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四】“如果我选择单身”:个体化的自由
以前结婚的人吓唬单身的人,说等你老了,有一天生病了,身边连个跑腿买药的人都没有,总不能请邻居帮忙吧?
所以今天谈的话题,无论你是不是正在单身,理论上都有可能用得上。
后面这种情况,你就难免会觉得:这段关系只是无奈之选,不是我想要的,我也懒得为它投入。
今天的分享我希望帮你培养这样一个意识:最好的亲密关系,都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有一个很恶劣的现象叫孕期出轨。
一些男性选择出轨是在妻子的孕期或哺乳期。除了从道德上质疑这些人的人品之外,我们还要看到这个时期的特殊性。
孕期是女性在关系中最缺乏自由的一段时期,这时候离开婚姻的代价最高。
所以男性在这段时间也更加有恃无恐。
对这个时期的女性利益,法律和道德要做出一些特殊保护。而这个例子也从反面让我们看到,越是在不能自由离开的情况下,关系越可能出状况。
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在关系中给自己保留一个出口,让对方看到你随时可以打开出口。他能够时刻意识到你是有选择的,他会更珍惜你的选择。这是从安全的角度。
另一方面,当你意识到你在主动「选择」一段关系,而不是被迫在一段关系里的时候,你也会为这段关系承担更大的责任。
承担责任的意思是说,你知道这是你的事,不是任何人安排给你,让你无法摆脱的命运。你参与了选择,就要为这个选择做点事情,而不只是等待或者抱怨。
之前我看过一位外国案例:老师做夫妻咨询的示范,对这一点印象特别深。
当时,那位妻子在台上历数丈夫结婚之后的各种罪状。
所有人都觉得妻子好可怜,问题都在丈夫身上,这个丈夫太糟糕了。
没想到咨询师问这个妻子:
「他这些年变得越来越不好,你做了什么?」
妻子愣了一下,说我什么都没做啊,都是他的问题。
咨询师说:
「所以,他这些年对你越来越不好,而你——你什么都不做。」
当时所有人都震住了。这句话一下让我们意识到,在关系里每一方都是有权力,也有责任要求改变的。
意识到这一点的基础,是我们首先承认:我也可以不用在这段关系里。
所以,在这段关系里的
一天,都包含了我的意志。
讲完两点好处,我们接下来讲讲,如何在信念层面,强化这一份自由和勇气。
我并不是建议结婚的人每天把离婚挂在嘴边。有一些夫妻吵架的时候,动不动就拿离婚当成威胁。老挂在嘴边没有用。对方是能一眼看穿的,你是不是真的有勇气面对单身?你坚定和不够坚定的时候,对方的感觉会不一样。
很多人不坚定的时候也会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个或那个,我早就离婚了。」
大部分是为孩子,也有些是为了名声、别人的看法,或者其他的利益牵扯。
但这些现实因素,说实话不是最难解决的。
最困难的是我们在心理层面,用于支撑人生意义的框架不够宽。
框架的意思是说:
你认为自己是谁,应该怎么样度过一生?
每个人觉得有意义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有人觉得活下去就挺好,也有人想成功,想改变世界。
在这些想象中,「婚姻」占据的位置有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替代,才真正决定了我们看这件事的态度。你想获得这份自由,首先要在框架上解放自己。
我建议大家花几分钟,来看一看自己的「人生框架」。
请你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1. 在你的想象中,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
2. 把你的人生拍成一部电影,会是一个什么主题?是喜剧还是悲剧?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史诗,爱情,还是冒险?或者是一部家庭纪录片?
3. 这部电影的高潮会发生在哪一段?以怎样的事件作为标志?
4. 主角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或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
5.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不能实现这种人生,有没有另一种人生看起来也不错?
第一,评估。看一看在里面,「婚姻」或者「正常家庭」的比例有多大?
