曲艺术在春晚上的呈现样态,从中也能看出这小四十年来戏曲在大众娱乐中的位置,也顺便思索一下未来的春晚舞台上,戏曲该以什么面貌呈现会更好一点。
为此,我开始上网扒了扒尘封的历史,从83年的第一届春晚到刚刚过去的2021年春晚,大概有这么一个规律:
在80年代的春晚里,戏曲还是晚会节目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他不是像现在的春晚,就只有一个关于戏曲的节目,当时戏曲的节目很多,京剧和各地方剧种的节目都有,而且每个都是作为单独的节目呈现,有彩唱也有清唱。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戏曲节目的容量也在慢慢减少。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戏曲在春晚上呈现探索发展的状态,开始尝试戏曲小品,特别是地方戏的戏曲小品很多,京剧呢,基本上还是会有一个欣赏唱腔的节目,中规中矩。
到了就是90年代中后期,戏曲在春晚里的分量越来越少,慢慢地缩为了一个节目,到99年开启了多人演唱同一段的先河,再到2001年地方戏与京剧也合为一场,戏曲节目集中到了这十分八分的时间里,这种模式基本上延续到了最近的春晚上。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春晚里的戏曲就呈现这样一种状态,都是各剧种耳熟能详的选段,基本都是快节奏,京剧一般都是流水和快板,而且最后一段经常会是京剧样板戏,最后合唱一个高潮结束。
其实戏曲在春晚中形态的变化也能折射出戏曲在改革开放后走过的历程。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那几年是戏曲出现在大众娱乐的最后回光返照,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流行歌曲还没有壮大,喜剧小品也刚刚萌芽,78年恢复传统戏以后,戏曲作为曾经的大众娱乐着实红火了好几年,所以反映在春晚上,开始的几年,戏曲节目还是占有了大量篇幅。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中后期以后,娱乐方式开始大规模多元化,戏曲作为相对陈腐不变的艺术形式迅速被边缘化,退出了大众娱乐的视野。90年代是戏曲发展最困难的时代,大量国有剧团被解散,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反映到春晚上来,戏曲节目基本就剩下了京剧名段欣赏。很明显,这是为特定的老年观众群准备的节目了。
时间进入到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慢慢意识到戏曲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应该让他自生自灭,于是开始了对戏曲的大规模扶植和保护,戏曲的日子稍稍好过了一点,不过,戏曲并没有获得平等的对待,之前是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后来又被捧上了神坛,被认为是优秀的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所以,在春晚上,他是必有的节目,但是从春晚的领导层到主持人,并没有人真正喜欢和鉴赏戏曲,只是把他当作政治任务而已。于是把节目“外包”出去,交给专业人士,让他们搞得热闹一点,填满那十分八分钟的时间而已。当然,专业人士也会投其所好,弄一帮武戏演员做各种眼花缭乱的技巧来伴舞,中间上各剧种的唱段,节奏很快,人员很多,还加各种交响伴奏来烘托气氛,有时候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多塞进唱段,会随意的裁剪唱段,总之,热闹是非常热闹,不过看完基本没有个印象。在节目结束后,一般主持人都会说“让我们再大声的叫一声好!”然后就彻底结束了,任务完成。
春晚戏曲四大“常青树”
其实如果问我,让戏曲在春晚怎样呈现更好?我才疏学浅,哪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虽然我站在观众的角度,可以肆无忌惮的指出节目的槽点,其实专业人士在小小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已经做的不错了。也确实有很多年轻的人通过春晚喜欢上了戏曲。但是我感觉,有时候,艺术水平是一方面,关键是对待艺术的理念,真正喜欢戏曲就要多关注戏曲本身,不要把他捧得过高,远离观众,要让观众对他产生亲切感,像很多年前搞的戏曲小品还可以再多多的利用起来,总之,对戏曲应该有点玩儿的心态,个人感觉这或许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爱 戏 青 年 团
您的转发关注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