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些【话疗】技巧,病人再也不投诉你了!
伴随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问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创伤、长期的伤病及残疾,并由此所导致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时还会影响临床治疗及康复的效果。因此骨科的任务不仅要诊断和治疗疾病,修复骨、关节、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的病损,恢复机体的功能,使其达到一定的健康水平,而且还要对患者采取一些心理治疗措施,以达到更好的功能康复效果。
突然的外伤、骨折、烧伤等致病因素,早期心理因素并没有参与。但是,由于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对疾病的主观评价所造成的心理紧张状态,或称继发性心理病因却影响着疾病的进程。例如:因车祸引起膝关节损伤的患者,因对外伤及其后果全无心理上的准备,一旦面临困境,如:住院费、残疾、工作前途等问题,便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诸如焦虑、急躁、苦闷等消极情绪,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延缓其愈合过程。另外,关节伤病术后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许多疾病不可治愈,且逐年加重,最终导致残疾。这些长期的不良刺激,均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急躁等情绪。
骨科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6个阶段:
①无知期:此期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心理上没有长期应对的准备。情绪变化多与伤病本身有关,患者对治疗的具体细节并不关心,对病情的愈后没有太多的顾虑。
②震惊期:是患者了解病情,意识到病情的严重程度后,心理上出现的休克状态。患者变现为惊讶、发呆、行为上不知所措,沉默不语,对周围的人和事无感觉、无反应。
③否认期:是患者经过震惊打击后,为避免出现更大的精神痛苦,心理上对既成事实产生否定的态度。心理上表现为:患者不相信自己的疾病如此重,甚至不能痊愈,四处求医,不愿意医生负面评价自己的病情;此时患者对病情是敏感的、矛盾的,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易激惹等情绪,并可出现骂人、摔物、不合作等攻击行为。
④抑郁期:患者完全意识到疾病的后果,心理防线瓦解,情绪持续处于抑郁状态。当病情不能好转或反复发作,患者对日后的生活严重忧虑,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事件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往,并且常伴有睡眠障碍,患者容易出现自杀的想法。
⑤反对独立期:疾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稳定,患者也已接受了自己疾病或残疾,但行为上表现更为倒退,生活上常需要依赖他人,害怕出院,无回归社会的愿望。
⑥适应期:伴随病情的稳定或治愈,患者经过上述阶段后,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并能主动面对今后的生活。注意:上述各期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多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而且有些患者的心理反应可以不存在某些时期,也可能停留在某期,这些可能与患者的人格有关。
手术对于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它通过心理上的疑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何,常常影响手术过程是否顺利、术后反应是否严重以及术后的愈合及康复过程,甚至决定手术的成败。多数患者在术前有较严重的顾虑,尤其是病情稳定的择期手术患者。产生顾虑的原因常是对手术的不了解、对手术效果的怀疑、对医生的选择、怕手术中疼痛以及其他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术前有轻度焦虑者,反映了患者心理适应功能正常,手术效果较好;如焦虑严重,反映患者心理高度紧张,手术效果较差;有些患者并无焦虑主诉,却有心悸、出汗等症状,这是强充好汉以压抑内心恐惧的表现,会影响术后的心理适应,效果不好。还有些患者盲目乐观,对手术的危险性、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及康复的艰巨性均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这类情况,常引起严重的心身反应。手术前后患者消极的或负性的心理活动常常影响患者整个身体的功能状态,成为手术不能顺利进行,出现并发症或推迟创口愈合和延缓机体康复的主要继发性病因。
对于某些疾病虽然已有一定特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也只有当患者动员起自身的能量,积极参与到治疗活动中,才能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心理治疗也就被当作一门独立和专门的技术而应用于临床各科中。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其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过去,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除精神科医生外,一般关节外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只重视手术,并未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医务人员在接触和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其言语、行为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如果能因此改善他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他心中的痛苦,改变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就会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在医疗实践中,心理治疗与药物、手术和理疗一样具有治疗作用。每一位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的整个交往过程中,总在有意或无意地施加心理影响,并对患者的疾病起到一定的(有时甚至是主要的)治疗作用。
医学上把心理治疗大致分为两类: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所谓一般心理治疗,即医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都在运用的心理治疗。医生在日常治病活动中,除用药物等手段治疗患者的疾病外,而且用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影响患者。所谓特殊心理治疗是指有特殊的理论学说、操作技术及适应对象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患者中心疗法、认知治疗等,每一类又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此外还有催眠暗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疏导性心理治疗及人际关系治疗等,也十分常用。行为疗法中的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也普遍被应用。
心理干预的一般过程为:问题探讨阶段、分析解释阶段、治疗阶段、总结结束阶段。问题探讨阶段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询问患者对疾病的看法,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个人史、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应激事件等,最终明确患者是否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分析解释阶段主要探讨患者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治疗目标,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治疗阶段主要实施所指定的治疗计划。医生可以应用心理治疗技术引导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建立积极的适应性行为方式。总结结束阶段主要是帮助患者复习治疗要点,检查治疗目标的实现情况,提出进一步治疗的建议,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已经学到的应对技巧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巩固疗效。
根据心理学原理,骨科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等。利用积极的心理因素,为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服务。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为:
①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通过心理的和社会的支持和一定的指导措施,鼓励残疾人和患者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发挥器官肢体的代偿功能。
②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人类的心理活动功能有很大的潜力。当人们不幸丧失了某种心理功能,而其他心理功能则会予以代偿。例如,有的无臂人经过锻炼后,可以用足穿针引线,绣花作画,并能做到生活自理。
③纠正错误认知活动,建立正确的求医行为:错误的认知活动,会歪曲客观事实;偏听和偏信,会干扰和阻碍康复过程的进行。纠正的方法主要是靠宣传、讲科学、介绍卫生保健知识,清除误入歧途的舆论,指导患者正确的求医行为。
④正确运用心理防卫方式:正确的心理防卫方式,可以帮助人树立勇气去适应困难和寻求新的出路,对付伤病的困扰。
⑤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帮助:心理咨询可以为残疾人和患者排难解忧,使他们在困难和不幸中找到光明和希望。而心理治疗则进一步指导残疾人和患者消除他们的特殊痛苦,并帮助他们选择人生道路,坚定他们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⑥防止医源性影响:医务人员和一切医疗设备,本是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但由于某些医务人员的医德不佳、心理素质不良和业务水平不高,往往会加重残疾人和患者的痛苦与不幸。要为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必须针对医务人员存在的上述问题,认真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医务人员能真正按心理规律治疗。
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全面考虑患者面临的不幸和困难,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使他们都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待遇。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医患关系不仅影响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而且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医务人员与患者交流时,态度要认真,尽量使用开放式谈话;要善于使用恰当的语言,并且言语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在回答患者的提问时,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交谈过程中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另外在交流过程中还要注意非语言性交流,如恰当的面部表情、语调,尽量与患者有目光接触,并可适当有肢体接触。
本文参考:书名:中华骨科学. 关节外科卷,作者:戴克戎 裴福兴,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