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一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一
却说一条黄河、一条瀍河、一条涧河,这三条大河极大地改变了邙山上孟津的地理地貌。空山落叶诗曰:三河万水归黄龙,龙背驮着孟津城。班妤山下瀍河湾,婕妤神宫飘云端。
洛阳市孟津区地跨黄河、瀍河、涧河,其地理形胜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孟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孟津区地理的特殊性有二:一是孟津区地处邙山西部之首,处在崤山余脉深山区向邙山丘陵区的过渡地带。孟津区西部接壤新安县青要山和荆紫山,这里山高沟深,岩石裸露;而孟津区西部以东,直至郑州广武山,全长400华里均是黄土丘陵。二是孟津区北临黄河,南临洛河、涧河,孟津区的地表河流溪水以邙山山脊为界,向北、向南双向切割北邙山。这使北邙山孟津区段山水天然形成无数格局。这种格局或大或小,自然形成了无数块风水宝地。
今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南边的老龙嘴村,就是自成格局形成的一块风水宝地。老龙嘴村处在东西向苍龙岭的岭西下方落脉处,岭北洼地的水向西流经马屯村入瀍河;岭西南的水顺沟向东南流经雅沟村入瀍河。老龙嘴村坐东向西,背依东岭为龙,岭前二水为龙须水,“老龙嘴村”因此得名。
公元1870年,老龙嘴村诞生了中州著名大儒许鼎臣先生。
许鼎臣,字石衡,一字禹涔。幼年家贫,无钱供其读书。1991年版《孟津县志·人物·传记》中记载:“(许鼎臣)……10岁,得到洛阳岁贡生杨伯峰的赏识,杨伯峰收他作学生,并供给衣食;后又向封丘何吟秋学古文辞义法;向湘潭黄曙轩学程朱理学;向何荣成、孙佩南学经学,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中举”。  
许鼎臣先生在求学期间,最知己的学友有:高福堂、刘立卿等。
高福堂(公元1873年至公元1955年),名佑(猷),号竹逸居士、大懒散人;堂号“嵩洛草堂”,居室号曰“翫易室”,洛阳市东郊堀山村人,祖上几代教授塾学。高福堂中举后,与许鼎臣、刘立卿一同到省城汴梁明道书院深造。(引自寇北辰《厚积斋随笔》,原文中许鼎臣为“许士衡”)
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得力于机遇。但这些机遇有的是学习机遇;有些是谋生机遇;有些是发财机遇;有些是升官机遇……所有机遇,对于一名刚步入青少年时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机遇,而不是其他。因为学习可以决定一生;升官发财仅能决定人生的一个阶段。况且,你即便遇到了升官发财的机遇,决定你在这条路上最终结果的仍是“文化基础”的深浅,即拥有知识的多少。许鼎臣先生10岁时即遇到了这个机遇“并供给衣食”,这个机遇是何等宝贵?从此也可以看出:少年的许鼎臣先生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孟津县志·人物·传记》载:“……1933年,许因暑天讲学患病逝世,终年63岁。他的著作有《龙嘴山馆文集》、《孟津县志稿》、《中州学系史》等”。
许鼎臣先生所著的《龙嘴山馆文集》由经川图书馆校刊,共十卷,于公元1934年出版,是一本以许鼎臣先生书信、论文、碑文为主的文集,存世原本稀少。《龙嘴山馆文集》之一部约在1966年以后流失于私人手中。而编撰《孟津县志稿》,却是许鼎臣先生对孟津县的一大贡献。
目前已知最早的《孟津县志稿》(未出书),修撰于明嘉靖庚戌岁(公元1550年),目前存世的仅有《叙》文图片,正文原件悉数无存。《孟津县志》自明嘉靖庚戌岁修撰成稿后一百余年,直到清顺治戊戌(公元1658年)又“缀拾兵燹之遗”(引自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增补孟津县邑志序》)重修。后来“一修于康熙之己丑(公元1709年)”,再修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岁次丙寅”。后来至清嘉庆乙亥(公元1816年)年又重修。而当许鼎臣先生撰修《孟津县志稿》时,时间大约在1920年以后。也就是说许鼎臣先生撰修《孟津县志稿》前,孟津县一百多年没有修志。
