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人,从不活在自己的思维里
6句话,让你更了解自己的思维:
1、别让坏情绪,拌住好心情;也别让坏情绪,赶走好运气。
2、让大脑自主去解决问题,不过是一种取巧。
3、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持冲锋;没必要因为一次状态的回落而陷入纠结。
4、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轻易做出决定,也会轻易凭直觉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5、生活中90%的烦恼,并不是因为烦恼本身。
6、一个人要想得到幸福,第一步就是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辛德勒的名单》,很多人都曾看过。
电影对人性的思考与选择,让人叹为观止。
挥奢无度,图慕虚荣的辛德勒,却因为一个红衣小女孩的被杀,开始良心发现,他为了保护犹太人免受纳粹的迫害,不惜散尽家财,倾家荡产,也要雇用他们在自己工厂工作。
而纳粹指挥官阿蒙,虽冷血残暴,可却对犹太女佣海伦产生了的感情,最后将她送上了辛德勒的名单,帮助她逃过了被屠杀的劫数。
人性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复杂的。在这份复杂当中,最值得研究的便是名为“非理性”的部分。
而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思考,快与慢》,正是从大脑的思考机制上为大家揭秘,理性与非理性的联系与转化。
作者叫丹尼尔·卡尼曼,是第一个以心理学家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他在书中,通过了大量的实验和案例告诉我们,人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人的思考方式存在着缺陷与偏见。
他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从而转变思维模式,改变行为方式,更好的解决问题。
不活在自己的情绪当中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喜怒无常的人,生气时,就发脾气;不高兴时,就甩脸色。他们从不分场合,也不会顾及旁人感受。
有人说,这是情商低的表现,可实际上,这是人大脑运算方式不同,产生出的结果。
作者在书中讲到,人的大脑当中有两套思维的体系,他取名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大脑无意识且快速的运算,但一些复杂的问题,便要通过系统2的计算来解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思熟虑。
其实,大脑首要任务是保持人类存活,任何用脑行为都会消耗它的能量。
所以,它的习性是能不使劲就不使劲,这使得我们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陷入情绪的沼泽。
若只通过系统1处理问题,被情绪裹挟的话,那我们一生,都会在固有的圈层与认知中徘徊。
发脾气是本能,但控制脾气却是本事。
俗话说:“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会通过系统2,在关键时刻做出理性的选择。
别让坏情绪,拌住好心情;也别让坏情绪,赶走好运气。
凡事平心静气,只有控制住情绪,我们才能将故事继续。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书院”
不活在自己的认知当中
记得看过这么一个笑话:
在过去,一个两地分居的情侣,只能通过信件来传递彼此的感情。
一个小伙子,为了缓解自己的相思之情,一日三次的给女友写信。结果,女友与邮递员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心理学上,这叫作“曝光效应”,看得多了,就会感觉越来越熟悉。
当一个人产生认知放松时,就会将这些事物当成自己的东西,进而大脑认定这些信息的可信性。
其实,我们只是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
作者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时,我们的大脑便会自动将其优化,从而用更快捷地方式进行解决。
可这种解决方式,不过是一种取巧。当一个人在自己固有认知下,便会糊里糊涂地行走在随心所欲的路上,从而错失更好的机会,更多的选择。
人的认知,大部分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阅历,而读书、行路,躬身反思,都是提升自己认知的方法。
诚如作者所说,我们应该多以“科学家思维”为导向,先找论据,再下结论。
遇到问题时,要把自己固有认知打破,重新寻找理论依据,以此来修正我们的原有观点、认知。
破而后立,晓喻新生。
只有明白事物的本质,了解问题根源,才能彻底而有效地去解决它。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读书会”
不活在自己的纠结当中
小时候,父母都说过这样的话:“你怎么经不起夸奖,一表扬,你就出错,你就不行了。”
从小到大,我们可能都活在自己的纠结中,害怕自己太优秀,被表扬,从而开始走下坡路。
可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偏见。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回归均值”现象,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它的平均水平。
我们被表扬,可能是因为我们超出均值太多,之后的“不行”也并非不行,而是回归到自己应有的水平而已。
作者认为,把先后关系理解成因果关系,是非常荒谬的。一个人表现的好坏,与我们是否夸奖和责骂,在逻辑上并不成立。
作者解释说,一个人无法保持巅峰状态,就像长跑比赛中,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持冲锋。回归均值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没必要因为一次状态的回落而陷入纠结之中。
人生就像一场均值回归。
人生总会有起伏,这些起伏教会了我们成全,让我们学会成长。
我们要做的,是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努力提高自己的均值状态,而不是在纠结里浪费时间。
王小波说:“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
胜利别骄傲,失败别自卑,不纠结于现在,不忧虑于未来,才能懂得珍惜拥有,懂得放下从容。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书院”
不活在自己的直觉当中
生活中,我们在看一些侦探剧时,总是被主角们的直觉所惊叹。
一些看似合理的布局谋划,却被侦探们的“第六感”一一解决。
这不仅让人有一种错觉,人类的直觉难道真有神乎其神的效果?
然而,作者却在书中指出,直觉,多数情况下来源于系统1的直接反应,它是一种本能反应,不非思考的结果。
而所谓的“侦探直觉”,其实是一种专家性判断,与其说是“直觉”,不如说是在专业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练习后,在领域存上的一种经验积累。
例如医生、消防员、棋手等专家对其专业的判断,都非常准确。
而我们一般人的直觉,不过是大脑系统1自编的故事,而系统2不假思索的相信了。
直觉有它的或然性,它的判断,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这是直觉的局限性,也是非逻辑思维的非必然性。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体内感性冲动的部分,增强自己理性的部分。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轻易做出决定,也会轻易凭直觉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然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无论是人或事,都有其特定的复杂性,并不能单一凭感觉而论。
对自己直觉保持警醒,别人与我们相处,更愿意看到我们选择背后的逻辑和思路,而不是一个人自以为是的正确。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读书会”
不活在自己的体验当中
最近演出的电影《姜子牙》,人们开始对它产生了两极分化。
人们感觉它的结尾并没有多么出彩,就感觉它不过尔尔,愧对国漫崛起的名号。可却忘了它那唯美的画面和令人惊叹的设计。
实际上,这些决策行为,是由于“记忆自我”的判断而来。
“记忆自我”注重的并非整个过程的感受,而是最高时的体验和结束时的体验。
作者称之为“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
作者认为,“记忆自我”带有主观色彩,比起整个过程,我们更注重自我体验。
但是“记忆自我”,会放大特定体验的部分,从而扭曲事实真相,无法客观给予评价。
有一句话这么说:“生活中90%的烦恼,并不是因为烦恼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情的反应所带来的烦恼。”
为人处世中,我们不能以自我感受而决定事物走向。
最好的方法,便是记录下点滴真相,来辅佐自己的感受和决策,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书院”
听过这么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行走,如此而已。不要把活着当作一个目的,活着是一个过程中的状态,是一段旅程中的行走。”
人生之路还很长,当我们通过修炼,将一件一件事,一次一次选择,一次一次的活动,做的更好时,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们将比其他人更加清晰,明白自己大脑的想法。
也许,我们依旧会犯一些非理性的错误,但至少知道了对在哪儿,错在哪儿,这就是我们进步的地方。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想得到幸福,第一步就是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罗素说:“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走出错误的自我认知,可以在不委屈自己,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做真正的自己。
愿你我懂得克制自己,体量他人,不以是非定善恶,不以成败论英雄。
只有这样,才会变得成熟,走得更远。
*解读:琳小柒,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一个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愿用温馨的文字,陪你度过每一天。