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型人格的局限性
自我把16型人格各类型详解写完后,许多朋友加了公众号且私信我做职业规划咨询。
很高兴遇到了对16型人格感兴趣的同志,在私信我做职业规划的同志们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人研究16型人格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类似职业定位,如:
姜老师,我是INXX,换了十几份工作都觉得不适合,我这种性格适合做什么啊?
姜老师,我是ENXX,我现在工作不开心,经过测试,我发现我的性格不适合我的工作,我是不是该换?
姜老师,我是ESXX,我研究生即将毕业,经过测试发现我这种性格不适合我目前的工作,我该去做什么?
姜老师,我是ISXX,我做了测评推荐的职业,但我发现我并不适合啊,咋回事?
等等,诸如此类。
看着这些问题,我回想最初我迷恋上16型人格理论也是源于MBTI测试,然后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想找符合测评的“适合”的工作。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今天我们来谈谈16型人格理论的局限性,还有与职业规划和自我探索的关系。
一、16型人格的局限性
1、此“适合”非彼适合
很多MBTI测试完毕后,在最后职业列表出写:“适合”你的职业有.......巴拉巴拉的。
事实上,这某种程度上算是误导,这里的适合说的是人格类型意义上的适合,跟职业规划里的适合不是一个概念。
例如:我是易胖体质就适合做相扑吗?先不谈我意愿上是否想做相扑,我能力就不够。所以适合这个词是个自我概念,包含很多要素,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项是能力。
2、MBTI测评是测本我偏好,不是能力
在心理学里,有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
MBTI测试的是本我偏好,本我只遵循一条原则——享乐。
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天生的本我享乐原则驱动下,无意识的偏好做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能锻炼了一些能力,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喜欢-擅长-更喜欢-更擅长。
本我讲完,那偏好是什么鬼?偏好就是我们的左右手,两只手都存在都能用,但有人天生右利手,有人天生左利手。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左利手同学用右手写字和吃饭,右手使用的跟左手一样灵活,甚至更灵活,造成这种情况除了少数“意志坚定”者刻意跟自己过不去,更多原因是被父母或师长从小“教育”的结果。
但我们不能说这部分同学天生是右利手吧?他们天生还是左利手。而锻炼的右利手写字,吃饭这都是能力的体现。
MBTI我们可以理解成测试你是左利手,还是右利手,不是测试你写字是否好看或1分钟能用筷子夹起几个豆子。
3、任何人格类型的人都能做并做好任何工作
能不能做好一份工作更多是能力和态度问题,跟人格类型关系不大,但如果工作性质不符合人格的特点,做起来会比较累是真的。
例如,一个内倾偏好培训师对一群人做培训,讲的好不好是能力问题,但每讲完一段就要自己躲犄角旮旯恢复能量去了;而外倾偏好培训师没这个问题,讲完还意犹未尽,扎到受训人堆里继续巴拉巴拉打成一片,但培训效果不一定比内倾偏好的培训师好。
再比如从人格特点来看,外倾的人会更偏好做销售类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销售业绩好的往往是内倾的人,虽然他们不一定“享受”这份工作。
S(实感)和N(直觉)偏好一样能做创新工作,不过S偏好的创新工作是V1.0、V1.1、V1.2、V1.3....;而N(直觉)的创新工作是V1.0、V2.0、V5.0、V8.0...
《四平警示》里的董叔,看他那性格适合做警察吗?却在警察的岗位里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域。
再者,一样的工作在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公司,工作职责也不相同。拿一个标准结果去套用不同环境显然不适合的。
更别提测评还有信度和效度问题了。
二、与自我探索和职业规划的关系
16型人格仅仅是自我探索中一部分,自我探索还包括兴趣、天赋潜力、价值观、知识、技能、才干、经验等。
而自我探索是职业规划中的一部分,还要进行环境探索(宏观、行业、组织、职业、家庭等)在充分探索后确立职业定位,设立生涯目标并做通道设计。
例如:我是易胖体质足够重,也想做相扑,有能力做相扑(自我探索适合),但中国没这行业,没这职业,我做相扑只能去日本,或者穿越回到古代宋朝(环境探索不支持)。我还能去做相扑吗?
三、总结
16型人格理论很强大,可以深挖的地方很多,但不足以单凭16型人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做职业定位,更别提职业规划了。过渡依赖或解读16型人格,只会把自己误进去。
我们学习16型人格的目的应该是辅助我们做深度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理解他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