原孟津县在1815年至1920年约一百多年中,发生了多少历史事件?又有多少可歌可泣应当载入史册的故事?可见许鼎臣先生撰修《孟津县志稿》工程的浩瀚和艰辛。更何况在许鼎臣先生撰修《孟津县志稿》之后70年,才出版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也就是说,自清嘉庆1815年乙亥,至1991年《孟津县志》出版前,孟津县170余年的历史中,仅有许鼎臣先生撰修的《孟津县志稿》,这本县志稿是170余年间孟津县历史人文的唯一载体。仅此一项艰苦工作的完成,许鼎臣先生就堪称“孟津一代大儒”。
许鼎臣先生一生中也曾遇到过磨难和不幸,他被土匪绑架勒索,幸得国民党陕西省省长刘镇华出手救援,才得以脱离虎口。
“戊戌变法”失败后,许鼎臣先生辞职开馆讲学,先后在陕西省创办关洛学社、在洛阳创办河洛国学专修馆。大约在此时,他完成了《中州学系史》的创作。后来,在家乡闹饥荒时,许鼎臣先生又倡办豫西救荒会,亲自远上北京筹集赈灾款。
许鼎臣先生面对无奈,手中不放下笔;心中不放弃善;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风骨、独有的共性。不放弃善,是一个完人;不放下笔,是一位儒人。孟津区不会忘记许鼎臣先生。
2008年农历九月四日,许鼎臣先生之曾孙许焜先生见到空山落叶的上文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写了以下这封信,托孟津县教委陈志强老师转交与空山落叶,原信全文于下。
李兄根柱先生:早承志强惠函,得奉读先生雅作,而知吾仰山水之形势,位置之阴阳,村名之由来,顿觉一层楼更上之感,耳目为之一新也。先生究易之精,毫端清丽,可一挥扑去俗尘矣。如今倾城俱是掘金之人,而能以本心,潜心学问,弘志求道,罕几人欤?吾幼随先君子识字,性本愚钝,红尘碌碌,退休以后,谨记庭训,闲读几本书以自娱,绝少笔翰。今感先生为念吾之先曾祖而笔补造化,为表谢意,涉笔一二。今版《孟津县志》人物传有关先曾祖介绍云:“遵循孔孟之道,反对康有为变法”。此言前是而后非,知其表不知其里,且不言康氏“公车上书”之伪,亦不言康氏后期逆历史而反动。一部二十四史,历朝历代凡变法者多矣,但哪一位变法者非出身儒者耶?王安石之心学、张居正之法家,以儒而论,均非正源,而属杂儒。一部“宋元学案”,可论定王安石之谬。一部“明夷籍访录”,可对张居正盖棺也。戊戌会试,先曾祖缁衣公车,早入都门。时国运阳九,积弱积贫之势,若夜半残灯,命悬一线者,帝求强国,孜孜为治,然权堕西宫辅弼之相,放逐黜乡用事之臣,朝疏孟浪。欺罔苟且,循默奔流,社鼠猛狗,毁誉雷同。而变法之声风动朝野。先曾祖洞明时流之瑕瑜,稔悉中朝之掌故,所为策论,出经济之才以斥时议,谓之昏同庸医,乃致乱害民也。若投虎狼之药入阴阳大逆,卧病膏肓之口,误一帝而毁一国,度一经即灭根本,因效夫子“桃黍”之典,痛陈朝政之十弊、外交吏治之十败、军事武备之十失。不空言救国,亦不以变法危言耸听。而以沃巨根,发其枝叶;培巨基,坚其高墙。养命养性养病为喻,析治国补救之所以,以力撑欲倾之大厦。礼部主司心愕愕而目眙眙,言讷讷而口结舌也。悲哉!崇论宏议,此卞和之声震于朝士,昌黎之气续发于天下也。夫事不极其运而其数不灵,不过其时而其理不彰。变法速败之血,社稷速祸之烈,帝囚速崩之毒,无乃康氏之流恣欲纵为,执事者幽忤帝旨,失察失言于袁氏而铸之也乎!用事之臣,仅取救弊而不推明斯道之全量,犹如担帝后两端之薪去半而欲恤樵夫之力,可乎?樵夫非力不足,而其势不可也。至于帝七月二十八日泣书“朕势难自保,设法相救,十分危急,不胜盼切之至”之密谕下,一朝圣臣之称孝,良臣之长策,忠臣之行事,智臣之祸福,贞臣之奉法,直臣之不悔而安在哉?孟子曰:“大臣者,以安社稷为容悦者也”。昔朱子封奏,言天下之本,亦有如人之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支之喻,而孝宗寝起,秉烛读终,明日除其崇政殿宣讲,以有中兴之故事。先曾祖非反对变法,而是斥错误之变法。先曾祖策论之语,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于萌芽未动,形兆未见之时,预禁乎不然之前,济世夷难,使民休养生息以安根本,使国积小胜而致鼎盛,使帝超然立乎显荣之处。故可知庸医杀人,而良医救人也!南阳张公仲孚前辈曾有诗云:“曾向瀍源问老龙,廿年凿坯避人翁;偶然垅畔停锄语,恰抵濂溪一月风”,讲的就是此事。大梁靳志前辈诗云:“四海弥天一石衡,怪君才调太纵横。王杨雅爱当时体,苏李难忘别后情;大好园居金谷涧,若论诗格玉谿生;卅年京洛风尘道,青眼犹怜为我明”。亦为之证耳。接先生大作,欣喜鼓舞之余,信笔书之,草草不成敬意,且近来,家事凡凡,迟复为歉,诚祈谅之。致道安!许焜叩上,九月四日。
