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十大悲情人物

商鞅

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应召入秦,进献富国强兵之策,便提出变法重点放在两面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封建领主制,把秦国建成一个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农战政策,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商鞅的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存二十四篇。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绍兴年间,秦桧对坚持抗金最力的韩世忠、岳飞进行陷害。

秦桧首先将矛头指向韩世忠。

金军主帅宗弼在给秦桧的信中指出:“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秦桧派御史中丞何铸审讯岳飞,岳飞脱衣露出少年时母亲姚太夫人刺写在背上的“尽忠报国”,“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

秦桧见何铸不治岳飞谋反罪,就改派万俟审讯岳飞。十二月,岳飞终于被定为谋叛罪。已经退闲的“韩世忠不能平,以问秦桧,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一代英豪岳飞,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时年39岁;子岳云、部将张宪被处死刑,家产籍没,家属都被发配往广南、福建路居住。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在金帝完颜亮南犯的形势下,才将“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管州并放令逐便”。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后,追复了岳飞少保、两镇节度使、开国公等官衔、爵位;岳飞的夫人李氏、岳云的夫人巩氏追复封号,岳云、岳雷、岳霖追复官衔,岳震、岳霭(后改霆)及岳云、岳雷之子也补授官;岳飞又依礼改葬,岳云祔葬,岳飞的冤狱终于得到昭雪。岳飞于淳熙五年(1178)被追谥为武穆,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宝庆元年(1225)又追谥为忠武,此前还追赠为太师。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汨罗江而死。终年62岁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

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 击败代、赵,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 后来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 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项羽(前232——前202)

项羽少有大志,虽读书不成,习武学剑仍不成,就立志学“万人敌”,跟叔父项梁学兵法。一次秦始皇出巡,项羽见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公元前202年,刘邦向项羽发动总攻。项羽败走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慷慨悲凉地对爱妻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罢,拔刀杀死爱妻,然后飞身上马,带领八百骑兵突围南去。

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只剩28人。他想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又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就奋力拚杀一阵,然后横剑自刎而死。这年,他31岁(今乌江“西楚霸王灵祠”举行祭祀活动时,只鸣钟三十一响)。

安徽和县乌江岸边的项羽自刎处,当时有人收拾项羽剩余的尸骸就地埋葬,上建“项王亭”。至唐初建祠,唐上元三年(766),书法家李阳冰篆书匾额:“西楚霸王灵祠”。

李广(?-前119),

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人。他的先人李信是秦国的将领。

李广在陇西、北地、雁门(治今山西右玉南)、代郡(治今河北尉县东北)、云中(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等郡担任太守,均能以力战闻名。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率军大举出征匈奴。李广请求参战,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没有同意。过了很久才任命他为前将军。大将军卫青出边塞后,得知单于在住地,便决定亲自率领精兵直捣匈奴大营,让李广改走东路,担任策应。但东路路途迂回遥远,军中又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耽误了与卫青会兵约期。卫青向李广询问罪状,李广对自己的部下说:“我李广与匈奴打了一辈子仗,参加过大小70多次战斗。这次幸好能跟单于直接交战,大将军偏偏把我调走东路,结果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总不能再受'刀笔之吏’的审问吧!”说完后,就拔剑自尽。

袁崇焕(1584年-1630年),

字元素,号自如,别称袁督师,明朝末年名将。袁崇焕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有效抗击了清兵,因魏忠贤而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除去魏忠贤,袁崇焕也得以重用。然而,袁崇焕在与皇太极一战中,却被诬陷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判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曾著有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等。

 历史评价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杨惟和:“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
  余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
  张廷玉:“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
  乾隆帝:“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康有为:“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凉风、金牌之凄感也。……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梁启超:“使督师以前而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督师以后而能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犹不能越榆关一步,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后金军之处心积虑,以谋督师宜也。而独怪乎明之朝廷自坏长城,为敌0,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见,而与之俱尽,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金庸:“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吴起(约前440—前381)

卫国左氏(今曹县韩集镇北)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
吴起为吴国王族之后,曾祖为吴王夫差,祖为太子友,友为越人攻杀。吴灭后,吴起父母逃至卫国左氏城,富累千金,生子名吴起。

楚悼王就知道吴起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吴起一到楚国就被拜为令尹(相国)。他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第一编定官员的等级和权限,制定惩-赏功臣的章程。

第二以功论俸。

第三厚待军士及家属。

第四注重军事人才的选拔,强化军事训练和战争的物资储备。

第五坚持循名核实,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第六裁抑贵族的权利,把贵人迁徙到边境,以充实空虚的边区。

吴起的改革之举,引起了被废公侯、贵戚的极度仇恨。周烈王二年(前381),楚悼王病故,停尸宫中,旧势力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危险之际,吴起不得已逃到楚王尸旁,伏于尸上,然而作乱者并未因此罢休,最后吴起被乱箭射死,同时箭射中楚王尸者七十多人,太子即位后,均被诛灭九族。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

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英宗在王振挟持下,对瓦刺部的侵扰举棋不定,开始步步退让,后又轻举妄动,率兵亲征。“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剌也先一部大举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留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急召朝臣共议对策,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翰林院侍讲徐珵等人主张迁都。于谦临难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坚决驳斥迁都派,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他率兵22万,精心部署,列阵九门,誓死抗敌,并扶郕王即位,追英宗为太上皇,以定民心。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瓦剌部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际,纠集旧臣冲进东华门,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礼,复辟成功,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就清除异己,把于谦等大臣下狱,幽杀代宗于西宫。不久,处死了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于谦遗体为都督同知陈逵收殓,次年归葬杭州西湖三台山,成化元年(1465),宪宗朱见深即位,为于谦平反冤狱,恢复官位名誉,改于谦北京故居为“节忠祠”,杭州故居为“怜忠祠”。弘治二年(1489),追赠于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

李牧

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

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