比例越大,说明你的叙事框架受这方面的影响越深。
就像你小时候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抽烟的人很帅,你就会一直觉得,人要耍帅,嘴边必须叼一根烟。
如果你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框架,你就会看到,也有很多种不抽烟的帅。
同样地,也有很多种不需要婚姻的好人生,只是你还没看到。
第二,松动。在你想象的画面中,弹性或者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有多大?
弹性的意思就是「不是必须如此」。
这样很好,但实在不这样也行。
缺乏弹性,在心理学里叫做【绝对化】,是一种有限制的认知方式,而且,容易唤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有的人就会说:
「我不像别人,我是真的不能离婚,离婚肯定没有好结果,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
“肯定”,“不可改变”,这些说法都是绝对化的。
你在叙事中的弹性越大,做出决定的同时,体验到的自由度就越高。
比如,你的框架包含了好的婚姻,让父母家人骄傲,但你同时也想到:「如果实在不结婚,很有钱也可以」,或者「如果不能用婚姻让父母家人骄傲,用其他的方式让他们骄傲也可以」,这就是有弹性的想法。会让自己的压力减轻很多。
第三,拓展。试着去想象两种、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框架。
你可以做几个白日梦,想象你在平行宇宙的人生可以是什么样。
比如说:
「如果我不跟这个人结婚,我现在会在哪里?」
「如果我离开现在的生活,我要去什么地方?」
描绘一些清晰的、具体的画面,让自己看到「虽然现在过得不错,如果换一种人生框架,我也能过得很好。」
只要头脑里存在两种或更多的人生框架,无论你是不是还会继续在现在这个框架下生活,你都会感觉更自由。
刚开始,有人会觉得这种想象没必要,甚至有点难受。
它也和我们上节课讲的确定性有关。
一方面,把亲密关系看成必选的框架,这种限制也可以维持你的确定感。
人「必须」结婚,结了婚就「不可以」离开。
这样想,虽然你会不自由,但至少你很踏实,痛苦的时候还可以怪罪于无从选择的命运:「我痛苦,但我也没办法,这又不是我选的。」
于是,你可以心安理得地生别人的气。
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就把亲密关系看成你自己可以选择的东西,承受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但是,你愿意交出这些确定,是为了换取自由。
历史上从没有过这样的时代,人们被赋予这么大的可能性。一切只在于你想要,你自己定义你要什么。
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可能有一天跃跃欲试,想换一种活法。
离婚只是一种可能,还有无数的可能。什么都可以试试,什么也都可以不去管。
这种情形,与其说是幸福,不如说是强烈的冲击,以至于不敢接受。这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无法避免的课题:我要活成什么样子?我自己说了算。
我有好几个女性朋友,跟我描述过获得这种「自由」的瞬间。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就像开窍了一样。世界还是世界,感觉一下不同了。
还有一个朋友说她在婚礼之前,一直都很抑郁。就在婚礼前一个月,她早上起床拉开窗帘,看到外面雾蒙蒙的世界,忽然一阵恍惚,想:
我还可以有别的生活,为什么就不能去试一试?
另一朋友是家庭主妇,买菜回家,从老公面前走过,看到老公一直打电话不看她。就在那一刻,她突然觉得很陌生。她想:
我可以不做家庭主妇,我也可以做我想做的工作,认识新的人。谁能拦住我?他要是拦我,我离开他就是了!
她说自己想到了这个念头,浑身发抖,因为太兴奋了。
有趣的是,我接触过的这些获得自由感的案例,只有两例真的以分手告终。就算是分手,双方后来也都找到了更好的归宿。
更多的情况是,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因为有力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另一半也有机会沟通,两个人反而更亲密,关系也更幸福和稳定了。
所以,别怕自由,它最终会让人变得更好。
以上,是我们第一模块的内容,目标是帮助大家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你已经认识到不一致的两个人能通过分享来制造亲密,通过互补来互相配合;理解了漂流的心智模型,接受亲密中的不确定性;
最后也能感知到你在关系里的自由,愿意为你的选择负责任。
做好这些准备,我们就开始下一个模块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