许鼎臣先生一生还创作有不少诗词赋作,如《浑天赋》、《伊洛渊源赋》、《许文正七岁入学问师读书何为赋》、《汤文正公故宅赋》、《横渠二铭赋》等。
1901年,许鼎臣的老师杨伯峰先生逝世后,时勅授文林郎丁酉科拔贡举人候选知县受业许鼎臣先生撰文《例赠修职郎候选训导洛阳岁贡生伯峰杨先生教思碑铭并序》,对杨伯峰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原文为:“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吾师候选训导洛阳岁贡生伯峰杨先生卒,诸弟子闻讣气结而心裂,惝恍若失,既麻绖奔哭,则相与聚于旧学之望椿轩,泣而言曰:呜乎!吾夫子以老师儒困一经,负志概崭然卓行,为式乡邦。其诸郭有道,陈仲弓之流亚与,而毕生之心之力,则又竭于不肖辈。不肖辈宜伐石铭先生德,勿使泯泯,不彻于后。其子茼生、菳生、芸生泣血稽颡辞之,固且曰:非先大人心也,诸君子从先大人久,亦宜体先大人心,先大人没未几,其无以非先大人心者,重不孝罪。诸弟子曰:不然。昔者先生之教诸弟子,约而经,严而惠,勤励而恳笃,二十年如一日,或难焉,以为异于世俗,先生曰:不然,吾心不能已也。呜乎!不肖辈之心,独能已于先生乎?不肖辈之心,之所不能已者,而可免乎?夫以先生之德而不能述,非惟诸弟子之罪,尤吾子之所大惧也。且先生已矣,诸弟子又将何所依,以修饬其名行,铭先生之德,而诸弟子附名其间,庶有所考于后,他日使人得指而目之曰:某也贤真,某先生弟子,某也不贤,愧为某先生弟子也。是又岂非诸弟子之所以奉先生之教而相警戒于无已时者欤?于是卜于其年十二月之十七日将事,而特以其文属之鼎臣,鼎臣敬书其语,爰涕泣而为辞曰:
先生氏杨,讳曰熙春,伯峰其字,明达村人。村之西偏,凿土为洞,以室以处。父子伯仲,同居百年,非耕则诵。生有异质,刚正寡言,不偶于时,教授里门。郁郁秩秩,群彦来奔。腵修一束,鲁酒一瓿,幼后长先,三拜稽首。未尝无诲,循循同诱,昕夕课督,有如子弟。百数十人,守教勿替。其有才俊,槁项穷孤,薪粒忽绝。将为饿莩,残喘不延,遑云读书,濡和嘘暖。东风被枯,死者再生,困者复苏。先生有言,闻诸程子,心苟爱物,一命之士,于人有济,必系乎此。鄙人不佞,老将至矣,愿守此言,兢兢至死。愤世婴忌,颇为身累,顾性云然,无如何耳。呜乎!近世人尚媕婀,万隙群钻,遂及制科,插翼升天,大官峨峨,夕阳未暮,鸦散高柯,倐领节苻,父母载歌,不鹤不琴。归装担驮,较我先生,所得孰多。先生交友,患难犹已;先生治身,造次以礼;先生持家,孝友无已。子世其学,鸿闻嶐起,诸孙英发,头角嶷嶷。本厚菀枝,源丰茂委。呜乎先生,我决以理,先生之没,人人涕洟。况不肖辈,渥蒙恩私。合迁陵变,片石不移。百世君子,视此刻词。”
许鼎臣先生逝世后,山东东阿周云撰写了《孟津许府君墓志铭》,全文如下:
“君讳鼎臣,字石衡,一字禹涔,其先曰复祖者,由明天顺时以都指挥使镇河南府,乃自山东之沂水而家洛阳。传五世曰东好,迁孟津西之北马屯,遂为孟津县人。故孟津马屯之许始东好,东好之传自复祖弟复瑾,又七传而至□□章者,于君为曾祖。曾祖妣韩氏、王氏。祖讳文炳,祖妣卢氏。考讳中顺,妣李氏。自曾祖以逮厥考,世为农,而君以儒显名。幼随父为田,田事闲,则取怀中书,依原畔柿荫以读。十岁时,洛阳杨伯峰见而异之曰:盍从我读,饮食教诲息谊笃挚,始基用植。受古文辞义法物封邱何吟秋,户牖启辟,日闳以肆,既为博士弟子,游明道书院,师事湘潭黄曙轩,黄固笃守程朱之书者,輮而绳之,矩矱不违。又学治经于荣城孙佩南,质文是齐,粹然蔚然,学乃大成。以光绪丁酉科拔贡生,其秋,遂举於乡。当是时,中州士大夫识与不识争称遵之,而君自视恒欿然,无何。取士制更,君入礼帏,则澈陈新法,致乱害民,显於时论,忤不顾,既报,罢,遂绝意仕进,日阐明程朱之旨,以授诸其人。以是上企孔孟之道,其为规:曰明伦、曰立志、曰居敬、曰穷理、曰力行、曰有恒。使学者先读小学近思录、孝经,次之以大学、大学衍义、论语、孟子,后之以六经,而必主於不欺,以明性善。居汝州岭头镇杨氏舍者,盖十三年,岁辄三四十人相从。归,开龙嘴山馆,岁则六七十人。西入秦兴关洛学社,听讲论者至数千人。盖君□为□□□,诸古谓小学近思录、大学衍义,欲入圣贤之室者,实以为抴终其身率□焉。亦不废诸子百家□□□是非而约取之。今□□□河洛国学专修馆於洛阳,甚著而讲授无□。君之心固大惧先圣贤之道,一旦废坠,虽存十一,其千百犹愈于澌灭以就尽也。终以是遘疾而卒。洛阳之人哭失声曰:师道□矣,骨□□安归矣。余始见君荣成,徵君所布衣芒屩,其儿温然语称其容。呜呼!君之言,致□害民,三十年来果大验。其恳恳不自己者,亦欲勉遏之耳,君又亡,则未卜迁流之所极也。余故详述其为教之方,以为居今之世,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固□舍,是夫由贞之百年而可俟者。君尝办保甲於马屯,某氏子忤其祖母与母,其母来言,某闻而诣君,首罪请改,君曰:诚悔者,悔於若祖母、母,无言乃可。某跪于祖母、母前,自述其罪而大哭,母哭祖母亦哭,聚观之人皆哭,为之缓頬,乃令之归,后逐以能孝闻。豫西久苦兵,戊辰大饥,民求食至洛阳,日数千人。君与在洛友好,倡办豫西救灾会,商诸当路之有力者,又自走燕京,集款以赈之,至三四年之久,而民咸苏。此所谓施之亦政者。他可称述者尚多,则从略,原君之志也。君以癸酉七月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三。著有《小学讽咏助》三卷、《讽咏助引》二卷、《女小学》四卷,已刊;《续中州人物考》、《中州学系史》,《读书作文谱》、《孟津县志稿》、《古文摩钝集》与遗稿若干卷,其门下士方将厘校而刊之。妻前孺人谢□□无出。继孺人杨生子一,曰滢。女三,适杨、适孙、适韩。孙四:榘、楷、栖、楢。孙女二。滢卜以甲戌二月二十日,葬君孟津马屯镇南老龙嘴之原。
爰请铭,铭曰:大道不坠,存之者人。匪世泰否,与接而迁。渊哉若人,冥志行古。是步是趋,日轮孰御。诵数思索,发焉文章。揣量伉赋,实中其声。行则时艰,维言维教。己淑淑人,亦儒之效。非是是非,中风日狂。革其渠□,大为之防。其防伊何,驾西而说。有金其口,有木其舌。与人止善,鸮且革音。性失复得,瀹尔初心。惵惵穷黎,行踣沟续。殷其有忧,濡首胝足。此於所学,百一而微。惟其为教,俾世知归。君身虽往,君书俱在。最凡於石,以永千载。”
以上《孟津许府君墓志铭》由山东东阿周云撰。雎县蒋潘书。开封许钧篆。
却说许鼎臣先生考中举人后远离政界,澹泊世事,以教书为业。许鼎臣先生生前曾有一副自撰联:“长吟未免心肝苦;身世无如屠钓宽。”许焜先生在联后注释说:“这是我先曾祖大人在汝州岭口镇楊氏私塾坐舘时的一幅对联的照片,原件修补装裱收藏在我家。长吟未免心肝苦。肝为平声,釣为仄声。谁不想要面子?但有时候要面子得有面子!当面子不能当吃当喝的时候就不想它了!读书不同,只要三寸气在,就要学习。这是我从这副对联中想到的。”
从以上许鼎臣先生的自撰对联中可知先生不同凡响的卓越襟怀。
空山落叶赞曰:班妤山前有老龙,耕云播雨故园情。如橡之笔写春秋,辉耀北斗是奎星。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0)

相关推荐

  • 书法家李光孟——笔酣墨饱 入木三分

    艺术简历: 李光孟,男,1962年生,河南省孟津县麻屯镇人,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书画家协会理事,洛阳市书画家协会孟津县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老年书画研究会洛阳空港 ...

  • 洛阳名人辈出,孟津县横水镇文公村,走出一位唐代大文豪

    作者:孟津旅游 孟津坐落在洛阳北方,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相传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会盟于此,所以称为"盟津".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横水镇,了解文公村名字的由来! 韩愈自小跟 ...

  •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洛阳孟津三汉冢

    三汉冢,分别称作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位于洛阳城东北20公里处孟津县汉魏故城西北邙山上.由北向南,一字排开,高大巍峨,雄伟壮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安帝的恭陵: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西南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 班家沟又称班沟,因早年班氏家族聚居于此地而得名,如今班沟村为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的一个行政村,建村历史一千七百多年. 班家沟村地处瀍河主河道南侧,是一条瀍河支沟进入瀍河河谷的入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十一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十一 上章中说,卫兵队长问班媫妤:"娘娘啊!销金是怎么回事?" 娘娘说:"古往今来,凡是贪财不要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听到一个钱字都会两眼放光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一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一 却说南来北往客匆匆利禄人,谁也不知道自己生于何处葬于何方.一千多年前,洛阳北邙山却葬了一个南唐皇帝,这位皇帝生在南京烟花罗绮丛中,前半生享尽了人间富贵,不惑之年却惨死在洛阳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 却说天生英才必有国运催生结胎,地生奇人必有风水结其骊珠.瀍谷之畔,班妤山下,群星灿烂,在贾之彦之后,又诞育出了洛阳神童张玉奇. 张玉奇,又名张輶,张玉麒,字幼轩,号瑞绂.渔川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二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二 却说班妤山下有班沟村,班沟村是班超和班氏后裔的故乡,近代班沟村诞育出了"二次革命"中的英烈人物杨体锐,使班沟村再一次成为中国人注目的焦点.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四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四 空山落叶开篇诗曰:中华百年苦难多,内忧外患实堪嗟.热血男儿齐奋起,血荐轩辕誓报国. 却说某一天下午,班媫妤在神宫中愁眉不展,侍女白梅不知所措,也不敢深问.久之,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六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六 却说孟津区麻屯镇和常袋镇是瀍河和涧河两条河的分水岭,这两个镇西部和南部的地表水都注入了涧河,而东北部的地表水全都注入了瀍河,俗称这条分水岭为瀍涧之滨.这里距离班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七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七 本章开篇诗曰:伊洛瀍涧四真龙,汇入黄河成一统.五龙奋志入苍海,七彩光耀振雄风.悠悠往事七千载,煌煌功业万世功.寄意后昆多壮志,炎黄子孙尽英雄. 黄河和伊洛瀍涧之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八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八 班氏家族十代世系暨历代班氏人物 <百家姓>:"班,商音.扶风郡.系出斗氏.楚公族斗穀於菟之后令尹子文,少弃于野,有虎乳之.楚人谓虎为於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